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传统学科""跨学科""超学科"概念辨析,结合对学科知识生产发展历史研究,将学科知识生产划分为三种模式:传统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三种模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传统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是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基础,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是传统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补充和延伸。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划分既促进不同类型知识生产、创新,又有利于大学更好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实现大学使命。  相似文献   

2.
服务是大学历史发展的主题,现代大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服务社会,这也是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学作为智力资本的源泉,服务社会主要通过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生产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逻辑起点。古代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生产呈现出整体性发展、学科发展、跨学科和问题解决为中心等特征。大学服务社会的模式随着知识生产变化而变迁,古代社会通过传授知识服务贵族和神,工业社会通过科学研究服务世俗社会,信息社会大学与产业界关系日益密切,展现出合作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发展和变革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学科知识生产的三种模式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科组织、制度建设的关系,认为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应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大学自我调整,能够激发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动力、高深知识生产和创新活力,提高服务复杂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大学综合竞争力。"双一流"建设要深刻认识并适应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发展变革趋势,主动调整和改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模式,构建跨学科、超学科教育、学术组织和制度。  相似文献   

4.
伴随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术商业化的快速传播,知识生产模式开始转变,成为影响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新知识模式在应用语境、跨学科、非线性和网络式方面的多重变化,引发了英美等国外研究型大学学科培育模式的一系列变革.相比较而言,对于仍然是以传统单一学科模式为主导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来说,这种以跨学科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新模式,正深刻影响着我国优势学科培育的价值取向、理论系统、组织建制和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着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内涵式发展的挑战。空间资源是研究型大学办学的基础性资源,它的优化配置对于促进研究型大学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知识生产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英国学者吉本斯等人总结当代社会特点,提出,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由以学科为目标的"模式1"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模式2"转变。"模式2"下知识生产呈现出应用性、跨学科性、规模性和信息性等特征。知识生产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教学组织以及科研活动受到的影响更为深刻。但目前研究型大学空间配置与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存在一定脱节现象,因此需要通过搭建知识纵向流转的空间平台,打造知识横向融合的学科熔炉,构建生态型和智慧型校园环境来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新型知识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知识生产模式先后经历了从模式1、模式2到模式3的转型。相应地,学科建设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学科、跨学科以及超学科的演变。在现代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过程中,学科建设面临封闭性与开放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公益性等知识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困境。实践中,应从学科建设理念、学科体系、学科组织等方面推进学科建设模式创新,以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科研知识生产成为知识产出主要渠道,跨学科科研组织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解跨学科科研组织内外部互动知识生产过程,T大学的案例分析显示,跨学科科研组织知识生产内部规则包括科学知识交叉、科学方法借鉴、学科语言移植以及学科文化融合等;外部规则包括对知识生产对象的社会规约、知识生产过程的社会规约及知识生产结果的社会协商。外部叙事机制与内部科学机制共同作用下,知识生产活动表现出“规则”成为“研究共识”“技术”成为“重要手段”“性能”成为“合法标准”等特征,在社会中实现自我合法化。  相似文献   

8.
知识生产模式1的知识生产情境主要由特定共同体的学术兴趣所主导,知识生产活动由特定学科兴趣所驱动;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组织体现出同质性;知识生产主体多为大学教师等学术人员,其知识生产质量控制主要依靠同行评议.知识生产模式2具有知识生产情境的应用性、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异质性与组织多样性、社会问责性与反思性、质量控制方式的综合性与多维性等特征.杜克大学主动对自身状况、社会变革以及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与调适,通过大学战略规划来推动知识生产模式1向模式2的转型:制定顺应知识生产目的 转变的战略目标;实施以打破学科边界,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为核心的战略行动计划;建构以多主体互补嵌入式关系为特征的组织结构;建立多主体参与质量控制的战略评价体系.当前,为了更好地以战略规划推动大学转型发展,我国大学在战略规划中应转变战略发展理念,兼顾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开放组织边界,构建多元化跨学科单位;重构战略规划实施的评价,将内部自评与外部评估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张炜  王良 《江苏高教》2022,(2):38-44
学科评估是促进高校学科生态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面向应用情境的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与集群知识生产模式正驱动大学学科组发生重大变革,无边界学术组织与动态衍生学科群正在成为学科组织的高级形式。针对学科评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尝试构建知识生产模式变革驱动的"学科评估"发展演进框架。在分析现有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在评估对象、评估方式、评估结果、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多元知识生产模式之间存在的多重价值冲突基础上,提出应积极探索新型学科评估方案:一是主动适应多元知识生产模式,构建基于学科群的复合型评估模式;二是淡化竞争性学科评估模式,重视发挥学科评估的诊断性与服务性功能;三是积极服务"四个面向",创新设计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性评估方式;四是强化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可追溯的"元评估"体系等,以加速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知识状态是跨学科研究转移的基本内核.后现代知识至少在四个方面对跨学科研究产生影响:知识生产过程的情境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向、知识供求模态的转型、知识主体参与的多元化.跨学科研究定位于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在以系科结构为基础的现代大学里,仍面临学科组织、制度与文化的困境.文章提出在后现代知识逻辑下,通过解构学科组织、开放组织边界突破跨学科研究面临的组织困境;以情境为纽带,创新体制机制解决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困境;整合文化体系,形成一种世界主义的"交往"文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以“地区研究”的兴起为标志,跨学科研究首先在美国引起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政治问题错综复杂,加剧了跨学科研究发展的现实紧迫感。跨学科研究机构在大学中大量成立,并在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创新知识生产模式、提升大学乃至国家创造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跨学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学科边界,必然要求大学在组织框架、资源配置、人员聘任、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做出调整和修正,创新有利于跨学科研究发展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学科制度是知识生产需求扩大的产物,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方式是科学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以跨学科等为代表的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引发了学科制度危机。危机的应对策略有,夯实学科制度基础;培育跨学科成长机制;加速大学的整体转型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当前的三种知识生产模式并结合教育学的学科特性来看,教育学知识生产模式是处于模式Ⅰ、模式Ⅱ与模式Ⅲ之间的一种综合状态,主要表现为对知识本质理解的转变、知识生产中的异质性和情境性、社会问责机制的加强等特征。同时,教育学知识生产面临着知识的低水平重复、知识生产中的多重评价、"跨学科"研究的冲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电子信息化带来的知识形态的转变,科学知识的生产已经产生了模式2生产模式,即应用导向、跨学科导向、异质性互动导向、实践性反思导向以及多维评价导向的生产模式,这势必给高等教育科学知识的生产带来新的挑战。大学的发展需要模式1和模式2两种生产模式的强强联合,要"学科语境"与"跨学科语境"并重,处理好专精与通博的关系;要"学术语境"与"应用语境"并重,处理好"象牙塔"与"服务站"的关系;要"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并重,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究范式和知识生产模式引领有组织科研的创建和发展,有组织科研反过来影响科学研究范式变迁和知识生产模式演化。从科学研究范式变迁和知识生产模式演化的一般规律出发,研究围绕有组织科研是什么、如何认识有组织科研的产生以及如何开展有组织科研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研究认为有组织科研是科研组织模式对超学科融合科研范式所产生的适应性进化,在复杂知识生产系统中,创造知识生产自组织演化条件。开展有组织科研,以“一制四化”为核心,在机制、团队、平台、生态方面形成科研组织合力。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21世纪研究型大学进行科研设置与创新的流行举措。以打破学科壁垒、交叉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跨学科组织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创建跨学科研究组织,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各种组织模式的形成战略要素启示我们,我国研究型大学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应建设相应的跨学科组织和模式,更好地推动我国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创业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与吉朋斯提出的知识生产模式II都以"社会关涉"为取向,通过校内跨学科组织中多样性、异质性的知识生产者的研发,再经技术转移的渠道将知识流通到产业界。这种知识生产涉及到了官—产—学三方利益的考量,同时大学内部还需平衡传统的院系与新兴的跨学科研发中心的诉求。美国创业型大学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为大学自身、国家以及产业界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对传统学术地位、道德规范带来巨大冲击,这也正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下引人深思之处。  相似文献   

19.
大科学研究是二战后一种全新的科研范式,大学科研正呈现出大科学特征下的图景。这主要表现为大学组织中跨学科交易区的出现,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由R&D模式转向R&D和D&R模式的并存态势,科研团队的科层化等。与此同时,大学的学术自由和科学伦理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张力也正受到挑战。对此,大学必须做出必要的调整以应对大科学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高校交叉学科组织模式及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组织形态的交叉学科是指围绕知识形态交叉学科而构建的组织体系。交叉学科的组织模式种类繁多,在高校中表现为跨学科学院、跨学科研究(所)与研究中心、学科群、跨学科计划、跨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多种模式。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系统特征,即:持续发展性、前沿创新性、开放流动性和灵活多样性。交叉学科的组织模式在学术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