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特色     
什么是特色?我就是特色。有人说我虚伪,也有人说我实在;有人说我软弱,也有人说我坚强;有人说我圆滑,也有人说我固执。你可以喜欢我,也允许讨厌我。因为我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你和他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幽默     
《大观周刊》2011,(11):48-48
甲女教乙女谈恋爱:“我上次暗示男朋友说,女人喜欢能长久保存的东西。结果第二天我就得到一枚钻戒,你也可以对男朋友如法炮制!”  相似文献   

3.
滚一身兵味     
1979年,我刚当记者就碰上了西南边疆的那场战事,临出发时,老记者夏国珞特别交待我要带上吃饭的碗筷。他说:“到了前线,不会有人把你当客人招待,带上碗筷,见有人开饭,你就凑上去盛饭吃,边吃边采访,你要客气,就只有饿肚皮。”等我赶到前线时,虽然战事已基本结束,但他教的这条经验还是派上了用场。倒不是部队官兵不热情,而是人家没办法“招待”你。每人就一副餐具,给你用了就肯定有一个人吃不成,而且部队战时开饭快如闪电,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有位炮兵营长是抗日战争末期入伍的,军龄比我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5.
喂,汽车!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是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这一次平静地说:“这里是私人住宅,你肯定是弄错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产生了。有人问我“第一着棋走什么”,我说“需要集体研究”;又问“你个人的意见是什么”,我说“研究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相似文献   

7.
读范     
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本书。应该补充的是: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要了解一个人实在太难了。你觉得了解了,其实并不了解;你觉得看透了,其实未曾看透;你认为伟大的,其实未必伟大;你看似平庸的,或许品质非凡。肯定了的又会否定;否定了的重又得到肯定。一生可以读完许多书,却很难读完一个人。喜欢把事情简单化的人,提出的问题只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尧舜还是桀纣”。其实,这远远不能描述人物的丰富内涵。且不说“好人”“坏人”的分野标准各异,就是“尧舜”“桀纣”,又何尝可以将天下之善恶尽归焉。这回想说范仲淹,这是我始终钦佩的一个历史…  相似文献   

8.
胡桂萍 《大观周刊》2012,(20):215-215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两个环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为割裂的“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么能发挥出来呢?  相似文献   

9.
风筝飘摇     
和老婆一起到江边散步,居然发现秋天也有人在江堤上放风筝。望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老婆问:“你会放风筝吗?”我愣了半晌才说:“不会。”老婆失望地说:“你真没用,我还没放过一次风筝呢,我还指望着你带我放一次风筝。”  相似文献   

10.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企业报姓“企”,我觉得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报纸,不论哪张报纸都有一定的归属。我说的这归属,就是个性。所以我觉得企业报的副刊就应努力办出个性来,才会得到你的读者的欢迎。读者是报纸的上帝,上帝欢迎了,你的报纸、你的副刊也就办好了。《申新报》创刊至今即将踏上第5个年头了。以前,我们的副刊  相似文献   

12.
“请把我的祝福带给迎来的岁月。请把你的烦恼抛给逝去的时光。”这是去年年底女儿发给我的一条贺岁短信。她跟我说:“这是我的原创。绝对不会有克隆版.你可以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同事。”我看这条短信朴实无华而又实用.和流行的短信相比也颇具个性.算是雅俗共赏吧。  相似文献   

13.
一直有人在问,你和新东方为中国的教育做了些什么?有人说新东方为中国教育做的最大贡献是为数百万学生搬倒了语言障碍,打开了海外求学的大门;有人说新东方的最大成绩是做成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典范,做成了中国第一家到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但我做新东方最大的愿望还是能为中国的教育补充一些缺失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喂,汽车!     
朱叶青 《出版参考》2006,(14):13-14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 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  相似文献   

15.
我走上出版工作岗位以后,不断听到许多人谈起你独特的经历,以及种种议论、传闻;有人说,在出版界你是挨整最早,挨整时间最长的一个——从1952年开始,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在长达二十五、六年的时间里,你一直处在挨整和半挨整的逆境中。实际上在你还没有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正式的编辑之前,政治的阴影就开始笼罩到你的头上;还有人说,你是老编  相似文献   

16.
古语云:“当官不打送礼人。”其实在古代也不尽然。翻开史册,我们可看到古代官“打”送礼人的很多佳话。“子罕不贪宝”。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把它献给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献宝人说:“我给雕玉的工匠看过,他们认为是真正的宝玉,我才拿来献给您。”子罕严肃的对那人说:“你以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2008,(2):54-54
曾有人问一位老人:“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说:“我会的,因为医生要吃饭。”又问:“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又说:“我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了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18.
谁都不傻 某人在乡村行进时遇到了一位牧羊者和他的羊群。此公对牧羊者说:“我们打个赌吧,如果我说准了你羊群的总数你就输给我一只羊;如果我没说对,那你就得到100元。”羊馆望了望那一大群走动的羊后回答说可以。“973头。”羊馆大吃一惊,因  相似文献   

19.
“我觉得新闻应该是忠于事实的,是实事求是的;特别是我们做问题报道的时候,如果你作为一名记者都不敢用真名,你很难让读者相信你的报道;如果你记者都不敢把自己的名字署上去,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人敢站出来说真话吗?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一直坚持用我的真实姓名署名。”——罗侠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周刊:在央美宣布你担任副院长的会议上,院长潘公凯说对你“大胆”参与公开选拔表示钦佩,你怎么理解他说的“大胆”? 徐冰:我不太好说他是指什么。在一般人的概念中,在艺术圈里,一个独立的前卫艺术家身份是很受推崇的,有一种自由的超脱姿态。有人会说,他怎么又回体制内了,是不是被“招安”了,对仕途有兴趣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