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池小议     
一、伏打电池——电池的始祖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也可翻译为“伏打”),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化学电池,俗称“伏打电池”.在伏打电池里,由于稀硫酸跟锌发生了化学变化,在铜片上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在锌片上聚集了大量负电荷,使铜、锌极板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压,它可以向灯泡供电使灯泡发光.虽然这种电池很“土”,它的电压较低,电流也很小,但毕竟使人类第一次用这种手段得到了电流.所以它是一切电池的老鼻祖.  相似文献   

2.
1伏打电池--电池的始祖 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lessandor Volta,也可翻译为伏打),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化学电池,俗称为伏打电池.在伏打电池里,由于稀硫酸跟铜、锌发生了化学变化,在铜片上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在锌片上聚集了大量的负电荷,使铜、锌极板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压,它可以向灯泡供电使灯泡发光.但是这种电池很"土",它的电压很低,电流也很小,但毕竟用这种手段使人类第一次得到了电流.所以它是一切电池的老鼻祖.  相似文献   

3.
伏打电池演示实验的改进阳新县第三中学柳炳军(435200)初中物理课本对伏打电池演示实验,作了如下叙述:“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伏打电池,它可以向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课本图7—10)。”遗憾的是,小灯泡发光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在讲述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一课中,课本中提到:“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伏打电池,它可以向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而我在每次准备这个实验时,都感到这个实验比较难做。所以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一点小的改进,即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灯泡,用二个伏打电池串联起来给发光二极管供电。改进后经任课教师在教学时试用,反映很好。  相似文献   

5.
14.电池 电池是利用化学能产生稳定电流的装置。较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伏打电池 伏打电池是一种液体电池。在杯内装有稀硫酸,浸在稀硫酸内的铜片和锌片分别是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伏打电池是把几十片铜片和几十片锌片分别交插着叠在一起,在每层中间充一层食盐水(或填一层用食盐水浸透的纸)组成的。这是一种古老的电池。  相似文献   

6.
初中第七章第8节“电池”和高中化学“原电池”等内容,都要做伏打电池实验。但由于伏打电池输出电压低(一般只有0.8伏),产生的电流比较微弱,小电珠作负荷,耗电量大,发光时间仅约2~4秒钟左右。因此可见度差,看不清楚。我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对伏打电池作些改进,使小电珠发光时间提高到15分钟左右,且亮度正常,其做法如下: 1、取50×150毫米的铜片和锌片各1块。锌片可从旧的干电池截取,铜片要在酒精灯上反复灼烧麦面生成一层黑色的氧化铜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129页有“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演示实验。但在做这个实验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铜片上会附着一层氢气泡,增加了原电池的内阻,阻碍了电子从负极锌片流向正极铜片,即铜片上发生“极化”现象,从而使小灯泡很快变暗直至熄灭。为此,我们对该实验作了一些改进,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一、制作 1.电池液的配制: 在250ml的烧杯中倒入10%左右的稀硫酸约200ml。然后,加入适量的重铬酸钾,并搅拌,使之大部分溶解。  相似文献   

8.
伏打电池实验改进南漳县巡检镇中学孔庆福(441531)初中物理中演示伏打电。池的实验,没有锌片,可以从废干电池取出。但由于锌片较簿,放稀硫酸中发生化学反应很快就腐蚀掉而影响下一次实验,同时生成的硫酸锌很快将锌片与稀硫酸隔开,电流迅速减弱,使灯泡很快暗...  相似文献   

9.
一、铜锌原电池 教材上给出的装置是用烧杯盛装稀硫酸来做实验的,也可以用购买的原电池实验器来做铜锌原电池实验,但都是将铜片和锌片插入同一个反应空间,铜片和锌片相隔不远,锌片和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充满其中,影响了对铜片上是否有气泡产生的观察。若把反应容器换成较大的,使铜片和锌片距离相隔较远,观察铜片上产生气泡的效果较好些,可是又要消耗更多的稀硫酸。由于原实验方法存在上述缺点,笔者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0.
怎样做好伏打电池实验南漳县巡检中学孔庆福(441531)按照教材做伏打电池实验,小灯泡发光微弱且发光时间极短,实验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铜没有氧化时,铜片和锌片间电压低,一般不到1V,锌极极易腐蚀。再加上铜板锌板与小灯泡间的电阻大使电路中电流强度很弱...  相似文献   

11.
一、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定量演示改进(即欧姆定律),这个实验,如果照初兰物理书上p,157上装上AB、CD两根不同质的导线。往往做不成功。我改用定值电阻(仪器编号(?)58)5Ω、10Ω代替AB、CD两根导线。因力阻(?)稳定,演示的结果正好说明导体的电流强度跟这端的电压成正比,达到绝对定量值。二、初三物理书p.129,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组成了一个伏打电池,它可以向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但在演示过程中达不到预期效果,往往亮的时间很短促,只有几秒种,要第二次重  相似文献   

12.
硬币电池     
《中学科技》2009,(3):38-39
197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银棉絮浸在盐水里,发现连接两块金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于是,他就在许多锌片与银片之间垫上浸透盐水的绒布或纸片,  相似文献   

13.
上海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中,用“水果电池”给耳机作实验,现象不明显且可见度差。改用音乐集成块装置来检验产生的直流电流,声光显示灵敏,有趣且新颖,使学生对伏打电池产生的电流从直观上得到了清楚认识,效果佳。原理:利用金属的电子转移和三极管的放大原理。制作材料:PNP 型1015晶体三极管1只,铜片、锌片各1块,音乐贺卡1张,开关1个,5号电池2节,小电池盒1个,导线若干。改进方法:将音乐贺卡(去掉扭扣电池),锌片、铜片,  相似文献   

14.
1800年,伏打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片叠成电堆,这种装置可以产生电流.后来被称为伏扣一电堆、、伏打还制作了一种被称为“杯冕”的装置。将锌板和铜板放在盛有盐水或稀酸的杯中,只要用导线把两种金属板连接起来.就有电流产生。他把这种装置称为“人造电器官”,与电鳗的自然电器官相对应、伏打电堆的发明.使人们第一次获得比较强且稳定而持续的电流.为电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做铜锌原电池实验时,由于普通锌片中都含有杂质,所以用导线把铜片和锌片连接后浸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上仍有大量气泡。(锌和杂质构成原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有网络传言称,土豆能当电池使用,这是真的吗?对此,节目组记者按照网友提供的方式做了实验。【实验】在现场,节目组专门准备了新鲜土豆、锌片、铜片、导线(中学物理课上常用的实验器材,铜片是正极,锌片为负极),以及一个电子闹钟。按照网友提供的方法,节目组拿上一个土豆,切上两刀,留出足够的长度和深度,然后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土豆中。卸下正常工作的电子闹钟里安装的7号电池,引出导线分别连接上铜片和锌片,为了在土豆和闹钟之间  相似文献   

17.
米醋电池     
《中学科技》2014,(5):36-37
在纸杯中倒入米醋,紧贴左边杯壁的是铜片,右边是锌片,这就形成了一个电池,从万用表可以读出,它的电压是0.89伏。铜片一端是电池的正极,锌片是负极。将4个米醋电池用导线串联起来,可以产生3.5伏左右的电压,足以让一颗红色发光二极管发光了。  相似文献   

18.
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高中课本第二册第一章《电解质溶液》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高二课本中实验1—3原电池的装置做了较大改进,制作了“原电池化学原理”实验教具。改进后的原电池实验装置如右图。与课本原实验装置比较,新增加一个“对比装置”。同时把“插入式”改为“固定式”只在外电路中增加一个开关K。实验过程:一、1.A烧杯中装80ml2N稀硫酸。B烧杯中装80ml蒸馏水。将分别装有铜片和锌片的木板平放在烧杯上,使铜片和锌片大部分浸入溶液中。(此时开关K_A、K_B均未闭合)〔观察〕A烧杯中:锌片上不断逸出气泡,铜片上没有气泡生成。电流计G1指针不发生偏转。B烧杯中:锌片和铜片上均没有气泡产生。  相似文献   

19.
西瓜电池     
韩宇轩 《作文大王》2014,(12):10-11
实验材料:铜片、锌片、电线、LED灯、西瓜。将LDE灯连接在两根电线上,在电线的另一端分别接上锌片和铜片。还要取三根电线,将三对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图上白色的是锌片,黄色的是铜片。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129页,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入稀硫酸溶液中组成伏打电地,向小灯泡供电的演示,若把锌片换成化学实验室里用的镁带,则小灯泡亮度增加,发光时间也延长。 [浙江天台县鹤楼中学(317201)陈圣秋]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研究液体的压强”的实验,它原来是找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用塑料片挡住下端管口,用手按住塑料片,然后插入水中,再从管的上端沿管壁缓缓倒入水,在管内的水与管外的水高度相等时,塑料片下沉。此实验难以获得成功,因为第一,很难找到一种塑料片既能密封玻璃管口又能容易脱落离开管口;第二,在将水从玻璃管口的上端倒入管中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