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人们对记者的职业定位是,有高尚的品德,有敏捷的思维,视野开阔,行动机智,有倚马可待、落笔成章的能力,地市报记者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不比大报有专门的分工,而是要成为杂家和多面手,特别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建设,对应读者对记者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2.
舒童 《出版经济》2005,(10):80-80
图书行业的发展往往是缓慢的,但在书业各个领域,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或是一种畅销书的诞生,或是一家新书店的开张,也或是发生某件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减铁,减银,减金,是自宋以来直到明清始终流行着的对金属加工方法的一种称谓。宋佚名《百宝总珍集》卷六有“减铁”一则,前面一首小诗曰:“减铁元本北地有,头巾环子与腰条。马鞍作子并刀靶,如今不作半分毫。”下云:“减铁北地造作漏尘碎、草蚩虎、牙鱼之属,如突镂作生活,多用渗金结裹,腰条皮束带之类老旧官员多爱,今  相似文献   

4.
《潮州日报》的《社会与家庭》专刊创设于1999年10月,至今已出了360多期。该专刊在报社的历次“您最喜欢的版面”读者问卷调查中都有很高的“人气指数”,被誉为本报的品牌专版。身为该专刊责编,我拟谈一谈办好该专刊的体会,希望能通过具体的工作回顾,对地市党报如何办好专版专刊作一点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学哲学的时候,我们就了解到理论从实践中来要回到实践中去,量变产生质变,理论有两次升华的过程。同样,我觉得这一理论适用于我们对于新闻专业的学习。这里我就对如何走向实践,又如何走回课堂来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对于我而言,此时此刻我已是告别18年理论工作生涯,跻身于新闻战线已届五年。  相似文献   

7.
冯乔  赵淑清 《记者摇篮》2004,(10):52-52
对于新闻宣传,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码事,新闻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而宣传则主要是主体向客体灌输自己的主张。因而二者要“分家”。还有人提出,新闻报道要淡化政治,淡化宣传,多写不带宣传味的可读性强的所谓纯新闻。的确.新闻事业的特性是传播新闻,但传播什么,为谁传播,怎样传播。却具有鲜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的宣传如何深入人脑?”这是近期新闻界的“热题”。如何入脑。实际是讲宣传艺术问题。使我们的报道脱离“宣传腔”。让读者感到自然亲切,易于接受。回顾我们铁岭日报的近—个时期的宣传报道工作,体会有这么三点。  相似文献   

9.
电视,作为现代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日益彰显。电视艺术的出现,给人类找到了一种更为大众化,更鲜明生动的载体。作为传媒的生力军,电视成为传播知识、表达思想、阐释哲理、抒发感情、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媒介,其本身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成果。电视以直接、真实的形象诉诸人的视觉。克服语言文  相似文献   

10.
经历是一点点积累的财富。 有经历,才有成长。从事新闻这份职业整整11年,多数时间都在经历一种新闻人生。我曾经在沈阳日报60年报庆特刊上写了一篇标题为《经历成长》的小文,说:“责任是一名新闻记者应有的品质,激情是一名新闻记者应有的风度。”  相似文献   

11.
列宁曾说:“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所谓“一般的东西”,也就是指抽象的东西,如语言中的“天”、“地”、“人”、“山”、“水”、“花”、“鸟”等基本语汇以及由这些基本语汇构成的语法结构等。这本来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  相似文献   

12.
王红军 《青年记者》2009,(22):49-50
“从事体育新闻报道是人类迄今为止发明的最愉快的一种谋生方式。”对累死累活的体育报道,一位记者写下了这样的话语。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上海有家著名刊物,有位顾问仙逝,时跨两个年头了,但名字依然期期赫然印在显著地位。此事我早就发现,本想即向该刊编辑部质疑,但事杂忘了。近日与文友闲谈,又谈及此事,一位文友调侃说,此刊是跨时空、阴阳两界都发行的啦。我赶紧发一电邮给该刊编辑,叫他向主编转达。  相似文献   

14.
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年出生于美国犹他州普洛沃,1997年1月11日逝世,享年八十九岁。1931年8月海伦·斯诺从西雅图搭“林肯总统号”邮轮到上海,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秘书,邂逅埃德加·斯诺,并于1932年末结为伉俪。1933年春,斯诺夫妇来到北平安家,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其间,他们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很多青年学生常到他们家聚会和议论时政,曾多次帮助进步人士避难。1936年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回来,  相似文献   

15.
孙柏文  韩英 《记者摇篮》2004,(10):62-62
“三贴近”是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是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途径。“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6.
想象,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从我们出生开始记事起,感觉和记忆就开始存储关于这个世界的印象和信息,比如对某种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观察和认识。想象有如心灵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把你的感觉经验组织起来,产生某种抽象的概念或图像。  相似文献   

17.
精神是时代的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在观念上的反映,是由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并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提高地方党报的办报质量,需要培育办报精神,以增强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新闻事业发展。潮州日报社把“敏锐、严谨、务实、鲜活”八个字作为办报精神,努力做到以敏锐的眼光、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鲜活的新闻作品,展示了地方党报的独特魅力。因而,办报精神是力量,又是榜样;既是感召,又是灵魂,成为报社生存发展的支撑和动力。  相似文献   

18.
近日整理从大连胡序文家转来的胡愈之的一些旧信件,新发现李公朴先生在抗战胜利前夕所写的《怀念韬奋和愈之》(1945年6月)一文的手稿复印件。当时误传胡愈之已在南洋去世的消息,有不少全国著名的文化人写了纪念文章,如发表在《中学生》纪念专辑的茅盾、叶圣陶、胡子婴、宋云彬、傅彬然等人的文章和发表在上海《周报》的郑振铎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雷阳 《中国广播》2004,(9):19-22
2004年7月24日7时20分,我国杰出的播音艺术家、我们尊敬的夏青老师与世长辞了。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典型,推动一般,是我们党的重要的工作方法。同样,抓典型,也是我们各级党报的一种重要的报道方法。通过对典型的宣传报道,使人物典型的先进思想,成为人们共同学习的榜样;使单位典型的先进经验,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得到运用和推广;使反面、落后典型的深刻教训,成为人们引以为戒的反面教员,以激励人们的意志,启迪人们的思想,促进社会的进步,推动时代的前进。而要宣传好典型,就要善于发现典型,合理挖掘典型,科学选择典型,恰当运用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