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钓鱼十乐     
张兰舸 《钓鱼》2006,(18):38-38
出钓之乐 有一位企业经理和我闲聊时说:“我抽点时间钓鱼很不容易,每次出钓前的心情真不亚于孩子们盼过年”。还有一位退休干部说:“我每次出钓前心特顺,话特多,老伴一看就知道明天我准去钓鱼”。这两位钓鱼爱好者的话很有代表性,确实说出了钓鱼人出钓前愉悦的心情。其实,出钓前整理渔具,准备鱼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蔫能不乐!  相似文献   

2.
王大禄  曹保珠 《钓鱼》2007,(3S):67-68
这些年,垂钓之余与钓翁们闲侃,或阅读钓鱼书刊,常常涉及一个新概念:钓鱼境界。说钓鱼,有三种境界:一曰:为鱼而钓,即“渔鱼”,是钓鱼的初级阶段或最低阶段:二曰:在“渔鱼”之基础上,或者说“渔鱼”已不是主要追求目标,还有多种目的;三曰:就是”钓翁之意不在鱼”,已达“物我两忘”的“无欲”之境了。笔者对此议也颇有兴趣,闲暇之时多有思考,现侧重对钓鱼目的性思想境界试作剖析,以飨读者钓友。  相似文献   

3.
颜恒 《钓鱼》2008,(22):37-39
“钓鱼不撒窝,大都钓不着”、“先打窝子后钓鱼,脚步轻捷慢慢提”、“舍不得香饵钓不着鱼”、“药米打窝,鱼未不走”“诱饵有香味,鱼儿才拢来”、“春钓不打窝,回家没汤喝”、“钓鱼不喂窝,回家没汤喝”……这类钓谚传递的是同一个基本事实:钓鱼必须先找钓点撒饵做好窝再钓鱼。  相似文献   

4.
刘博 《垂钓》2005,5(2):6-10
不知从何时开始,“钓鱼大师”和“钓王”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二者一在钓技文章中出现,往往就代表着那些钓“技”保守单一、钓“绩”显赫一时的“权威派”,其间的是非曲直仁智共见,笔者此处不多做评论。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位钓鱼大师?这是一个始终无法统计的数字。中国又有多少个“钓王”?答案是9名,他们分别是:吕世春、林桂明、李维新、程宁、化绍新、徐清华、  相似文献   

5.
赵巍 《钓鱼》2007,(8X):36-36
钓谚说的好:“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跑”,说明了钓鱼钓草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在水草丛中钓鱼的意义。但这句钓谚有它的针对性,适应条件和范围。不是任何时候,任何钓法都适合在水草丛中钓、鱼。许多钓友曾撰文探讨在水草中钓鱼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宁映川 《中国钓鱼》2006,(12):26-26
所谓“惊扰钓鱼”,就是惊动鱼、干扰鱼,然后钓获之。你也许会说:钓鱼讲究安静,一般的垂钓高手总是寻找僻静之处,绝不与人扎堆,柳宗元就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映证,“惊扰钓鱼法”不是痴人说梦,就是狂人呓语。朋友,先别忙下结论,且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7.
冬钓夕拾     
马汉 《钓鱼》2009,(23):66-66
寒流来袭,一夜之间,雪花纷飞。俗语说:“九月九鱼封口,立冬莫往塘边走。”雪天钓鱼一向被认为是钓坛的一大难事。可所谓“渔者”,即“愚者”,往往就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要是在冬天钓出个名堂,钓出个情趣,钓出个神清气爽,就更能显示钓者的心境。  相似文献   

8.
《钓鱼》2005,(24):17-17
谭佛航:80岁,北京市人。曾在《新体育》杂志社担任编辑、摄影部主任。 从钓经历: 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钓鱼,虽然工作繁忙,但仍然忙里偷闲去钓鱼,坚持不懈,乐此不疲。特别是退休以后,他有时间临水抛竿过“钓瘾”了,几乎每星期都要去钓一二次鱼。  相似文献   

9.
钓鱼靠边     
郭铁钢 《垂钓》2009,(9):34-35
在钓鱼界一直流传着“春钓浅滩”、“秋钓荫边”、“一日三迁,早晚钓边”等关于钓边的钓谚。为什么钓边的上鱼率高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十几年的钓鱼经验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0.
同钓有缘     
去年夏末的一天,我到市场上买小米,准备用药酒浸泡后钓鱼打窝。我问老板两种小米哪种便宜,老板反问我是人吃还是喂鸡,我说钓鱼打窝,老板笑着说:“半小时前也有一老头来买小米,说是钓鱼用。鱼还吃小米?”我告诉他是加工后打窝诱鱼。老板健谈,又说:“刚才买米的老头跟我讲价,说找到一个钓鱼的好去处,鱼好钓,钓多了吃不了就拿去卖,每天卖鱼就能挣一二十元,要是米价便宜以后会常来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忙问那老头是哪里人,在什么地方钓的鱼。老板说:“哪里人不知道,钓鱼的地方好像在黄泥沟(排洪道名)附近。”  相似文献   

11.
王大禄 《钓鱼》2006,(18):10-11
(四)悬坠钓在钓鱼运动中的地位 悬坠钓的推广,风靡大陆,加之近几年来把池钓鲫鱼作为全国性钓鱼大赛的主题时,悬坠钓的名声就更响了。一时间,钓界对它的推崇,媒体文章的大肆宣传,名人对它的溢美之辞不绝于耳。对它的评价之高让人头晕目炫,说它是什么“世界一流”钓技、“最佳”钓法,甚至说“悬坠钓”要“颠覆”整个钓鱼,“罢黜百家,独尊悬坠”,从而成为钓鱼运动的“霸主”。  相似文献   

12.
衣善新 《钓鱼》2007,(6S):24-25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 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3.
崔亦凡 《垂钓》2005,5(2):12-12
李维新,1954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一级垂钓大师,从少年时就开始钓鱼。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真正专注钓鱼技法的学习与研究。1989年进入东峻学习班学习“台钓技法”,师从台湾著名钓鱼高手廖心阳、萧春平,是内地第一批东峻钓鱼学习班“台钓技法”的“黄埔毕业生”。经过系统学习和认真的钻研,钓鱼技术突飞猛进,开始在国内钓坛崭露头角。李维新大师擅长搓饵底钓,  相似文献   

14.
赵巍 《垂钓》2002,2(8):42-42
“香精”炖玉米是我家乡——陇南的钓友创出的钓鱼新招,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找一个小缸,或者用敞口易拉罐代替,将商品饵(钓鱼王系列、冠军系列等鲤鱼饵或草鱼饵)倒入缸中,用温水化开。钓鲤鱼用鲤饵,如“钓鱼王”的“疯钓鲤”:钓草鱼用草鱼饵,如“神钓草”等。剥下嫩玉米,在每一粒玉米上用缝衣针扎一小孔,把扎有小孔的嫩玉米粒放入已用水化开的饵料中,  相似文献   

15.
王大禄 《钓鱼》2005,(24):26-26
今年9月20日和22日,笔者在同一钓场先后参加了两次钓鱼比赛。这两次钓鱼比赛,虽在同一钓场,时间也只有一日之隔,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这两次钓赛所遭遇的晴况和比赛结果迥然不同,其中的得失,使笔者深深体会到:钓的好坏,完全取决于钓手的主观思路是否与客观实际的相一致,钓法是否能够随着鱼情、水情和天气变化而变化,就钓手的“变”或“不变”而言,只要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就“得”,反之就“失”。  相似文献   

16.
天丝纪录台     
钓谚云:“进水口,鱼上走:”笔者去野外钓鱼,多在进水口选择钓点,每次都有收获,甚至做到鱼儿满篓。  相似文献   

17.
刁余仁 《垂钓》2002,2(1):71-71
河北张仁来钓友:“钓鱼钓顶风,顺风钓鱼肯定空。”“钓鱼钓顶风,上鱼无处盛。”这两条钓谚讲的都是垂钓与风向和风力的关系问题。那为什么风向会影响鱼获呢?  相似文献   

18.
张炎冰 《垂钓》2002,2(1):70-71
江苏吴建平钓友:我钓鱼时间不长,但特别爱看渔谚,应用起来有些效果好,有些就难说了。比如“春钓滩”指的是钓位,却没有说明是钓什么鱼,而“三月三,鲤鱼上河滩”就说得很明确。“水浑钓浅,水清钓深”,是不是还有季节性的限制呢?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三分钓技,七分钓位。”事实也是如此,再好的钓技,如果把钩抛到水缸里,那是钓不到鱼的;钓技再差,或者初次钓鱼的人,把钩抛到鱼窝里,也是可以钓得很好的。人类从钓鱼开始,就在琢磨着怎么选好钓位,而且积累了很多经验,流传着许多选钓位的钓谚。近些年,钓鱼媒体经常发表关于选择钓位的文章,这些钓谚和文章选择钓位的观点大体上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刘少才 《钓鱼》2005,(21):52-52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船刚从国内开出,长沙籍的老船长晚上就开始织网,我去送气象报告时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就对我说.“你不准备准备?”我摇头表示不懂。他笑着说:“傻冒,悉尼的螃蟹多得是,没有网你就看别人钓吧。”远洋船员不会钓鱼的不多,有水必钓,但说钓蟹就不是很普遍,因为有的水域根本钓不到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