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好",在我的工作中没有边框,只有底线。我很少去预测自己带过的学生将来会有多少成龙成凤,但我必须去预知预感我带过的学生将来不会成为罪犯,不会成为  相似文献   

2.
正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六年了。这几年一直非常迷茫:每天累死累活,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怎么总也学不会?学生真是太笨了!工作一直是一边发牢骚一边干。都说"没有笨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怎么不会教了?别的老师在喝茶时,我在研究怎么上课,怎么提高成绩呢!可事实却是:我教的班级一直成绩都不好。我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学生基础太差,学生太笨……很少去考虑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回到学校     
被县委宣传部借用十个月,尽管有机会"转正",但我无时无刻不想回到学校.其间,偶尔到学校办事,教过的学生看见了,一起叫着"何老师好",嚷着"你什么时候回来给我们上课",问着"你会不会不回来教我们了",最后不约而同地呼喊"何老师,何老师……".没有人指挥,却整齐而有节奏.我听出他们的这叫这嚷这问这呼喊中,分明透着童稚的激动、兴奋、急切、渴盼…… 正因为是童稚的,所以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显得纯洁干净:正因为是童稚的,所以没有半点表演作秀,显得真诚感人.我的心潮湿了,心底强烈地呼喊"孩子们,我要回来",口头却无法做出具体的回应.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学校,回到孩子们身边.  相似文献   

4.
严阳 《生活教育》2013,(3):38-39
作为教师,恐怕很少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是,对于这样的观点,能够接受的并不多,尤其是我们长期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的老师:因为如此,就等于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我们的老师是万能的?或者说,只要是我们的学生中出现了"次品"、"废品"之类,责任全在老师的身上?这样的说法一方面太过绝对化,另一方面,也给我  相似文献   

5.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常回荡在我的耳边,督促我每日努力工作,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时间久了,也会自问:这句话是不是绝对的真理呢?于是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一番斟酌,便有了一点想法,我想和广大的老师们商榷一下。首先,教师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善待每一个孩子,关爱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人在网上抛出"副科老师不是人吗"的话题,看了一些副科老师的诉苦后,作为教生物副科的我,写下一些感想. 我工作十几年来,因为学的是生物专业,一直教着副科,面对学校的一些做法,面对学生和家长的冷落,面对村里人的"一个副科老师,有什么了不起",面对一些主科老师异样的眼光和语气,我没有埋怨,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工作,努力学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六年了。这几年一直非常迷茫:每天累死累活,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怎么总也学不会?学生真是太笨了!工作一直是一边发牢骚一边干。都说"没有笨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怎么不会教了?别的老师在喝茶时,我在研究怎么上课,怎么提高成绩呢!可事实却是:我教的班级一直成绩都不好。我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学生基础太差,学生太笨……很少去考虑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回到学校     
被县委宣传部借用十个月,尽管有机会"转正",但我无时无刻不想回到学校。其间,偶尔到学校办事,教过的学生看见了,一起叫着"何老师好",嚷着"你什么时候回来给我们上课",问着"你会不会不回来教我们了",最后不约而同地呼喊"何老师,何老师……"。没有人指挥,却整齐而有节奏。我听出他们的这叫这嚷这问这呼喊中,分明透着童稚的激动、兴奋、急切、渴盼……正因为是童稚的,所以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显得纯洁干净:正因为是童稚的,所以没有半点表演作秀,显得真诚感人。我的心潮湿了,心底强烈地呼喊"孩子们,我要回来",口头却无法做出具体的回应。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学校,回到孩子们身边。我对学校的思念与日俱增,如春天的野草般疯长。回到学校,回到孩子们身边。我在心底不断重复这句话。新学期到来,我终于如愿以偿。我闻到了校周的青  相似文献   

9.
从教以来,我经常听到这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这句话我也有自己的体会. 20多年前,一所普通农村中学的初中某班,这个班的学生全部来自周围的十里八村.这个班的学生应该说是幸福的,幸福来自于班里有位教数学的孙老师.  相似文献   

10.
<正>雷夫·艾斯奎斯——曾经创造了"第56号教室奇迹"的"全美最佳教师"1.在中国,很多教育专家一直在告诫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给中国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雷夫:有些学生就是教不好的,我不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会成功,但我认为,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庄稼长势不好,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农民知道: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学生犯错了,老师们应该像农民对待庄稼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从自身找原因。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育"牛"如子     
"顾老师,笨牛分到你班了,想争全优没门了,等瞧好戏吧. "笨牛"的名字叫牛亮亮,因为学习成绩特差,人送绰号"笨牛",哪个班主任接纳的前提条件都是不算学生数.我心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了帮助牛亮亮克服自卑感,提高学习兴趣,开学第一天上课,我在班级宣布:"从今天起,牛亮亮同学和大家一样是我们班的一分子."我自以为"开明"的作法在牛亮亮身上没有取得明显成效.为此,我只得牺牲许多休息时间,帮助这孩子补差,但是他并不领情.放学后,我提出要他留下来补习功课,开始他勉强答应,时间长了就左右推托,以致不辞而别.再后来我让同学看着他,他还是借故溜了,作业根本不做.最可气的是年级考核,他考了个年级倒数第一.我开始后悔要了这个后进生,觉得这孩子不可救药.冷静下来又一想:"会不会是我的方法有问题?假如是我的孩子,我该怎么教?"  相似文献   

13.
上讲台的老师们都在抱怨:我怎么摊上这样的学生?语文不好、数学不好……教过的知识学不会,还到处惹是生非!我们周围真的有那么多"坏"学生吗?笔者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是庸人自扰,没有正确理解"教师"的含义。古人说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排在第一位的是"传道",也就是说把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放在传授学业知识之上,但近年来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业,老师们谈论的重点也是哪些学生数学好、哪些学生语文好,很少有人提起哪些学生品德高尚。近年发生的校园恶性伤人甚至杀人事件让广大教育工作者警醒。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怎样看待自己的事业?怎样评价自己的学生?笔者深感正确评价学生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下面就怎样客观评价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的首要任务——教"怎样思考"。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讲的我都懂,但自己做就不会了。"什么原因?是老师没有把"让他自己会做"的方法教给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的?"然后解决,"怎样让学生也想到?"好的教师"想给学生听","想给学生看"。差的教师做给学生看,或"让好学生做给差学生看"。所以,卢梭说"教大多数学生能想到的方法"。因此,教"怎样思考","怎样才能想到"——是  相似文献   

15.
人是要有一定精神支柱的!教师需要有对教育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不会教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首先,我们要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语中的"教"与"好"作一个定义,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解,否则,没有一定的语境标准,只能造成公理婆理,自说自理,对此命题的议论也就会变成毫无意义。那么,"教"是什么样的意义呢?"教",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训导,指德育方面的;也可以是老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指智育方面的。那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兼而有之,还是侧重哪个方面呢?我觉得这方面问题不是很大。而"好",本来就是一个有比较才有意义的词。在这儿也可能有两个意义,一是最好的或比大多数人要好些,能"出人头地"的,即跟别人比,"横向比"的;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即跟自己的以前  相似文献   

17.
朱先明 《教师》2010,(5):1-1
人是要有一定精神支柱的! 教师需要有对教育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不会教的老师”。  相似文献   

18.
<正>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两个方面: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1.教师的信心。信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一个前提,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因为学生不听话而丧失对于自己教育能力的信心,但是我们有必要认识自己教育能力不足,才能有改进,才能增强信心。其次对学生也要有信心,我们相信没有培养不好的学生,没有哪个学生天生注定教不会,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可能没有耀眼的荣誉光环,可能尚未评得高级职称,有时得不到领导的认可赏识,有时所教的班级暂居下游,但我们一样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快乐着我们的快乐,为和睦的家庭生活幸福着我们的幸福,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微笑,为同事的小小成功喝彩……暂且,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中等吧,但,中等同样蕴藏着厚积薄发的力量,中等同样有自己平凡人生的精彩。我骄傲,我是"中等老师",因为我们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我骄傲,我是"中等老师",因为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2012,(Z2):64-65
"老师,今天我们学什么啊?"这是学生们课前经常问的问题,学生真的很想知道学什么。"老师,这个我不会,请您教教我。""我们继续上课,你的问题课后再讲。"这是课中师生间经常进行交流的话语。"老师,我怎样了解更多的人类登月计划啊?"这是课后学生表达学习意愿时的常见问题……课堂是教学互动的天地,教学是生成的过程。长期以来,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科标准。教案保证"教"的到位,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一直以来是教师心中的先进理念,虽然课堂中偶尔也会有意外的精彩,但总体来讲,学生的"学",没有机制保障其基本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