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什么是现场短新闻,通常是指记者、通讯员及作者在深入现场采访时写出的现场新闻。一篇优秀的现场短新闻,使读者犹如亲临其境,产生出与新闻现场同时跃动的感知效应。那么,怎样写活现场短新闻?笔者认为:写活现场短新闻,应该把握好现场短新闻的三个写作要点:  相似文献   

2.
新闻价值取向是媒体在新闻策划、组织采访和刊播报道时所体现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新闻价值标准贯穿于整个新闻活动中,决定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价值取向关系媒体的形象与声誉,影响媒体的生存与发展。若新闻价值偏离方向,必然误导社会舆论、造成公众不满。媒体应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努力实现新闻报道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评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逐渐在电视荧屏上出现并广泛流行的一种电视新闻节目。既然称之为新闻评论,节目当中蕴涵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当然是最突出的。电视新闻评论不仅要报道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还要报道出新闻的外延,这包括新闻为什么发生、新闻事件带来的启示及解决办法。这种集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于一体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自产生以来,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效应震动了电视  相似文献   

4.
曹辉 《视听纵横》2009,(4):31-32
目前,一些新闻报道往往仅停留在单纯播出新闻事件本身,没有最大限度地把新闻做充分,欠缺对新闻报道的挖掘延伸,没有扩大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当然,更谈不上发动社会力量来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本人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发现,延伸新闻可以实现多重效应,爆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信应用软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革新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微信的聚合作用不断滋生出新的新闻传播环境.本文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传播特点和传播方式,利用实际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新闻传播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进入数字时代,新闻产品具有一般数字信息产品的经济特征,还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用户锁定效应,以及生产者使用价值。同时,新闻产品还表现出特殊的经济特征,具有特殊的成本结构,多样化的收入二重性和复杂的生产者使用价值。媒体管理者需要注意探索一系列新的营利思路与策略,包括差别定价、用户锁定、知识产权管理与内容管理等。  相似文献   

7.
马厚寅 《军事记者》2008,(11):71-72
新闻价值,是就一则新闻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而言。一般说来,社会效应越大的新闻,越有新闻价值;越是有价值的新闻,就越能被编辑选中、编发。可见,新闻价值决定稿件的成败。  相似文献   

8.
曾学远 《视听界》2014,(4):80-83
电视媒体报道重大突发新闻,并非越快越有反响,从收视走势看,这些报道总是表现出滞后反应。导致这种延后效应的客观原因是报道题材的不可预料性和电视媒体以时间为维度的线性传播特点,这使得多数人无法第一时间收看到新闻,而需要在时间的河流里逐渐聚纳注意力;主观原因是受众判断新闻价值的过程和渴望进一步了解真相、释解疑惑、参与讨论、纾解情绪的心理需求。收视延后效应并不否认新闻时效性,相反,后面收视攀高恰是前面时新性报道步步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各大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加大国际摄影报道的力度。大量新闻时效性强、构图独特的国际新闻图片与文字报道相得益彰,更加凸现出现代报纸讲究大信息量和突出视觉效应的特色。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图片编辑的辛勤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生产上,《武汉晚报》推行"双品牌战略"和"项目负责制",最大限度激活新闻人的潜力与活力,让新闻产生立体效应.在办报机制上,《武汉晚报》摸索出一套"新闻、活动、广告、发行"四轮驱动的办报模式.四个"一"相加,不是简单等于"四",而是相互融合,再造一个报纸发展新引擎,给报纸发展注入强劲的马力.  相似文献   

11.
杨妍 《新闻世界》2011,(10):119-120
网络新闻中泛滥的网络热词以及随波逐流的审美趋势、粘贴新闻的盛行、网络新闻紧密跟随受众的反应倾向都是网络新闻中的从众现象,这些现象体现出网络新闻编辑具有从众心理。广泛的信息性社会影响以及大众媒介环境的催化性是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该心理会造成的效应有:新闻语言词汇的准确性下降及单一化倾向、社会偏见、新闻娱乐化、新闻缺乏深度等。  相似文献   

12.
尹俊  李艳 《新闻前哨》2012,(1):52-53
记者型主持人多由调查访谈类记者发展而来。记者意识是记者型主持人的鲜明特征.他们在节目的过程中习惯性地表现出一种新闻敏感度,即信息采集、新闻价值判断与挖掘、新闻事实发生与效应预测、新闻报道角度创新等能力与心理倾向。本文以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为例谈谈这种类型记者的一眼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互联网对报纸和电视媒体的“替代论”和“补充论”为起点,本文分析人们是否因为对互联网的新闻信息使用而改变对报纸和电视两种传统媒体上新闻内容的接触度。以一项2010年的网民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发现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电视和报纸既有替代效应,也有补充效应,但替代效应更为明显。研究进一步揭示出,互联网使用经历更为丰富的被访者,体...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效应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之分,正面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积极的新闻效应,这对媒体和记者来说都是努力追求的。如何产生积极的新闻效应,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俊年 《新闻前哨》2003,(10):58-58
观众的年龄、职业、文化、习惯、爱好差异,不同的新闻内容和形式,会对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一种情况是,观众通过收看电视新闻提高认识,开阔眼界,激发感情,获得信息等,使新闻在心理上产生了顺向效应;另一种情况是收看了他们不感兴趣的新闻,甚至是很反感的新闻,在心理上产生了逆向效应。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和广大电视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16.
微博客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其开创了人际传播的新模式,对突发事件传播的速度促成了传统新闻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变革。而微博客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也逐渐发挥出强大的媒体聚合效应,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新闻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所谓“人才群体”,是指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组合。新闻人才的群体效应,就是新闻单位为了发挥新闻媒介的特定功能,按照效能、系统、互补、协调、更新等原则,建立合理的人才群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新闻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作品,出人才。同类相聚是事物存在运动的一种现象。考察一些人才聚集的新闻机构,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新闻人才群体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他们才能出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形成了人才群体的中心。抗战时期的《大公报》最典型。报社经理兼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18.
实现新闻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建立一套系统的保障和制约机制,需要新闻行业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新闻公共准则,需要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对新闻重要性的认识。本文通过举例阐述了新闻的连锁效应,在简要分析了新闻连锁效应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规避新闻连锁效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谢礼 《新闻前哨》2007,(6):31-31
我们常说要强化新闻的接近性,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跳出单一的新闻概念来理解受众对新闻的这种内在要求,从哲学角度来解析,其实质就是提高并彰显新闻的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指在社会交流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往获得的信息对于整个印象和态度会产生较强作用的现象。新闻的近因效应越明显,越是接近受众,就越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新闻的价值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发展,电视评论中的专家效应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谓专家效应,就是指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方面的权威人士,参与到电视评论性节目中来,就某一新闻事件、现象或问题,发表观点,提出意见,进行评论,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影响受众,从而成为电视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性节目,准确地说,应该是新闻述评性节目。它们大多结合某一新闻事实,在电视评论员(即记者)的引导下,展开评述,让各界人士发表观点,最终论证出节目的主题思想来.在这一论证过程中,专家的评说起着举足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