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称谓词是人际互动中使用的语言符号,通过称谓的体系构成、使用状况能够透视出一定社会的文化。从宁夏称谓词的使用状况,即亲属称谓词、社际称谓的变化可透视宁夏社会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亲属称谓词逐渐消失.针对汾西方言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发生了部分变化,包括单音节词变为重叠词、称谓方式趋于普通话、不同阶段称谓不同、同一阶段称谓不同、特殊称谓“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化对人们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导致了汉语亲属称谓词和非亲属称谓词数量多,系统庞大;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支配人们如何使用称谓词的精神指挥棒。作者还指出文化具有二重性,汉语的传统称谓词也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称谓词是在古代宗法制度、伦理观念的土壤里滋生的。现代汉语中尊称词没有古汉语那样广泛。这些称谓词与民族文化、社会特征、时代风尚有密切关系。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词,无不打上社会、时代、民族和文化的烙印。称谓词的分化,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称谓”是交际主体在语言交往中处理主体间关系、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是言语交际的先导语.符号学家把它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它同其他符号一样由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构成,并具有一般符号的标记性、统一性、强制性和任意性,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它比一般的符号系统具有更强的民族性.正因为此,它为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所重视.根据民俗学家对称谓系统的归纳,人类的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等四种,但不属本文讨论范围,这里不再赘述.后者包括非亲属称谓(人称、姓名、职事、仿亲属称谓等)和语境称谓(敬称、谦称、呢称、贬称、谑称和婉称等).恰当使用社交称谓是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它不仅表明个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标志,而且表明个人在社会集团中的位置及其所属的文化范畴.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试就英汉社交称谓的国俗差异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亲属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善溪窑方言中的亲属称谓除了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的框架结构具有相似性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功能系统语法观念出发,通过田野调查、准确描写、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善溪窑方言称谓词的变化现象及原因并介绍善溪窑的地理位置和方言概况,对国内方言称谓词的研究现状和方言称谓词演变原因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总结。对调查获得的善溪窑亲属称谓词进行描述、分类、整理。最后,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人们的称谓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称谓词涵盖了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有着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变革与英汉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变革赋予英汉称谓词特殊的文化含义 ,这些含义随着时间推移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人际间、亲属间及配偶等人际间称谓词的使用上。了解这种变化并进行英汉对比 ,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极具助益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而称谓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社会交际中必然频繁使用各种社交称谓词。关注语言中社交称谓语的分类和使用情况,有助于交际的参与者准确判定出彼此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特征,从而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必然要反映社会现实,而词汇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英语词汇的发展与词汇的结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词义变化都受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以《纽约时报》"The Buzz-words of 2009"一文为依据,对其所列的2009流行词进行欣赏并作构词分析,从中领略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的构词魅力。  相似文献   

11.
汉语称谓词系统繁杂庞大,而比邻之邦的越南也有着繁复的称谓词系统,但在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程度、社会称谓词的运用范围及自称、对称、通称的选择等方面,汉语和越语存在着权大的差异,其原因主要是外来化、越南民族心理及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招呼”一词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问候”。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nary对Greeting招呼的解释是a form of words ofr action used on meeting someone(与人相遇时使用的言语或行为)。招呼语是两人见面时相互致意的话,两人相遇。为表示礼貌常说一些纯粹礼仪性的话。以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或增进友谊。这些话有一定的格式和说法,有时并无实在的含义。招呼语一般包括称谓词和问候语两部分。有时只说问候语。汉语在某些场合只用称谓词打招呼。称谓词的正确使用直接关系着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并体现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职业等社会权势与距离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来不断增多。在跨文化交际中,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文化冲突,为避免或克服文化冲突。我们有必要对不同文化的文化分歧做一对比与研究。为此本文拟就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英汉招呼语中的称谓词使用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13.
说“师兄”、“师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兄”、“师弟”这一组词最早分别是佛门弟子对师父、徒弟的专称。明代以后才发展为同受业于师者之间的称谓。新时期以来,这一组称谓词在高等学校研究生阶层中流行,反映了社会关系新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4.
登封方言属中原官话洛嵩片,其称谓词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亲属称谓词和社交称谓词与普通话中的称谓词有同有异,也呈现了以下特点,即"三称分立"、"从晚辈称呼"、"多样化称谓"、"同音异指"等。这些特点反映了登封人淳朴而又实在的亲属观:亲而有度,疏而有礼。  相似文献   

15.
李社娟 《海外英语》2012,(16):235-237
有效交流和国际交流需要中西方称谓词知识。研究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获取河南省宜阳县,美国新新那提市和英国伦敦市当地政府、医院、企业、市场、学校、家庭以及几档娱乐节目的第一手称谓词资料,再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最后写出研究报告。结果表明:在各国政府机构中,权势决定了称谓词的选择;资历在医务人员选择称谓词时起了主导作用;中国企业员工依据权势选择称谓词;中美英三国市场内部依据顾客年龄选择称谓词;中英两国老师依据上下级关系选择称谓词;中美学生用职业称谓词称呼老师;三个国家都依据家庭成员的辈分关系确定称呼;媒体称谓词的选择依据年龄和资历。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介绍了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按照社会关系称谓的语义语用范畴进行了分类论述,把它们分为:一、泛称社会关系称谓;二、借称社会关系称谓;三、职务职业社会关系称渭;四、俗称社会关系称谓。章认为社会关系称谓的变化能迅速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化的发展情况和社会集团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引言七十年代初,九江话中出现了“八×”(读作叉)这一称谓词,指称父亲。据有关资料记载,旧时云南一带的盗贼团伙在其内部也把父亲叫做八×。这个词可能是将父字分解为八和×两部分形成的。而现在九江人只是将它作为一个不太正规的称谓词。本文打算考察“八×”这一词语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联系。因为社会交际系统诸成分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既决定具体成分的使用域、社会功能以及社  相似文献   

18.
登封方言属中原官话洛嵩片,其称谓词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亲属称谓词和社交称谓词与普通话中的称谓词有同有异,也呈现了以下特点,即“三称分立”、“从晚辈称呼”、“多样化称谓”、“同音异指”等。这些特点反映了登封人淳朴而又实在的亲属观:亲而有度,疏而有礼。  相似文献   

19.
有效交流和国际交流需要中西方称谓词知识.研究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获取河南省宜阳县,美国新新那提市和英国伦敦市当地政府、医院、企业、市场、学校、家庭以及几档娱乐节目的第一手称谓词资料,再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最后写出研究报告.结果表明:在各国政府机构中,权势决定了称谓词的选择;资历在医务人员选择称谓词时起了主导作用;中国企业员工依据权势选择称谓词;中美英三国市场内部依据顾客年龄选择称谓词;中英两国老师依据上下级关系选择称谓词;中美学生用职业称谓词称呼老师;三个国家都依据家庭成员的辈分关系确定称呼;媒体称谓词的选择依据年龄和资历.  相似文献   

20.
钟良萍 《文教资料》2014,(31):128-130
亲属称谓词是当地语言和风俗文化的外化符号。本文运用描写和解释的方法,全面探讨了含山方言亲属称谓词的语音特点,词汇特点和文化内涵。亲属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典范,它反映在亲属制度中并通过亲属称谓词记录下来。含山方言和共同语一样都有着十分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本文拟列举含山方言亲属称谓词较之普通话的差异处,并分析它的语音特点、词汇特点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