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本《红楼梦》写到大观园“从东边一带……至西北”的一条边长是三里半。本文从大观园内建筑景点的具体描绘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断出只有程本《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规模才是正确的,合理的,才是曹雪芹的原著。而脂评本随意缩小大观园的面积,是因为其炮制者没有读懂《红楼梦》。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女性世界,这些女性和书中的建筑——大观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大观园的建造为她们提供了独立的生活空间,和她们的命运有直接的关系,其体现出的女性意识与代表封建父权制的贾府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平衡和斗争,最终大观园的衰落和居住其中的女性的命运及《红楼梦》的悲剧结局形成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抄检大观园》作为高中语文第六册《红楼梦》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比较重视挖掘的是其思想文本、政治文本的意义。我们认为,《抄检大观园》一课的教学不妨引  相似文献   

4.
李慧琴 《河北教育》2005,(24):42-42
《红楼梦》里有一回,写大观园里的女孩儿们填词咏柳絮。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伏笔与众不同,颇具特色,是其艺术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这些伏笔又可分为预示、预铺、预设。《红楼梦》之第五回用《红楼梦》曲、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画像及判词对小说主要人物之命运遭际、小说故事情节及结局做了非常集中的预示;刘姥姥一进、二进大观园是其三进大观园见证贾府衰败的预先铺垫;贾芸、小红则是作者预先设置的八十回后的重要人物。这些伏笔各有特色,共同作用,与其他艺术手法一道,使《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煌煌之作。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背景材料是《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相关情节,要求考生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对此,詹丹教授在《光明网》撰文指出:全国甲卷作文题“算不算是考《红楼梦》了?我的回答是。写作材料虽从《红楼梦》中选出,但从具体要求看,跟考《红楼梦》的阅读,没太大关系。”[1]此言一出,震惊了语文教学界。作文题背景材料“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相关情节有214个字,写作具体要求竟然与《红楼梦》的阅读没有太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大观园里,才女不在少数。单就语言才华而言,王熙凤可算相当突出的一位。她的精彩表演很值得我们语教师思考。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因而小说的基本情节也依托大观园,可以说,庭园建筑支撑起整个小说的结构大厦。“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贾元春《大观园》)在小说中,曹雪芹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别样美丽的清代园林。  相似文献   

9.
无可奈何花落去──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朱引玉《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到衰的客观描写和宝、黛爱情的悲剧以及大观园“群芳”凋零的艺术再现,表现了一种繁华即逝、美质不常的梦幻意识。一部《红楼梦》就是演绎“繁华即逝、美质不常”这八个字的。《红楼梦》杰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是精彩荟萃的艺术大观园,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有力补充,隐秘而合理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人们最钟爱的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诗词首首精彩,值得反复吟咏回味。  相似文献   

11.
大观园究在何处?这是自有《红楼梦》以来就存在的一个红学问题。过去早就有人研究过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又专门进行了调查研究,认真作了探讨。但至今结论尚不一致。笔者认为:大观园在曹雪芹的灵台之间,在《红楼梦》里,是艺术的综合。但曹雪芹写它的时候,一定有许多实际园林作为蓝本:其中主要的是北京西郊一带的皇家御园,尤其是圆明园。曹雪芹在书中为什么写它?脂批云:“大观园系玉兄写十二钗之太虚幻境,岂可草率。”又云:“大观园系十二钗栖止之所,然工程浩大,故借元春之名而起,而用元春之命以安诸艳,不见一丝扭捻。”脂砚斋以为作者是为写十二钗写它的。我们说只就《红楼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里讲到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老祖宗设宴招待她,其中有一道菜是茄子。怎么做的呢?是把茄子刨去皮,取其肉切成丁,然后用鸡汤、蘑菇、鲜笋、香油放在一起慢慢煨成的,非常好吃,用刘姥姥的话来说就是“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倒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看了这个小插曲,我倒觉得这茄子的做法和我们处理教材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新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抄检大观园》是小说节选,文下注释谓“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回”。这里应特别说明,这部《红楼梦》是个颇为特殊的本子。它不是依据“程甲本”或“程乙本”排印的本子;而是由“脂本”和“程本”两个系统的本子拼合而成的一个“百衲本”。对“红学”稍有涉猎的人都知道,《红楼梦》的版本情况颇为复杂,大致可以分为抄本和印本两个系统。抄本出现较早,今存“甲戌”“己卯”“庚辰”诸本,其过录底本都是乾隆(1736~1795)前期的曹雪芹稿本。其共同特点是均未超…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十九回中的"宝玉访画"情节在人物设置上有颇多令人费解处,张新之在此处评点说"一部《红楼》,作如是观",可见其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但却未引起多数人关注。这一情节是曹雪芹对传统小说戏曲中的"画中人"爱情故事的化用。从二者互文的角度对之进行细读,会发现其正是以寓言的方式暗示了贾宝玉"意淫"之"情"随着成长走向"肌肤淫滥"的危机,以及大观园女儿们走出大观园之后的遭遇。此情节围绕"画里"和"画外"象征着大观园的内外和"少年"与"成年"的大观园儿女的命运,《红楼梦》的结局在此已埋下了难以逃避的关于成长的悲剧性伏笔。  相似文献   

15.
田浩东 《现代语文》2007,(4):121-121
曹雪芹既是诗人,也是学评论家。他在《红楼梦》中创作了大量有明显个性化特点的诗词,它们符合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经历及出身背景等,成为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他还以其深厚的学底蕴,多处借大观园诗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诗歌鉴赏观点。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鉴赏角度读《红楼梦》,将小说中有关诗歌鉴赏的字都找出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巨著。它的内容异常丰富,思想极其深刻,自问世以来,其艺术魅力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由于影视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几乎是家喻户晓。然而,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阅读原著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且一届比一届少。对选入课本的著名片断《林黛玉进贾府》也缺乏赏析热情,课堂讨论时很难深入展开。而 2000年秋季启用的部编新教材收入了包括《林黛玉进贾府》在内的 12篇《红楼梦》节选 (《宝玉挨打》、《诉肺腑》、《抄检大观园》、《香菱学诗》、《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探春结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引《红楼梦》文句,皆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之《红楼梦》。限于篇幅,只对《贾府示意图》择其要者加以说明。一、周长和面积。1)大观园的周长有“三里半”。第十六回里贾蓉说:“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省亲别院了。”“三  相似文献   

18.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位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打抽丰"。一进大观园"打抽丰",筹集资金二十两银子和一串铜钱。二进大观园"打抽丰",筹集资金一百零八两银子及生活物资一批。三进大观园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接受了王熙凤的托孤事宜。刘姥姥在三进大观园的筹资和回报过程中,有一些积极的进步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对中国的会计文化有一定的建设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浪漫温馨的世界,也是一个弥漫着邪恶罪孽和欲望的世界。那里生活着众多的人物,在他们不同的生命境界里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是位爱神的象征;大观园内的贾宝玉、林黛玉是一对大自然的宠儿;大观园外的王熙凤、贾雨村一生热衷于追求金钱、名利;一僧一道则用一首《好了歌》充分概括了其对空无的崇尚。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部"闲"书,大观园里的休闲活动丰富多彩。《红楼梦》反映了红楼人物对休闲本质和重要性的认识,展现了他们在休闲实践中的创造性、自由性、健康的游戏心态和高度审美鉴赏能力。对红楼人物进行休闲美学的分析,不仅能深化我们对休闲本质的哲学思考,更对当今的国民休闲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