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文章从教育要培养新世纪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一角度来简要阐述基础教育应培养学生所具备的几种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媛 《天津教育》2006,(2):28-29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于改革和发展教育。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第三次工作会议后,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式启动,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历史学科担当起“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是知识的世界、科技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空前激烈。当前国际社会中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壮大我国的竞争实力,而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要素。对于高中政治教育而言,要从基础教育向时政教育方向引导,培养学生的时政观念,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成为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提高本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了大胆的教改尝试。从调整学生培养目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重视道德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等出发,力求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国外教育改革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提高本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了大胆的教改尝试,从调整学生培养目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重视道德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等出发,力求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国际社会进入九十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当做头等大事,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如何使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无疑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抉择。针对这种形式,我国制定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有高尚的师德、…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是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时代与竞争的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已发展到全面培训人才素质的新阶段。江泽民指山“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创新,就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适应培养具有人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江苏省从2005年起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而新课改能否成功,其关键因素是教师能否适应课改的要求而实现角色的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找准自己的角色,笔谈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8.
未来中学班主任的人格及培养姜凤环二十一世纪各国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素质竟争。由升学教育转为素质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不论是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还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尤其是中学班...  相似文献   

9.
目前人们都有这校的共识: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发达的教育和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未来世纪的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国要在未来世纪的竞争中取胜,就要靠高素质的中国人.有位专家说:中国搞现代化,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引进,而人的素质却不能引进.高素质人的培养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优良的教育、靠高素质教师来培养.优良的教育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对于中学的优良教育而言,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学教师是实施中学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中学教师的素质显得尤其重要.师专是基础教育的“母机”,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初中教师的重任,师专的学生就是未来的教师,他们现在的素质决定了未来中学素质教育的水平,因此,师专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科技加速化的今天,我国教育必须担负起为国家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的重任,这就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必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需要,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是基础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陈福华 《时代教育》2010,(5):219-220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学校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桥头堡,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的重要力量.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未来培养.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保持旺盛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各国经济、军事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高等学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加快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途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管理模…  相似文献   

13.
林静 《教学月刊》2002,(6):21-23
面对未来学习化的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教育急需培养能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基础教育本着新的时代使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是教育评价——尤其是高考的改革,都指向于学校教育要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4.
罗芝馨 《中国德育》2007,2(7):93-94
国与国的竞争,其实质是以民族凝聚力为基础、以科技知识为先导、以人力资本为依据、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及质量。当前,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总体目标。通过课程改革,许多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实效。  相似文献   

15.
一、人才竞争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国力竞争本质是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并最终都要体现在知识、人才的竞争上。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才短缺问题在世界各国越来越突出,这也是未来10年国家竞争是人才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抢占人才制高点的角逐中,各国无不视之为契机,对本国的教育作调整和改革,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随着全球化发展在我国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发展教育事业,深化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当前农村中学教师的素质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还很不适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及科技的竞争。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好准备,认真解决学校的问题。薄弱学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两基”的实施、“两全”的落实,制约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及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切实加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全球性的经济、军事、政治竞争,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对策,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教育,把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未来人才的培养上,而高校在进行自身发展和改革中,要培养出高素质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也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其中,这里的人指的自然是学生。作者就外语课堂教学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教育投资和改革的力度,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改变学生机械学习和死记硬背地学习方式,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各省各地区都在落实新课程改革地新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  相似文献   

20.
《西宁教研》2002,(3):6-11
国外的历史课程改革。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相继研制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成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