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宽容是一种力量. 竞选总统前夕,他在参议院演说时,遭到了一个参议员的羞辱,那参议员说:"x x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相似文献   

2.
震惊和心痛     
辣眼 《文化博览》2006,(3):45-46
中央二套经济半小时曾演播过一个系列节目"直面贫困",我看了三期,看得心痛,看得震惊。有一期讲述的是一位50多岁的老人,是贵州一位农民。说是农民,他赖以生存的其实就是其他村民救济的一点粮食和一屋子的冬瓜!他就那么坐着,很无奈的眼神面对记者的摄像机镜头,他眼中没有欲望也没有希望,他所仅有的一个愿望,竟然是能每年见一见他的两个儿子。他的两个  相似文献   

3.
正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在广播里听说中国宣布终结独生子女政策时表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这位38岁的北京居民表达了这样的感慨:"放开了有什么用。只有富人才能养得起二胎。"王师傅说。王师傅有个11岁的儿子。他说即使他想再生一个孩子,也养不起。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一直以来饱受诟病,中国人等待了三十多年该政策才得以终结。面对迅速老龄化的社会及越来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全面放开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个孤儿,曾经先后被三户人家收养。第一户人家从5岁到8岁养了他3年,后来他们因为有了自己的儿子,便将他送了人。他不肯走,结果被养父母打得浑身是伤。实在挨不过了,痛不过了,才断了回去的念头。第二户人家养了他5年,到13岁那年,还是被狠心的养父母送了人,原因是他们收养了自己亲戚家的一个儿子,好过这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他还是不想走,哭着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别赶我走,我一定会听话的,我会做很多事来养活自己的,只求你们别赶我走。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因病去世后,许多人都深切地悼念他,并回忆起他的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6.
我经常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8岁的孩子. 他是姐姐的儿子,叫张继兵,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7.
去年年底,我听说了一个102岁高龄老人的遭遇,最近我又听说了一个99岁的老人的生活。比较两位老人的命运,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关于102岁高龄老人的遭遇,是她的大孙子讲给我听的。她是个农民,一直到70多岁也下地干活,90多岁了,她还一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直到最近一两年她才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作为一个农民,她当然没有退休金,晚年就完全要靠儿子赡养。据她的大孙子说,她先是靠大儿子生活,日子还过得去。后来,她到小儿子家生活,日子就艰难了。特别是最后一两年,她竟然一日三餐都吃不全,更说不上什么有营养的。有时大孙子送一点好吃的去,但没有时间喂她,让他的叔叔喂.可后来一了解,他的小叔叔竟没有喂老人家。  相似文献   

8.
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81岁,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在回忆末代皇帝时,他说道:“我1918年出生的,民国七年。溥仪和我不是一个母亲,他就算过继给同治和光绪,他们都没有儿子。过继后他当了宣统皇帝,3年之后就退位了,那时候还在宫里头,说是享受优惠条件,没搬,当小朝廷。我五六岁的时候还到宫里头去过,跟溥杰一块去的,溥仪比我大12岁,那时候他就十七八岁了,见他时得给他跪安。那时候  相似文献   

9.
亲爱的世界,我的儿子今天开始上学.在一段时间内,他可能会感到既陌生又新鲜,我希望你能对他温和一点.  相似文献   

10.
靠什么     
郑板桥快要死了。他52岁时才生的儿子立在床头,悲痛欲绝。"孩子,我想吃你亲手做的馒头。"郑板桥已是气息奄奄。父命难违,笨拙的儿子请教厨师,好不容易学着做好了馒头,而郑板桥已经咽气了。他给儿子留下一份遗书,上写"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汉。"郑板桥的这份遗书,真不知是救了儿子,还是害了他。靠真本事吃饭真是太难了。郑板桥的儿子肯定很孝顺,所以这样籍籍无名。他老爸身怀书画绝艺,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著名摄影大师郎静山先生曾于 1993年的10月,在其小儿子郎毓彬的陪同下到过他深深眷恋的摄影创作故地——黄山。当时是为拍摄艺术大师的纪录片《走过一世纪》专程来皖的。那是时值103岁高龄的他最后一次在黄山拍摄,同时也是中国摄影史上一次重要的艺术活动。笔者参与了那次活动,对大师的风采作了拍摄。因为活动的特殊性,所以有关活动现场的照片被发表的很  相似文献   

12.
在周有光先生109岁华诞之际,笔者以周老学生的身份,对周老的治学、立身、处事深表钦佩和景仰。周有光先生的思想是中国"新启蒙"思潮中的先锋。他是当代,也将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楷模。笔者希望有识之士都来阅读周有光,领会其思想,追随其思想。  相似文献   

13.
舟然 《文化博览》2007,(7):48-49
这是儿子告诉我们的故事。睡在儿子上铺的同学让儿子帮他在一块小木条上写几个字:请把馒头丢在脸盆里。这位同学跟儿子解释说,他想在饭厅门边放一个脸盆,把同学  相似文献   

14.
修竹 《职业圈》2012,(34):52-53
人头马品牌取自其创立人的名字——雷米·马丁。他生于1695年2月.在靠近雅尔纳克东北方的一个小镇卢伊勒。马丁是葡萄园主之子,19岁时娶了利涅尔的公证人之女为妻。在他的生意日趋兴隆时,逐渐明白到预先藏酿干邑的重要性。他的儿子在1821年主理公司,  相似文献   

15.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相似文献   

16.
菲亚电器公司的推销员威伯先生,在一个富饶的农场地区做一项调查。"为什么这些人不使用电器呢"他经过一家管理良好的农场时,问该区的销售代表。"他们一毛不拔,你无法卖给他们任何东西。此外,他们对公司的火很大。我试过了,一点希望也没有。"也许真的一点希望也没有,但威伯决定无论如何要尝试一下。因此他敲开一家农舍的门,门打开一个小小的缝,一位老太太探出头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代鸿儒——季羡林先生,近年来在学术界的声誉日隆:他的学术威望、散文随笔以及他主编的各类丛书数量之巨令人叹服,他的众多学术成果都是在耄耋之年实现的,令人惊叹。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奇迹啊!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北大朗润园,采访了这位学界泰斗——91岁高龄的“世纪老人”季羡林先生。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外文局为外国专家举行的1998年新年招待会上,年近70岁的美国籍专家费斯特·斯多克威尔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以自己3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3次在华的不同生活感受,畅谈了他所目睹的新旧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后3个完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情赞扬了中国人民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和中国的进步,他很高兴能为这十分重要的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斯多克威尔先生的讲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下面是中国外文局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刘东写的一篇文章,它将使你了解斯多克威尔先生的中国情。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想了又想,终于让儿子当  相似文献   

20.
父亲是个赚钱的高手,儿子是个用钱的高手,父亲一笔生意进账上百万,儿子一挥手就能用掉上十万。父亲常常劝儿子:"学些本事,不要只顾着吃喝玩乐,万一有一天我破产了,你可怎么办?"儿子从来没有当回事,他如此能干的父亲怎么会破产呢?他想:就算他死了,也会留下一大笔遗产给我。然而造化弄人,父亲真的破产了。儿子的生活一落千丈,曾经的"好朋友"都消失了,儿子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呆在房里准备自杀。父亲破门而入,用力给了儿子一个耳光:"没出息,钱是我赚的,也是我赔的,与你不相干,我都没想死,你凭什么死!"儿子被打醒了,不知所措,问父亲:"现在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