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学论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评价一堂课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怎样。而举手发言是其最明显、最直观的表现。于是有部分教师就片面简单地强调学生在课堂上举手的次数和发言的多少。笔就曾耳闻目睹过这样几个关于“举手发言”的小花絮,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陆亚慧  王娜 《成才之路》2010,(32):24-25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举手发言,对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使教师获得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各种反馈信息,意义重大。本文就如何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举手发言,从家长和教师两个方面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杰 《广西教育》2013,(18):55-56
在近期举行的数学优质课评比中,笔者碰到这样一个案例:在内容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课堂上,教师从生活实例入手导入新知识,整节课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小结等环节做得都非常到位,各个步骤衔接紧凑,环环相扣、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但部分在座的听课教师却并不认为这是一节让人称道的好课,因为课堂开始10分钟后就不太能看到学生举手发言了。笔者做了有  相似文献   

4.
简约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尺.课堂做到简约,避免"满堂灌",学生就会学得快乐,教师就会教得轻松.但是,简约不等同于教师授课时的简略敷衍,更不能糊弄.做到简约是以教师轻松驾驭课堂流程为前提的,以熟知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5.
许多教师喜欢给学生定规矩,如上课要坐端正,举手发言,不准乱动,等等。但我认为:科学课堂可以"乱"一点。我所说的"乱",是指课堂要能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发问创造一种很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没有拘束,感觉不到压抑,思维就自然得以活跃,长此下去,这种不守规矩的"乱"的课堂,培育的是不愿循规蹈矩的思想和创造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有同事抱怨,现在的小学高年级班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寥寥无几;课后教师找学生了解情况,学生闭嘴不言;路上学生遇见老师,绕道走;学生不接受老师的批评还顶撞……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这时候,有些教师就会抱怨学生不活跃,不与老师配合.那么,静下心来想一下,问题全在学生这儿吗?为什么自己使尽了浑身解数,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呢?如果我们不是一直在演独角戏,而是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话,课堂还会这样吗?在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既激活了学生,也释放了教师,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要求教师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于是新课改的课堂上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情景:井然有序的举手发言变成了迫不及待的抢答,教师一人“主讲”变成了师生共同的探讨、研究,学生积极、大胆而活跃,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这样热闹的场面,有的听课者大加赞许:学生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恢复了最本色的一面,再也不是老师们的牵线木偶了,课堂活起来了;有的听课者直摇头:讨论时老是跑题,大多数人只急于表现自己而不愿意倾听,这样没有秩序的课堂不就是乱课堂嘛。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活”的课…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可以瞬间激活课堂,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极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课堂常见这样的现象:问题提出后,往往只有少量的学生举手发言,教师无法真正了解绝大多数学生思考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举手才能发言已经是惯用的课堂教学常规.那么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规定,教师是如何看的?学生又是如何理解的?它是否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发生在一年级课堂上的一件事,使我对"举手发言"有了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要使班里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就必须使班里90%以上的同学积极举手发言,使他们的思路和教师讲的知识内容同步前进。但是,平时课堂上1/3的学生,甚至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举手不发言,造成课堂上启而不发,鸦雀无声。怎样使不发言的学生也活跃起来,积极举手发言呢?  相似文献   

12.
听课随想     
<正>连着听了几节课,感触颇深,尤其是一些教师的课堂语言,的确是受益匪浅。片段一:教师转身写板书,这是学生最易放松的时刻,一般就开始窃窃私语起来,只见授课教师微微一笑:"老师写完一转身,就会发现做得最端正,看得最认真的小朋友。"一句话,学生的精力立刻集中起来,认真看着教师板书。片段二:有个学生发言时的声音很小,很多学生没听清,有点乱。教师:"你说得真完整,若是声音再亮一些,大家就能听得更清  相似文献   

13.
学科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能力等千差万别,所以,也会带来参差不齐的学情,教师的因材施教就变得尤为重要.面对一个非常内向、平时言语不多、很少与同伴交流、课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的"困难户",教师用"做你的小喇叭"的方式转变了自己态度的同时,也转化了学生.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讲了很多,学生疲于记录,也记了不少,但是课堂学习效益很低.其关键原因是学生"静得过多,动得太少".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以"动"求效益这一对策.即: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感觉器官和思维在课堂上一起动起来,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对主体性带来的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感到困惑。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想说就说,想做就做,课堂上常常是乱得很。教师一个问  相似文献   

16.
李红燕 《广西教育》2016,(5):109+127
“举手发言”是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最直观的表现,其目的是通过师生交流形成开放的对话式教学过程。孩子有了举手发言的主动性,就会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收获欢乐,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应该以调动学生积极发言为出发点。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发言  相似文献   

17.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最理想的教学状态。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就如何在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打造高效课堂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课文导入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上课开始时教师就要用有效的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  相似文献   

18.
把握好教师主导的"度",是建立"双主"和谐关系的关键.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导"得恰到好处,又要充分突显学生主体的地位,达到"导、演"的和谐统一.文章阐述了教学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爱好是"导"之首,设计启发性课堂问题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课堂形态的科学与有效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性等越来越引人关注,一些较理想、新锐的提法也越来越引人深思.课堂问题就一定得是学生的吗?由学生自主预设并解决课堂问题,就一定是科学高效的吗?由教师预设课堂问题就一定是牵制甚至强制学生思维吗?就一定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吗?就一定有碍于学生自主人格和创新品质的发育吗?答案是不一定.  相似文献   

20.
<正>中小学教学,尤其是负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使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是充分发挥其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可到了初三,老师却常为举手发言人数的大幅度减少而伤脑筋.尽管曾苦口婆心地给学生摆过举手发言的种种好处,或是搬用在初一初二曾使用过的绝招,诸如实行个人举手发言积分制、评选课堂发言积极分于等.可收效都不大.然而,如果你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稍稍改变一下策略.将课堂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赛改为以集体为单位发言的小组,将表扬或奖励的对象由课堂举手发言积极分子改为积极举手发言的小组,将个人积分制变为以小组为单位的积分制.你就会惊喜地看到,那到曾一度躺下去的小手,又会幼林般地立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