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春燕  史延志 《新闻传播》2006,(6):51-51,72
近年来,新闻媒体、记者成为被告,被要求赔偿名誉权损害的官司越来越多。从积极意义看,这是法制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此类案件给媒体和当事记者带来很多麻烦。笔者认为,媒体应该为避免此类诉讼而多做一些“超前”工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你会翻看这本书?是因为最近焦虑过多.还是那些惶恐、失控的情绪让你觉得沮丧?不知道什么时候,抑郁、焦虑成了流行词,频频见诸于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类媒体,更有名人现身说法.戴安娜王妃曾说自己患抑郁症,崔永元也说自己患抑郁症.接踵而来的就是厌食、失眠,让人看了心生畏惧。  相似文献   

3.
你在路上用PDA,看了看天气预报和新闻,顺便订好了晚餐,当刚刚走到家门口,门就会自动开锁,走道的照明灯随即点亮,空调也悄然启动并调到预先设定的最佳状态……这是一家媒体描绘的有关未来的一些场面,这似乎让我们觉得无线互联并不遥远,而实际上大部分人还没有用那种叫PDA的东西上过网。我们好像高兴的太早了。  相似文献   

4.
媒体,让人如何相信你 假新闻升级换代。新闻媒体,应该是登载新闻的媒体,人们也想当然地认为新闻应该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报上登的,那还会假?长期以来,这是人们对媒体的一些惯常看法,媒体也是一直以此来作为经营的基础的。但近年来,人们对媒体上登载的信息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首当其冲的就是假新闻。  相似文献   

5.
媒体,让人如何相信你 假新闻升级换代.新闻媒体,应该是登载新闻的媒体,人们也想当然地认为新闻应该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报上登的,那还会假?长期以来,这是人们对媒体的一些惯常看法,媒体也是一直以此来作为经营的基础的.但近年来,人们对媒体上登载的信息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首当其冲的就是假新闻.  相似文献   

6.
现在看一些媒体的娱乐新闻,常常被一些绯闻“牵着鼻子走”,今天这个女演员和男导演购物时牵了手,明天那个男主持人和女医生曾经上过床,今天某位足球运动员机场与神秘小姐深情吻别,明天某位名女歌手大陆、香港脚踏两只桥,林林总总,无奇不有,让你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7.
漂泊北京     
我觉得《垃圾人》是一本自传,至少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这本小说,我的一个朋友也看了,他对我说,你不能因为小说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认为这些原型真的就生活在她身边,并和她构成一种暧昧的关系,也不能因为这里面流露了那么多情感,就以为作者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先由媒体报道苦难故事,再由媒体发出救助倡议,这样的新闻报道日见其多。某地的几家媒体,在开学之际,各自组织的名目繁多的捐助贫困生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而引起了一些不良反应。甚至还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两人住在同一个病房,病情相对较轻的那个有记者报道,爱如潮涌;病情更重一些的那个没经过报道,竟无人问津。这样帮了一些人,同时却对另一些人造成了难以名状的伤害,也使得媒体公正性大打折扣。媒体应该适度控制这类新闻的报道频率,一段时间内,一家媒体这类新闻不能太多、太密集,要把握好报道“尺度”和平衡,不能对市民爱心造成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分量很重的体裁,可近些年来有弱化的趋势,即便各个媒体开设了一些评论栏目,但质量大多不是很高。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我们的新闻评论在一些媒体中重视不够,加上会写评论的媒体人越来越少,你抄我的我抄他,致使新闻评论千篇一律,老生常谈,说教味浓,毫无新意,看了令人生厌。文中结合大量的切身实例剖析了新闻评论写不好的几种误区,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如果让一个消费者描述自己十几年前的媒体接触方式,可能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而广告客户也只需要在几个媒体上投放广告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媒体如何影响受众的上网习惯,从而和广告主做更深一层的合作,是  相似文献   

11.
1.批评报道采访遇到的种种阻挠。批评报道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阻挠。2004年11月8日中央台《媒体广场》摘引一家报纸的报道:当前批评报道的采访超半数以上受到种种阻挠。而阻挠采访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拒绝采访:一些单位得知记者要去采访,如临大敌,或大门紧闭,或派重“兵”把守,让记者吃闭门羹:一些单位人去屋空,唱起空城计;一些单位让记者找不到采访对象,不是你推我来我推你,就是躲避采访:有的则当面声称拒绝采访或拒绝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多看几眼."一天中午,他对我说. "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你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这不一样啊!"他作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把自己的事放下,专诚回去,当然是去陪她,可是我并不想看她,是她想看我,所以我是把自己送回去,给她看两眼."  相似文献   

13.
认识赵勤好几年了,近两年,联系得更多,常和包括她在内的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饭,喝茶,聊天,且聊天多以文学为主。这很有意思,尤其在这种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的当下,我们的行为不能不说是有些逆潮流而动。赵勤是个认真的人,对文学的执着让人钦敬,一些写作观念也总会让人耳目一新,尤其近两年发表的一些小说,在结构、语言、故事等方面总有独到之处。比如最近在《西南军事文学》杂志发表的《祝你幸福》,  相似文献   

14.
"据传"一词近来屡屡出现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甚至在一些主流媒体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请看下面几则新闻: 国奥海外热身赛喜获连胜据传回国后人员将调整(2011年1月28日《天津日报》)  相似文献   

15.
我们档案人生活在尘嚣之中,有许多欲望不能如愿,比如,我们想多挣几块钱,想让生活过得富足一些.然而,我们却工作辛苦、生活清苦,工薪族有限的工资不可能让你随心所欲、大手大脚地花.再如,我们也想有朝一日大权在握、出人头地.  相似文献   

16.
在央视并不是不能做评论.关键看我们怎么说! 在央视傲评论?这个问题如果一年前提出来,可能很多做评论的同行都会笑出声来.但3月24号,<新闻1+1>栏目迎来自己一周年的生日.这一年,评论界多数都知道电视媒体中有了一个<新闻1+1>,它做过的一些节目也曾经引领舆论,这是令人欣喜之处.事实证明,只要处理得当,在央视并不是不能做评论.关键看我们怎么说!  相似文献   

17.
正媒体转型、跨界融合,这是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越来越心心念念的话题。一切来得太快,忽然之间,有电视从业人员开始坦言自己也不看电视了。"连你自己都不看,还怎么指望观众看?"这句大实话让电视人慌乱,收视率已经救不了市场,我们还能做什么?观众消失了,电视还有吗?伴随而来的还有这样一句"危言"——"不变是死,变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找死,兴许能活。"于是突围呐喊四起,腔调态度纷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电视台的老总们也知道在《三国演义》之类精彩节目开始前,大家准会去洗碗、上厕所什么的,所以常采用先出片头再放广告的“邪招”。我是老上当又不总结教训的一个,便只好硬着头皮看广告。广告所推销的商品质量没用过不能乱讲,水平高低不一的广告看多了倒可议论几句。且不说那些“专家”们指导时的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也不说那公众仰望欢呼如获救星出现的滑稽可笑,更不提那“只要你拥有某某空调”,地球热化了都与你无关的自私说教,单说那广告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就够让人难过一阵的。那搔首弄  相似文献   

19.
要让新闻实起来,千万不能忽视“真实”二字。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的反面是假,实的反面是虚。客观地讲,当前社会上也包括部队官兵,对一些媒体的新闻真实性不是很满意,认为虚的东西和假的东西比较多。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耳闻目睹和工作实践,谈谈作为一名编辑在工作中保证新闻真实性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