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确立的欧洲经济战略是:极力使欧洲保持和平与稳定,以利于美国进行经济扩张。美国在1933—1940年实行的安抚、绥靖、绥靖与遏制并存的对德政策即服务于这一欧洲经济战略。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前,美国奉行安抚政策,企图通过修正《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不公正对待来消除德国的不满情绪,进而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从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到9月的慕尼黑危机,美国奉行绥靖政策,企图以牺牲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国的利益来换取欧洲和平的维持;慕尼黑会议之后,直到德国于1940年4月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之前,美国则实行绥靖与遏制并存政策,一方面继续表明自己可以接受以牺牲一些小国的利益来换取欧洲和平的维持,另一方面则试图阻止德国进一步的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2.
1938年9月慕尼黑危机期间,美国对纳粹德国奉行绥靖政策。它支持满足纳粹德国吞并苏台德区的愿望,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欧洲和平。罗斯福总统在危机期间虽有一些斥责绥靖政策的言行,但那只是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3.
罗斯福上台时,日本早已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由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还未构成对美国在华利益的巨大和直接的威胁,加之需要全力以赴投身于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力量的牵制,直到七七事变,罗斯福一直高喊“和平和谈判”的口号,实际上是一种美国牌的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4.
程文进 《历史教学》2006,2(8):40-44
1935-1936年,罗斯福派遣美国商人富勒两次前往柏林,尝试以向德国"租借"殖民地的方式来安抚德国,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主要原因有三美国计划与德国外交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美国对德政策与英国对德政策不协调.  相似文献   

5.
1935—1936年,罗斯福派遣美国商人富勒两次前往柏林,尝试以向德国“租借”殖民地的方式来安抚德国,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主要原因有三:美国计划与德国外交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美国对德政策与英国对德政策不协调。  相似文献   

6.
1936~1937年,罗斯福设想召开世界和平会议,讨论政治、经济和裁军问题,在美国不承担政治义务的前提下,通过满足德国在经济领域和殖民地等方面的要求来安抚希特勒,从而缓和日益危急的欧洲形势并避免战争爆发。美国为此与德国进行了外交接触,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计划对德国作出的让步与德国的外交政策目标相距甚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对欧洲影响力的下降导致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改变自己的战略思想,德、意、日法西斯的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在各地挑起战火,而英、法却采取绥靖政策,乞求用绥靖换取和平.那么,罗斯福政府的战略思想是如何转变的呢?在孤立主义势力的干预下,罗斯福政府首先采取了中立政策.世界局势的发展,使美国四次改变其中立法案.当世界大战将降临美国之时,罗斯福政府改变了其立场,颁布了“租借法案”.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绥靖”,人们就会联想起张伯伦及慕尼黑的丑剧,会认为“绥靖”是个令人厌恶的字眼,并且在许多论著和相关回忆录中,往往把绥靖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归结为张伯伦等当时的政府要员所为。然而,这是一种误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为绥靖政策提供了赖以滋长的土壤,同时,弥漫于英国全社会的亲德思潮对其发展无疑起到了催化作用,英国对德国的同情,甚至敬慕,已强烈地表现出来。英国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的鼓噪尤为突出和有效。  相似文献   

9.
罗斯福-韦尔斯和平计划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企图对德进行绥靖的方案,这一方案最终未能实行,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罗斯福-韦尔斯和平计划自身存在矛盾,与当时的国际现实不相符合;它是以英美合作为前提的,但双方缺乏合作的战略基础,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导致合作失败;德国“稳健派”被清洗,希特勒纳粹党开始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最终打消了美国绥靖的念头。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政府所推行的绥靖政策,以其对侵略者姑息、怂恿,委曲求全,妄图以邻为壑、嫁祸于人的动机和鼠目寸光、自食其果的结局而被永远钉上世界历史的耻辱柱。即使是为绥靖政策进行精心辩护的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们,也不能不承认“英国默默地怂恿德国在欧洲东部和东南部扩张”,“英国打算使德国和俄国作战以指望出现‘持久的均势’”。于是祸水东引几乎成了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同义语。近年来,我国史学界有人经过仔细研究和考证,发现祸水东引的说法原来“并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对某些事实的判断和猜测”。还有的同志认为,从三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