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元生 《初中生》2008,(9):48-49
相传,古代一牧民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我仅有17匹马留给你们三人,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不得把马宰了分.”说完就去世了.兄弟三人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分法.聪明的邻居先“借”来一匹马,这样一共就有了18匹马.于是,老大得9匹,老二得6匹,老三得2匹,还剩下一匹,“还”给了邻人.还有一个同样有趣的数学故事:篮子里装有几十个苹果,  相似文献   

2.
相传,有一个牧民临终前对他的三个儿子说:"我有17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是不能把马宰了来分."说完这些话,老人就去世了.兄弟三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分法.他们聪明的  相似文献   

3.
相传,古代一牧民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我仅有17匹马留给你们三人,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不得把马宰了分.”说完就去世了,兄弟三人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分法.聪明的邻居先“借”来一匹马,这样一共就有了18匹马,老大得9匹,老二得6匹,老三得2匹,还剩下1匹,“还”给了邻居.还有  相似文献   

4.
宋立文  郑敏 《中国德育》2012,(10):33-37
采访王建华局长时,记者对这样一段话印象深刻:“在教育者看来,一个学生不过是三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或是一百分之一,但对每一个家庭来说,每个孩子都是百分之百。孩子发展的根基不是才艺、不是知识,而是德行。  相似文献   

5.
程业清 《考试周刊》2009,(29):52-53
本文从汉语的三个助词:“的”“地”“得”的理论背景出发,明确了三个助词的语法功能和实际使用情况.同时也将三个助词每两个之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说明.最后提出了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古代一农夫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我仅有17头羊留给你们三人,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讲完就去世了,怎么分呢? “智慧老人”的解法:借来一头羊,这样一共就有了18头羊,老大得9头,老二得6头,老三得2头,还剩下一头羊,物归原主。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学习准备,引导问题如下:1.写出关于小数性质的三个发现:2.提出关于小数性质的三个问题。课始,我先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准备情况。每组组长除了组织大家介绍自己的发现以及解决同组成员所提的问题.还在讨论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发现和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成语"朝三暮四"有一个典故:宋朝有个人养了一大群猴子。他对猴子们很好,猴子们生活得也很快乐。可是,天长日久,喂猴子的粮食就不够了,于是这个宋朝人便向猴子们宣布:"以后给你们吃的橡子,早上三粒,  相似文献   

9.
汪向明 《小读者》2011,(2):43-43
许多小读者朋友喜爱看书.课内书不得不看,课外书选自己喜欢的看。可是.爱读的却不多,可能是怕自己嗓音不妙、读音不准.也可能是觉得读太费劲.不如看来得畅快。其实.“读”较之“看”,起码有以下几点好处:  相似文献   

10.
数“1”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前有个农民,他有17只羊.临终前,他把羊分给三个儿子.他说:“长子得12,次子得13,三子得19,但不许把羊杀死.”三个儿子无法分配,去请教邻居,聪明的邻居带了“1”只羊来,羊就有了18只.这样一来就很好分了:长子得9只,次子得6只,三子得2只,三人一共分去17只,剩下的“1”只再由邻居带了回去.这个故事有多种版本,重要的是“1”在这个故事当中发挥了相当奇妙的大作用.常数“1”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数,但若运用得当,会给解决问题带来巨大的效果,令人不可小觑.一、拆出“1”例1已知x-b-ca+x-c-ab+x-a-bc=3,且1a+1b+1c≠0.求证:x=a+b+c.证明∵x-b-ca+x-c…  相似文献   

11.
张明华 《语文知识》2005,(12):17-17
我校一次语文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 选择正确的字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骛 鹜 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 )远。 明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人们还是趋之若( )。 正确的填法应该是“好高骛远”“趋之若鹜”,而填错的学生竟然有三分之一还多。 “骛”和“鹜”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分马”与“喝水”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怎么能联系在一块?不过,你认真看看下面的一道趣味数学题和一道中考题便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趣题有一个老牧民临终前给他的三个儿子留下一份遗嘱:“我把劳动一生所得的17匹马留给你们,分的时候老大得1/2,老二得  相似文献   

13.
《今天.双语时代》2010,(7):138-140
英语里有些单词很简单,但是放在俚语里就会让人匪夷所思。摸不着头脑。比如.我们都知道“wing”是“翅膀”的意思,可人们却通常不知道“wing it”是为何。这期《咬文嚼词》就讲解三组俚语.  相似文献   

14.
我们都喜欢笑。无拘无束的。放肆的,忘我的.疯癫的.那种笑。一个人笑不是快乐.三个人笑才是快乐。光有你“天天”不快乐.再有我“逍逍”也不够快乐.还要有他一个“遥遥”,才是快乐。“天天逍逍遥遥”了,便有了真正的快乐。六个字凑齐了,才能够有那种无拘无束的、放肆的、忘我的、疯癫的笑。  相似文献   

15.
陈燕 《文教资料》2012,(11):38-39
"得"是西昌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在西昌方言中,"得"有三种用法:助动词、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西昌方言中的"得"。  相似文献   

16.
写“万”字     
李浚丰 《红领巾》2007,(1):20-21
古时候,有个大地主搜刮(sōu guā)了不少钱财,富得冒油。可他自己并不识字。他寻思着这么多钱得要个有学问的人来管才行。所以,他希望儿子多学点知识,  相似文献   

17.
历年的高考题中使用数形结合的题目很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翻阅了近些年江苏高考题,数形结合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从2008到2014年这7年间,江苏自主命题,题型只有填空题和解答题,其中填空题的巧妙解答方法中就有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比较常见的是“以形辅数”,如:解方程、求函数零点、函数或式子的最值、复数、向量、三角函数、线性规划等等.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对解决填空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解决解答题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就以三个方面谈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形容人行为不正派的词:“不三不四”。既然不正派为“不三不四”,显然,人们对于“三”与“四”这两个数字有极大的好感。  相似文献   

19.
鲁民 《高中生》2013,(8):57-57
有才的人,什么时候都会被人称赞,受人敬仰。不过,古代赞人“有才”的说法远比赵本山小品中的“你太有才了”要丰富多彩而又文雅贴切。本文列举一二,以供读者欣赏。最有才的当属曹植的“八斗之才”。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曹植,字子建,生前被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故世称陈思王。  相似文献   

20.
程度副词“很”可与“有”字短语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偏正式动词性短语。它是一种常见的含有模糊数量义(或隐或显)的句式,分为若干小类。它们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