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艺术丑角是艺术家把生活丑角作为描写对象,抓住生活丑的本质,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创造出来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同时,生活丑获取了和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具体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成为反面艺术典型,从而又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丑。象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阿Q这些典型的丑角艺术,就是巴尔扎克这些大师们“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为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罗丹语)通过这个典型化,将“丑”很“美”地表现出来。这种反面形象,中学语文中是很多的。教师在讲授这些丑角形象时除了申述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外,笔者认为,以这些丑角形象作为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示范  相似文献   

2.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①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②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对于上面这个语段,几乎所有的参考资料无不推崇备至。什么“‘竟会’、‘竟至’、‘竟能’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强烈深广”,什么“把善、恶、美、丑对照着摆在人的面前”,“使人民是非分明,因之爱憎就会强烈,由此也就会产生战斗的  相似文献   

3.
公公学英文     
“萍!快来帮我看这个英文字该怎么读!”公公一看到我经过,就好像遇见“救星”一样,把我给喊了过去。“哦,这个字读‘has’,意思是‘有’,有没有的‘有’。”公公为什么这么勤于学习英语呢?原来他想学会了英语,就可以到美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建筑家’。不过‘艺术家’等的‘家’也是从‘法家’等的‘家’发展起来的。”王力先生对词头词尾的考察,一般是按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作分期讨论的,时代线索一般十分清楚。王先生分期的上古是专指“公元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但有时候行文中的“古代”一词也只指先秦时期。王先生关于“家”字的叙述,文句苟简了,但从  相似文献   

5.
释“脩能”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自王逸以来的注家都释“脩能”之“能”为才能。游国恩《离骚纂义》汇集了十八家的注释之后仍然肯定“脩能犹美才”,谓“脩能自言其才,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是也。”马茂元《楚辞选》则说;“‘能’,古音泥,与态(態)通。‘脩能’,美好的容态。一说,‘能’,就是指才能。上句就内在的品质而言,下句就外在的表现而言。‘能’无论是作容态或才能解,均无不合。”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则肯定地说:“脩能:即修态,美好的容仪。脩:通‘修’,下同。能:‘态’的古字。”  相似文献   

6.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的研究者们虽然运用了最现代化的方法,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取得了比前人更可喜的成就,但是,寻找美的本质的最佳定义的目的仍然没有达到。原因究竟何在?有人说,是由于没有象研究“美”一样认真地研究“丑”。我以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本来,美与丑是两个对立概念。但在实际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与丑却常常结伴而行,而且,有些事物或现象就同时具备着美与丑两重性。稍一留心,我们就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任何时代,任何艺术流派和艺术门类,都不仅不能缺少美,而且不能缺少丑。可以说,美与丑它们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丑,就无所谓美,反之亦然。因此,离开了丑去孤立地探求美,是得不到美的。如果能从丑中求美,就能鲜明地感受到美的特征领略到美的意义。美与丑这种事实上的依存关系,美学家们都看到了,而且也都承认,但在美学研究中却往往只关心美而忽略了丑。  相似文献   

7.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美作家代表,莫言和莫瑞森都可以称得上是“丑艺术家”:莫瑞森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盛世;而莫言的作品则展示了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特点.本论文通过展示“两莫”作品中的外表之丑、自然之丑、语言之丑和意象之丑探讨人物的人生之丑和人性之丑,并最终指出历史之丑是一切丑陋的根源.审丑的目的在于:认识丑——改变丑——通向美.  相似文献   

8.
绘画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从画幅里所得到的感受、印象,或爱或恨,或喜或悲.或美或丑。或奔放热烈。或含蓄幽寂,这便是那幅画无声的语言,风景画也不例外。 世间有的事物在一般人眼里并无多大差异,但在独具慧眼的艺术家看来却并非如此。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相似文献   

9.
“美”丑,就是赞美丑陋的事物。作文的美丑技法是指以形貌丑陋或令人生厌的人、物等为写作对象,透过其丑陋或令人厌恶的外部形态,发现内部蕴含的美,进而赞美和歌颂。“美”丑的理论依据是哲学的两分法思想: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大与小、好与坏、是与非、祸与福都是相对的。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这个道理。美和丑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美中有丑;也没有绝对的丑,丑中有美。美丑技法就是要写出人或物的丑中之美。生活中的“美”丑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最典型的是“儿不嫌母丑”,因为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真实、博大与崇高。文学…  相似文献   

10.
<正>1 伴随着新诗革命的“诗体解放”,“丑的字句”就开始进入新诗。到20年代初,由梁实秋发难并由此在《晨报副刊》上展开了一场关于“丑的字句”是否可入诗的讨论。以后,闻一多倡导“以丑为美”,“丑”恶”字句大量入诗,又引起时人争论。最近出版的《中国新诗鉴赏辞典》还说:“《死水》里面有些诗,是流露了作者的悲观思想的。歌咏‘断不是美的所在’的‘绝望的死水’,……‘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可能就是这一类的悲观思想吧。”看来,讨论闻一多新诗中“丑的字句”,至今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合体象形论     
一般人都认为只有独体象形字,没有合体象形字,而笔者认为象形字可分为独体和合体两类。因此,本文就试图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象形字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独体字和合体字 1989年版的《辞海》说:“汉字的结构可分为独体和合体。独体是囫囵一个字,分析不开的,大都是象形和指事的字,如‘文’、‘中’等。”“合体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合成一个字的,就是会意和形声的字,如‘解’由‘刀、牛、角’合成,‘秧’由‘禾’和‘央’合成。”《辞海》的这个定义可以被理解为:“体”是虽可单用却不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单用的偏旁的汉字构件;而独体字和合体字的区分标准则是看一个字能否被没有剩余地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单用的构件,能够没有剩余地被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单用的偏旁的是合体字,否则就是独体字。 我们感到,《辞海》的这个标准值得商议。比如金文“黑”从“炎”上出“囱”(“囱”为古“窗”  相似文献   

12.
“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马克思语),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审美的结晶。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大量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大量的“审美结晶”,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无疑可以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充实精神生活,净化灵魂,也使大纲规定的“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落到实处。需要说明的是,审美对象不仅不排除“丑”,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了“丑”,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换,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着愈丑”(朱光潜《谈美书笺》)。对丑的分析与批判同样也是我们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3.
“一花一世界”,佛语不余欺也。眼前这个话题(2006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便传神地折射出当今教育“丑媳妇”在应试“公婆”的摧残下所处的尴尬境地。《列子》是一部哲学论著,除了第一篇  相似文献   

14.
泛论丑     
在艺术发展史上,浪漫主义把丑带进了艺术,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丑在艺术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丑时问题至关艺术创作、艺术评价的美学原则,因而有必要进行探讨。 一、丑与审美 提起丑,人们自然会想到乖讹、畸形,不自觉地把丑排斥于审美对象之外。给人往往以为丑的东西不能成为艺术的材料,其实不然。清代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艺术大师罗丹也说:丑的东西可以在艺术中变得极美。可见:丑与美并非  相似文献   

15.
释“闻”     
关于“闻”的词义,60年代初期,《中国语文》曾发过一组文章进行讨论。1960年第1期张永言先生的《词义演变二例》认为,“‘闻’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听到’或‘听见’,这从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到了现代汉语里‘闻’,却只有‘嗅’的意思,词义从听觉方面转移到嗅觉方面来了”。文章还纠正了日人大田辰一所说的这个变化产生在六朝时代的看法,认为“闻的这个新意义的产生不是在六朝,而是远在西汉”。同年第5期殷孟伦  相似文献   

16.
既然我们讲到了"丑"出真诚就会美,那么应该如何分辨把握美丑的尺度呢?今天,我们便和同学一起探讨从生活到写作的审美.许多同学都知道,法国艺术家罗丹的代表作《欧米哀尔》是根据维龙的诗歌《美丽的欧米哀尔》创作的.可是一经罗丹之手,又名《老妓》中的欧米哀尔变得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筋脉累累皱纹纵横.最初的观赏者惊呼:怎么能把欧米哀尔糟蹋成这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尊作品越来越峥嵘出无比的光芒与力量.因为罗丹以最有感染力的手法展示了欧米哀尔的命运必然,控诉了法兰西社会的黑暗,演奏出艺术的华章与大美.  相似文献   

17.
到目前为止我碰到的错误都是立即可以改正的:“米尔察洛娃、‘朴实的’这个词中的一个字母是bL不是U。”“我把U改成bL,这是在学校。”加丽娅,洗完衣服凉晒之前为什么不把它好好抖一下呢?”我就好好地抖了一下,这是在学生家里。而在我们寄宿学校,大多数缺点错误——不论是我的还是别人的——都不是一下子能改得了的,而且其中有些是根本能改正的。巨大的成绩瞬间就能变为失败。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学习》“争鸣”这个栏目里,曾刊过周遵汉、王丽亚的题为《雪融化之后是春天吗?——略谈中学语文教学的非科学性》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以广为人知的事例开头:“雪融化之后是什么?”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水”,而学生的答案是“春天”。作者在文中指出:“这个例子,当今已经普遍认为是创造性思维向传统思维挑战的典型例子。然而仔细一想,在这个例子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仅仅他们对问句中的‘是’字的理解不同于教师的理解罢了,教师把‘是’理解为‘变为’,学生则把‘是’理解为‘将会出现’。”“导致学生的回答同教师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性”和“喜剧性”,是对广义的悲剧艺术和喜剧艺术(不只是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特性的界定。社会生活中的不幸、痛苦与死亡,经过艺术家审美意识的过滤而赋予更深广的意蕴,才具有悲剧性;而社会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丑恶的东西冒充它的反面的企图、矛盾与乖谬,反映在艺术家的幽默、讽刺等形式里,就见出喜剧性。但是任何审美范畴其实都是一种经验性的区分,悲剧性与喜剧性也一样。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审美范畴往往是成双对立而又可以混合或互转的。”“美与丑之处,对立而可混合或互转的还有崇高与秀美以及悲剧性与喜剧性。”  相似文献   

20.
创创论坛     
编辑部故事之喜迎新春春节就要到了,随处都是一片暖融融的景象。编辑部为了讨吉利,主编大叔就召集小编们挂年画、贴窗花。大嘴将窗花贴到窗户上后叮嘱阿笨,让阿笨帮他从后面看,第二张是不是和第一张平齐。为讨吉利,大嘴叮嘱道:“我要是贴高了,你就说‘你帅’,我要是贴低了,你就说‘我丑’。”当大嘴比好准备贴时,阿笨左看右看,觉得已齐平,于是报告:“大嘴哥,你‘不帅’,我也‘不丑’。”小编们都笑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