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六年级学生练习中的一道判断题。要求对的在()里打“√”,错的在()里打“×”。甲数比乙数多1/4,则乙数比甲数少1/5……( )从命题者角度考虑,是考查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对比的理解,根据“甲数比乙数多1/4”这一条件把乙看作单位“1”,则甲是乙的1 1/4(1+1/4)倍,从而可以求出甲、乙两数比为5:4,  相似文献   

2.
【第075题】比值能否用百分数表示?(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王琼芳老师供题) 【解答综述】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而不表示具体的数量。通常,可说甲数是乙数的75%,但不能说红彩带比黄彩带长0.75%米。比值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可分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和不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表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如“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值是2”可以说成“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值是200%”;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倍”与“倍数”○刘诗浩(赣县田村教办)“倍与“倍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概念的本质却完全不相同。“倍”是指把两个数相比较,以其中一个数作标准,看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几倍,因此,这是两个数相比较(相除)的结果。例如,“甲数是30,乙数是20,甲...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例1和例2。一、复习旧知师:生活中常遇到两个数量比较的问题,和谁比,就把谁看作单位“1”。例如,哥哥的年龄比弟弟的年龄大。把谁的年龄看作单位“1”?(生:把弟弟的年龄看作单位“1”。)弟弟的年龄比哥哥的年龄小。把谁的年龄看作单位“1”?(生:把哥哥的年龄看作单位“1”。)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甲)的3倍。把谁的年龄看作单位“1”?反过来,学生(甲)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又该把谁看作单位“1”?教师: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请你说出列式的依据。〔评:从生活实例出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认为在对“是……的”句传统的两分法(甲、乙)之处,还应新增一类丙,即是(动)+动子形式(包括单句和复句)+的(表“已然”的“语助”),丙类兼有甲、乙丙式的特点;二是认为用否定形式来说明“是”的词性的方法行不通。  相似文献   

6.
<正>在乘法、除法文字题或应用题中,要注意区分“倍数”。【例1】甲数是6,乙数是甲数的5倍。乙数是多少?【分析与解】这道题里,一个数是已知的,“倍数”是已知的(已知“乙数是甲数的5倍”);要求的是另一个数(乙数)。求“乙数是多少”,也就是求“5个6的和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解答为:6×5=30答:乙数是30。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学教学中,常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总结出一些有效学习的办法。如分数应用题教学,可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两点:(一)确定标准量。确定标准量有两种方法:1.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在多数分数应用题中都有“是”、“比”、“相当于”、“等于”、等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的后面的本物多是标准本物,值得充分注意。“甲是50,甲比乙多2/5,多多少?”不难看出甲比乙多,那么乙就是标准量。2.看谁和谁比较在分数应用题中和谁比较,谁就是标准量例如:“甲是50,甲比乙2/5,多多少?”是拿甲和乙进行比较,那么乙就是标准量。(二)确定比较量对应…  相似文献   

8.
怎样教“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文/吴慰兹一、复习旧知,引进新课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四题:(1)六甲班植树7棵,六乙班植树9棵,六甲班和六乙班植树棵数的比是()。(2)已知甲、乙两数的比是3∶4,甲数是()份,乙数是()份?甲数占两数和的()()?乙数占两数...  相似文献   

9.
“比多(少)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虽然属于简单应用题,但却是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但不少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如片面理解“比多(少)”,尤其是间接叙述的题,更易造成概念不清。数量关系模糊,表现为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不去具体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掌握概念,明确数量关系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必须让学生掌握“同样多”、“甲比乙多”、“甲比乙少”、“谁多”、“谁少”、“求多”、“求少”等概念。上新课前可先复习一些旧知识,通过复习,找出两…  相似文献   

10.
甲、乙两人上场。甲:哎啊!你看梅花开了,春天到了。乙:春天真好,我们今天就以“春”来说段相声。甲:那好,我先说:春天、春雨、春草、春雷、春姑娘……乙:(打断)行了,行了。还有新春、迎春花、春暖花开、春雪、早春、春寒、倒春寒、春雨贵如油。甲:新年快到,你能说说带有“春”字的祝贺语吗?乙:能!祝你新春快乐!祝大家新春幸福!甲:你能说说春天生气勃勃的新气象吗?乙:(拍拍胸膛)当然能!春天到了,冰雪融化,春暖花开,麦苗欢笑!春天,桃花红、梨花白、嫩绿小草长出来……甲:(打断)行了,让我说:燕子“叽叽喳喳…  相似文献   

11.
(甲是北京的小朋友,乙是香港来的小朋友)甲、乙上场鞠躬。乙四处张望。甲:今天我给大家说段相声,说相声讲究说、学、逗、唱……乙:(四处张望)哇!好漂亮哟!哇!好好看哟。(说“哇”的时候甲的话被打断,做吓一跳的样子。)甲:哎,行了,你干嘛总“哇哇”的?乙:哎呀,对不起啦!我是从香港来的小朋友啦!看到北京这么漂亮,我真是好高兴哟,哇!甲:(看着乙)哇!乙:(看着甲)哇!甲:咱俩怎么像乌鸦一样呀!好了好了,咱俩都别“哇哇哇”了。刚才听你说,你是从香港来的,那我代表北京丰台区方庄二幼的小朋友热烈欢迎你(握…  相似文献   

12.
片段一:了解性地引入,动态性地感知 师:(板书“倍”)对于这个字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倍”就是倍数。生:我知道有几倍。……师:数学中的“倍”,确实有像你们所说的“倍数”、“几倍”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汪志华 《福建教育》2006,(11A):49-49
【第038题】(远山供题)乙数是甲数的1/2,甲、乙两数和的倒数除以甲数,商是多少?【解答综述】解答本题时,多数教师会根据“乙数是甲数的1/2”设乙数为1、甲数为2,得到“商是1/6”。可是,如果设甲为1、乙为1/2,则最后的结果为2/3。这里用的是“依比设数法”,小学阶段解决与比(或分数)有关的题时,多数情况下此法很“管用”。如:“A、B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为1:2,求它们的面积比。”  相似文献   

14.
说“孰与“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人教社《教学参考书》译这句话为 :“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课本注“孰与秦王”为 :“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孰 ,谁 ,哪一个。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注释的前一部分和译文一样 ,是对的 ;后一部分说“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 ,就似是而非了。这样注释给读者一个错觉 ,似乎句中的“孰与”既可当“何如”讲 ,又可当“比……怎么样”讲。当作“比……怎么样”在句中讲得通 ,当作“何如”在句中就讲不通了。一些工具书 ,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孰与”为“与……比 ,哪一个……”、“哪里…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64分) 1.如图,三根音管被敲击时能依次发出“1”、“3”、“5”,两只音锤同时从“1”开始,以相同的节拍往复敲击这三根音管,不同的是:甲锤每拍移动一位(左中右中左中右……),乙锤则在两端各有一拍不移位(左中右右中左左中右……).在第200拍时,你听到的是( ).  相似文献   

16.
35.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师:……请你们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说说下图中两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踊跃发言,说出了多种数量关系。)生:(结合几个学生的发言)甲线段长和乙线段长的比是2:3;把甲线段看成2份,乙线段就是3份,一共是5份;甲线段长是乙线段的;乙线段长是甲线段长的倍;甲线段长是两条线段长之和的。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发现:两个数量的计可以分别用份数、分数、倍数表示。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解下题:六()班有学生56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3,该班女牛有多少人?牛:按比例分配方法,5+3=8,女生有56。百一Z…  相似文献   

17.
谈“一个比一个好”这类格式范文修,韩秀玲“一个比一个好”这类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形式,有三大不同类型。1.格式中的“比”表比较,各项逐一相比呈累进趋势,结果相同。即甲比乙A,乙比丙A,丙比丁A……(A表各项逐一相比的结果。下文中的“A”与此同...  相似文献   

18.
<正>“倍”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之一。依据《课程标准(2011年版)》划分,“倍”属于“数与运算”主题,是继“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之后,对乘法意义的扩展。依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划分,“倍”被归属到“数量关系”主题。把“倍的认识”置于数量关系全景结构中,对这一内容也就有了更丰富、更多元的解读。首先,从关系角度来看,小学阶段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可以差比,也可以倍比。  相似文献   

19.
例1甲灯和乙灯的额定电压相同,把两灯串联在同一电路中时,甲灯比乙灯亮,那么因为:()A.通过甲灯的电流强度比乙灯大;B.甲灯两端的电压比乙灯高;C.甲灯的实际功率比已灯大;D.甲灯的额定功率比已灯小.E.甲灯的灯丝电阻比乙灯小解析因为甲灯比已灯亮,说明甲灯的实际功率P实甲大于乙灯的实际功率P实乙,即P实甲>P实乙Pt甲一Uql甲,P$L一U乙人,由于甲灯与乙灯串联,则有:I。一人一I,UMMUL.。、。。。。。。。。:.Hn;Rn;根据串联电路特点有:并一子,l。。,、、。。’、“。、””“UR。”而U.m一*0。,”…  相似文献   

20.
N 《中学生电脑》2006,(4):10-11
这是从某一惨烈事件(貌似同学甲在自家浴室栽倒以致酿成血泪史)受到启发。于是就“鼻血万马奔腾”这一话题在“我小时候有一次做作业鼻血那个流得……”下展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