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金路 《网球》2013,(3):72-75
2012年某段时间,很多人认为李娜已经从巅峰开始走下坡路。包括李娜自己在内,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到她的一些弱点,无论从打法还是心理上,当然还包括年龄。的确,想指望一个三十多岁的女选手焕发第二春,是很难的事情。同时,想让一个从小都没怎么改变过的人去尝试新鲜的东西,或许她自己都会没有信心。但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卡洛斯·罗德里格斯的出现让她有了尝试新东西的勇气。但前提是,卡洛斯了解她完全有尝试新东西的能力。功不可没的卡洛斯像是一个特级大厨,他手中的原料都是上好的,但火候和调味同样关键。李娜扎实的根基,在经过了卡洛斯的煎炒烹炸之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升级。  相似文献   

2.
分手之殇     
温网结束后三天,一名比利时网球记者率先在自己的Twitter上面爆料了李娜和教练卡洛斯分手的消息,在中国的网球媒体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作为中国网坛标志性的当红球星,李娜的职业走向某种程度关系到许多年轻网球记者的职业走向,也关系着根基薄弱的中国职业网球发展的市场推动力。时至今日,李娜并没有在任何官方场合对此事做出正面回应,只是由她的经纪团队出面轻描淡写地确认了这一消息,并且表示尊重李娜的个人选择。  相似文献   

3.
梁丽娜 《新体育》2014,(9):81-83
他的到来让李娜走出低谷;他的离去让李娜再度消沉。卡洛斯这个低调、隐忍、坚毅、又从来不缺少办法的男人,终于在自己无法掌控局面后选择了离开,留下的是他和李娜共同度过的艰难而又快乐的时光。  相似文献   

4.
金路 《网球》2013,(12):58-61
从年初WTA深圳公开赛夺得冠军,到伊斯坦布尔年终总决赛亚军,从年初排名第七到年终世界第三,其过程虽有一些小起伏.但用李娜的话说,2013年是她职业生涯中表现最为稳定的一个赛季。在31岁的“高龄”能够取得如此成就,除了归功于李娜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不得不让人想要知道.与她合作一年多的神奇教练卡洛斯到底让新晋亚洲一姐做出了怎样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李娜,在职业道路上辉煌过、挣扎过。虽然同是在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可她总是感觉像“有人把她喂养长大,却无法得到想要的自由”。实际上,她自己得到过自由,但她最终还是回来了。其实,李娜的天赋险些献给羽毛球。由于父亲曾是一名羽球球员,5岁时,李娜被送去学打羽毛球。但一年之后,她被武汉市业余体校的网球教练夏溪瑶教练看中,才踏上了自己的网球之路。 1994年她参加了湖北网球队集训,两年后,李娜正式入选湖北省网球队,那年她刚满14岁。李娜曾说,从6岁开始打网球起“悲伤比快乐多,都是在为别人打球”。14岁之前,她为父亲的“全国冠  相似文献   

6.
自从托马斯离开李娜转投莎拉波娃的团队,姜山从幕后走上台前,这也是他第二次成为李娜的教练。本次澳网,也是这对夫妻师徒配合最默契的体现。2004年,退役两年的李娜在国家队的召唤下选择了复出,当时国家队给了她三个教练人选,一个是余丽桥,一个是潘兵,最后一个是姜山,李娜最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准老公。那是他们两人的第一次合作。而在托马斯离开后,姜山第二次担当起李娜教练的重任。其实,李娜今年澳网的表现有两大令人惊喜的改变,一个是专项技术的提升,比如发球和击球的稳定性,另一个就是心理层面的提高。前者得益于托马斯打的基础,而后者则  相似文献   

7.
李娜在法网夺冠后,不少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下一个李娜。笔者专访了曾培养出张泽、柏衍等著名网球选手的知名教练鲍勤,她说,培养出一个“复制版李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的付出难以计数,费用或许要以千万计。那么,培养—个李娜究竟花费几何?  相似文献   

8.
葛晓倩 《新体育》2014,(1):60-63
用“挽救李娜的职业生涯”来评价卡洛斯的执教并不为过,在李娜职业生涯末期,卡洛斯将其带到世界排名第三,他们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再拿一个大满贯冠军。  相似文献   

9.
刘彤 《网球》2014,(4):51-53
和国内很多网校和俱乐部相比,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匠心之轮网校,那就是"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个简练的网络用语很好的概括了匠心的特点:场地设施完备,除室内外硬地球场外还拥有国内罕见的红土球场;教练团队外教为主,球员和外教全英文沟通。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股东——阿根廷人卡洛斯。他每年不仅都会带着中国"一姐"李娜在匠心之轮进行训练,而且还会利用陪伴李娜的间隙亲自指导学员们的训练。因此,在很多青少年的眼中,他们都把匠心  相似文献   

10.
吕敏 《网球》2012,(10):126-127
改写前两年美网首轮出局尴尬纪录,加上美网热身赛一冠一亚成绩,李娜在新教 练卡洛斯·罗德里格斯的指导下,正迎来职业生涯的新旅程。这次来到美网,李娜最大的变化是有了新教练。前世界排名第一海宁的教练、阿根廷人罗德里格斯是李娜在今年奥运会后敲定的新帅,两人在辛辛那提会合,李娜在决赛中逆转夺冠,两人合作的首个赛事就碰出火花并取得成功。美网赛前的热身训练中,罗德里格斯、姜山和体能教练阿历克斯3人齐齐出现在李娜的训练场上,姜山的任务主要是陪打,罗德里格斯则站在李娜一侧,关注着中国一姐的技术动作和状态。罗德里格斯的话不多,但时不时会走到李娜身边跟她指点一番,李娜仔细聆听,交流两句后不时点点头。前后移动回球练习中,罗德里格斯亲自上阵,隔网给李娜喂球。李娜正拍、反拍的回球都精准到位,新帅也不时挑起大拇指对李娜表示称赞。在与球员沟通上,罗德里格斯显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他总是安静地站在场边,通过观察来了解李娜,先与姜山沟通后。再与李娜当面交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罗德里格斯直言李娜是个暴脾气,需要学会在场上去控制,要用头脑去驾驭内心。他说,李娜非常聪明,场上的移动很好但却不是非常有效,不能100%在正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十几天的合作让李娜感觉不错,她表示:“他总是很积极,用积极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他的意图。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我都能感觉到来自团队的支持。”李娜说,和罗德里格斯初次见面的时候,后者说的一番话让自己感触颇深,“他当时跟我说,网球不是你打得好就能赢的运动,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对手是什么情况,所以无论你领先还是落后,你必须一直努力,一直战斗。现在我正在像他说的那样去做,努力在场上保持冷静。”罗德里格斯带来的变化究竟是什么?不知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还是合作时间太短,李娜说:“可能有一些变化,也可能没有变化!”美网赛场上,李娜明显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无论比分是领先还是落后,李娜始终在网球场上奔跑反击。  相似文献   

11.
serra 《网球》2010,(12):28-29
在中国网球突破的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李娜在她的28岁继续生长.她实现了教练托马斯对她的所有预言:从年初的澳网四强到美网前的排名第九。这都是中国选手在单打中的历史最佳战绩.李娜完成了2010年她个人的完美风暴,也给了中国网球新的推动力。在前几年,这样的成绩还只能是一个疯狂的想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昔日的鱼腩蜕变成黑马,再由黑马巨 变为称霸甲B一方的王者。国力队已然作为一种奇特的现象,既让人梦寐以求,更让匪夷所思。 无心插柳柳成荫 联赛前不光外界不看好国力,就连俱乐部内部也不认为自己是冲A的“梦之队”。俱乐部对外称今年的目标是“保八争六”.巴西籍主教练卡洛斯也成了中国足球联赛迄今为止,惟一一位顺利完成保级使命的洋教练。卡洛斯资历一般.只是巴西国内风拉那州联赛一支中游球队的教练,惟有一点特殊的就是他曾执教过中国的健力宝队6个月,还参加了 1998年土伦杯比赛。让算不上“腕儿”级人物的卡洛斯执…  相似文献   

13.
添罗砥网     
李瑛超 《新体育》2012,(10):82-85
教练问题一直被视为“娜女王"的阿喀琉斯之踵,伦敦奥运会后,李娜终于下决心尝试新教练。老公姜山下课,功勋教头罗德里格斯上位,他的到来能否让李娜再次走上巅峰?  相似文献   

14.
王旭 《网球天地》2014,(11):70-77
2014年9月19日,李娜向全世界发布了自己退役的消息。职业网球赛场,从此再无李娜的身影。 李娜之所以是李娜,就是因为她是李娜,就像那个在球场上无比凌厉的李娜一样,谁都不知道她引拍侧身之后,下一个球将打向球场的哪个边角。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极具标签色彩,因为只有李娜做得出这种选择,而往往这种选择会引发外界极大的关注。 这就是李娜,这是专属她的永不妥协的性格。  相似文献   

15.
朱茜 《网球》2011,(6):78-81
2011年初,贾斯汀·海宁再一次向大家告别。或许她不会再回头.那扇通往荣誉之巅的门已被她轻轻合上。但对于陪伴海宁十六年的恩师卡洛斯-罗德里格斯而言,属于他的另一扇门正徐徐打开。这一次,卡洛斯没有选择职业赛场,而是拖家带口来到了中国。现在的卡罗斯有两张名片。一是职业教练,二是匠心之轮第六感网球学院的股东。  相似文献   

16.
南半球一月份的阳光总是那么明媚,唐好辰的内心像墨尔本的天气一样火热,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大满贯比赛,兴奋之情都写在了脸上。64签位一出来,不太走运,第一轮就碰2号种子,英国姑娘沃森。比赛前一天,教练陈艳带她去为李娜加油,那场球,李娜兵不血刃淘汰了汉图楚娃。  相似文献   

17.
何霞 《新体育》2005,(1):35-37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李娜”两个字,电脑屏幕上弹出的N条资料,绝对 乎你的想象。这也难怪,偌大的中国,“李娜”再普通不过。但是父母给予 姓名,自己打造牌——  “李娜才是中国女子网球第一人。”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孙芳如是说。 “天生就是打网球的,她近乎男性化的球速、落点、角度,在国内女网 手中十分鲜见。”湖北籍网球教练潘兵如是说。 “我是来享受网球快乐的。”204年10月,在广州为中国网球夺得首个 WTA(女子网球协会)巡回赛单打冠军的李娜如说。     没错,就是这位复出后创下中国女子网坛新…  相似文献   

18.
行者 《网球天地》2010,(10):106-106
有人说她像周笔畅,她却说,自己不喜欢这个比对,“不是谁戴着黑框眼镜都像周笔畅。”也有人说她像李娜,她却说,李娜是速度爆发力型,自己的风格更偏向于技术平衡型。  相似文献   

19.
离娜近一点     
熊凌洁 《网球》2008,(9):44-48
李娜永远是中国网球最奇异的一道风景,你可以说那是好李娜,因为她总在中国网球不精神的时候突然给大家提一口气,你可以说那是坏李娜,因为她时不时地发点小脾气,但你就此认为李娜不可捉摸,那就错了,那只是因为你离她不够近,还差那么一点点。即使是在奥运会连克扬科维奇和大威打进四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个轻松活泼的李娜,她其实很会笑,特别是在远离球场的时候。都说当运动员压力大,但李娜总有自己的方式来化解,她有老公,有妈妈,有那么多喜欢她的人,还有数不清的在奥林匹克网球中心为她守候的球迷。  相似文献   

20.
遭揭NO.26——卡洛斯 为踢人当后卫 卡洛斯打小开始踢球,不过那时候他一直踢前锋。由于经常挨踢,他总是弄得伤痕累累,所以小卡洛斯特别羡慕后卫,因为在他眼里后卫可以尽情地踢别人。在这个“美丽”诱惑的驱动下,卡洛斯终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可以“尽情”的后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