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初春的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者,手里拎着一个布兜,来到了保定市档案馆,我一看,是局里退休的老馆长——杜永康。只见他从兜里掏出几本书,说这是自己的拙作,送给馆里收藏的。我说这是好事,馆里还从没收藏过兰台人自己写的回忆录呢。厚厚的一本书(全书40余万字),书名是《岁月记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出版发行。杜老走后,我拿了一本,翻看起来,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合上书本,在我的脑海  相似文献   

2.
跟唐传喜局长仅一面之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大众化的外貌在我记忆中已模糊不清了。读着他的《你是自己的领导者》,他睿智的思想越来越清晰饱满起来。透过这本书的论述,我想他一定是位领导与生活艺术化了的人。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看到一本香港以前出版的《编辑学》。它是广东国民大学新闻学系丛书之一,作者为李次民,自由出版社于1949年4月出版。翻开这本书,首先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注》,范文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允许我妄称一次自己是个读书人吧。事出有因,《中国图书评论》约我写一篇关于自己与一本书的小短文,这样我就必须以一个读书人的角色来说话,否则便无法落墨了。是为缘起。我要谈的是《文心雕龙》这本书。关于《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的重要性,它颠扑不破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5.
2006年12月,群众出版社出版《我的前半生(全本)》时,我曾写了一篇编辑手记,当时的考虑是给社里留下"编辑手记"体裁的文章,以补充一本书的出版史内容.记得,在这篇手记的开头,我曾写道:"……趁着尚未年深日久、记忆比较清晰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作为出版界的后起之秀,新星出版社此次携《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及“午夜文库”的经典推理小说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赢得了不少书商的强烈兴趣。新星社此次的重头戏,自然是2009年初即将在全国首映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同名小说。本书作者兰晓龙也亲自亮相书会,在文艺之声的书会特别专访节目中接受了独家采访,小说的上部已经于12月首发,在“团迷”中引起极大的反响。预计下半部将在春节后面世,作者兰晓龙在剧中亲自扮演的反派角色也将在下半部中粉墨登场。  相似文献   

7.
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组画》的陈丹青、创办《今天》的北岛……本书讲述了30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70年代长大,虽然年龄上有些差异,但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70年代之后,逐渐成为20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本书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演绎他们的成长经验,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从而借此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开始策划《盘龙城青铜文化》的时候,我和本书主要作者李桃元先生商定了一个目标,要让这本书成为迄今为止关于盘龙城青铜文化研究中资料最为详尽、论述最为全面的专著。既要文图并茂地详尽介绍盘龙城遗址、遗物的情况,更要反映遗址发现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近来,对著名学者余秋雨的各种批评已经成为中国文坛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新千年伊始,青年学者余杰的新作《想飞的翅膀》出版,对余秋雨的批评再度升级。余杰在新作中的《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中称余秋雨为“文革余孽“、“才子加流氓”,批评矛头直指余秋雨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余杰自称别人的批评没有批到点子上,没有真正的力度,“我觉得我自已这篇文章比他们一本书的分量都要重。”本刊特约撰稿杨瑞春日前对两位当事人进行了独家专访另外,余秋雨先生独家授权本刊发表他就余杰的批评致余杰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以二十年为一代,出生于1935年的胡伯威先生比我大了二十岁,恰恰长我一辈,但读他的《青春·北大》我却备感亲切,丝毫没有所谓的“代沟”。因为他在书中详细回忆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火红的青春”,许多方面其实也是我们这一代的记忆。例如,他提到的那么多前苏联歌曲我几乎全都会唱,那种单纯的思想也如出一辙。我们两代人的青春记忆,确有相当程度的重叠。但这并不是我认为本书前半部更重要、更有意义的理由。我之所以认为本书前半部可以担得上“弥足珍贵”四字,因为后半部作者在北大求学、被打成右派的经历,虽然也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但毕…  相似文献   

11.
一本好书的产生,就"像是个小小的奇迹";编辑是作者以外最有资格"说自己有功于这本书的诞生的"人——这就是编辑的满足感。在作者编辑的数十本书中,作者认为最能带来满足感的非黄仁宇作品莫属。作者回顾《万历十五年》两种新版和《现代中国的历程》的编辑过程,细数了在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12.
《标点符号词典》序张涤华[编者按]抓质量、抓精品是目前各出版社的中心工作。山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标点符号词典》一书,对广大编校人员提高编校质量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为此,我们特向同仁们、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并选载了本书的《序》。《序》的作者是我国著名...  相似文献   

13.
毛鹏 《出版史料》2011,(4):68-70
孙犁是我素所敬重的作家,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一家党报工作时,就曾读过他的《荷花淀》《嘱咐》等短篇小说选集。我是第一次接触到此类敌后游击战斗故事的作品,对这位先辈同行不畏艰险,深入敌后游击区采访,并撰写了《荷花淀》《游击区生活一星期》《光荣》等诸多名篇甚为钦佩。作者所描述的战士们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必胜信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从这些作品里,  相似文献   

14.
Herman Gollob Douleday 文学 ISBN:0385498179 读书的乐趣之一就是你有机会发现一本书是那么的有趣和鼓舞人心,以致于你希望它永远都不要结束。Herman Gollob的《我和莎士比亚》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如果说战争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留给将军们,那么莎士比亚的重要性就使他不能被教授给年轻的读者们。不幸的是,大部分人在欣赏威廉·莎士比亚的伟大剧作时既不  相似文献   

15.
陈芳 《中国记者》2012,(10):56-57
二十年,三本书 中国记者:从《城记》到《采访本上的城市》再到《拾年》,这三本书之间是个什么样的逻辑? 王军:在北京分社工作的十多年,正赶上北京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拆除.我在思考改造和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段历史及其背景,这些孕育了《城记》.  相似文献   

16.
《国际广播探析》是我国第一本专门论述国际广播的著作。作者赵水福。本书作者从事国际广播20余年,曾访问过不少国家的国际电台,与这些电台的同行们切磋过业务。本书汇编了他多年的研究文章。本书涉及面较广,对国际广播的历史、目的、任务、意义、对象、题材、体裁、报道艺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2月,群众出版社出版《我的前半生(全本)》时,我曾写了一篇编辑手记,当时的考虑是给社里留下"编辑手记"体裁的文章,以补充一本书的出版史内容。记得,在这篇手记的开头,我曾写道:"……趁着尚未年深日久、记忆比较清晰的时候。"最初的信息"全本"出版四年后,群众出版社又出版了"灰皮本",当时的说法叫"三  相似文献   

18.
除了作者和编辑,我大抵算得上是《北大燕南园的大师们》出版消息的最先知晓者之一,这全然得幸于作为燕南园所在的北京大学的博士新生,在作者肖东发教授的课堂上,第一时间从他的漫谈中知悉了本书的出版动态。这时,又恰逢梦圆燕园,刚走进这所百年名校不久,  相似文献   

19.
我的珍本书     
前代藏书家很重视“善本书”,有的就简单地以书的刊印时代为标准,非宋版元刊不得入“善本”之列。我也收集了一些书,主要是新文艺方面的,自然不得称为“善本”。但有些是得到自己珍爱的,姑且名之为“珍本书”吧。 我的珍本图书中的第一类,是作者签名本和题字本(包括“题赠本”)。 30年代《良友文学丛书》初刊时,曾发行过一部分作者签名本,我曾有过沈从文《新与旧》的签名本,不幸于抗战时丢失。作者题字本,现在我有钱君匋《战地行脚》、《许钦文小说集》,施蛰存《上元灯》、《丈夫与情人》、《晚明二十家小品》和阎庆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等。  相似文献   

20.
当了一辈子编辑,责编书稿虽然不多,但是每一本书稿我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刘西尧同志的《愚痴诗集》和《攀峰与穿雾》就是在我编辑生涯中留下深深记忆的图书中的两本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