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收到河北教育出版社老编辑张慧芝女士的《编辑岁月》一书,闲暇之余披览数次,颇有所得.虽然与作者张女士素不相识,但仍想向读者推荐此书. 《编辑岁月》包括九个部分,即:选题记、作者记、审读记、书评记、档案记、练笔记、困知记、忧思记、真情记,可以称之为“编辑九记”.它全面记录了一个从事编辑工作近30年的老编辑对书、对人、对事的态度与真情,并以拳拳之心向青年一代编辑人传递着编辑工作的经验与心得、编辑人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2.
爱读买书账     
晚明散文家张岱在《西湖梦寻序》中说:“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那些记买书账的人,就是归自书海而盛称书的“海错之美”的山中人,而我的爱读买书账,其情其态就活像是那些可笑的“共舐其眼”的乡人。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2011,(19):7
《新京报》报道:图书与影视同步出版,已经是出版业很正常的事情了。但最近,跟踪热门电影《建党伟业》与《金陵十三钗》出版图书,却异乎寻常的多。近日,第八本《建党伟业》同名图书出版。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电影虽未上映,却也已经出现三个版本的严歌苓所著的同名图书。对于众多的电影同名书,经常买书的读者史远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实在搞不清到底哪一本是真正的"电影书",无从下手买书。  相似文献   

4.
访书     
韦泱 《出版史料》2003,(3):74-75
青灯黄卷,常常捧读前辈书人的书话文章,读到黄裳的《姑苏访书记》,姜德明的《沪上访书记》等,我心头便会怦然一动。多好啊,把找书、选书、买书称作为访书,蕴含着读书人多少的亲情,儒雅的风度便款款而至。我想,他们的学问就是这样一点点“访”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赵安民 《出版史料》2007,(2):112-115
吴希贤(1911~2001年),河北省冀县(现为冀州市)人,高小(六年)毕业文化程度。1926年经人介绍到北京琉璃厂南阳山房古书店学徒,从此结下长达七十多年的终生书缘。吴希贤的早期书业生涯,据孙殿起所撰《贩书传薪记》《琉璃厂书肆三记》以及雷梦水撰《琉璃厂书肆四记》等文献记载,可以知其大略。  相似文献   

6.
出版界的隐忧樊公裁我很喜欢买书,逛书店也就成了很大的乐趣。在50年代,我的专业是马列主义理论,而我却买了许多与马列主义无关的书,如《随余丛书》、《癸已类稿》、《癸已存稿》之类。几十年来买的书确也不少。到了80年代末,突然感到买不起书了。有一次在书店看...  相似文献   

7.
借书     
“买书不如借书……”——这是徐特立同志总结的“三不如”读书经验中的第一个“不如”。我们在《买书》一文中不是提倡买书吗?何以见得“买书不如借书”呢(?)书,是应该买的,特别是常用的和有保藏价值的必备书。徐老也不是一概反对买书,而是主张买书和借书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我们想想看:自己买的书再多,比起藏书广博的图书馆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总离不开去图书馆借阅;自己藏的书再多,比起周围的同志、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的藏书来,总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往往你有的他无,他缺的你有,共同求知上进,也离不开彼此借读,互通有无;自己买的书再多,还常常没有借书  相似文献   

8.
借书租书买书读书写书李彬我上小学时,正是五十年代初期。当时的书少且紧缺。我常用弹旦子赢来的破璃球去换书看。那时的书,大部分是线装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大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江南酒侠传》等等,差不多都是靠了“换”...  相似文献   

9.
易栗 《档案》2011,(2):31-35
千古巨制 中国古代图书的“四库”,始于西晋时期苟勖编制的《中经新薄》。《中经新薄》将典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记经书,乙部记予书,丙部记史书,丁部记集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的体例。  相似文献   

10.
偶尔从新华书店门口经过,看见好些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挤在书店里边,原来是今天书店卖特价书,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本来要卖四角多,现在只要卖两角多,许多孩子买到价廉物美的好书,不由得雀跃欢呼。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买书的情景来,那时候,一个从穷乡僻壤来到城镇上学的穷孩子,想买一本新书真有点儿想人非非了,要买书,只得去逛旧书店、旧书摊,碰到运气好,有便宜的旧书、折价书,就买它本把两本,时间一久,这种廉价买来的书居然也积聚了不少。直到参加工作以后,逛旧书店、买折价书的习惯仍没有改。我买来的这些书虽然破旧,  相似文献   

11.
《九江寿春记》一书,撰者朱玚。不知卷数,久佚。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有此书;《汉唐地理书抄》里也有清人王谟的辑本。近人张国淦在他的《中国古方志考》中,考认该书成于东汉时代,许多方志学者亦多依张氏之说。该书是寿县古志书,笔者经详细考证,认为它的成书年代应属南朝。清人南丰曾道唯主纂的光绪《寿州志·艺文志》中,载有《致陈尚书仆射徐陵求故丞相建宁公王琳首书》一文,署名"梁骠骑府仓曹参军朱玚"。笔者认为该朱玚,与《太平寰宇记》所记《九江寿春记》撰者朱玚当属一  相似文献   

12.
《上海发行所通讯》今年第l期刊载崔家寿的文章说:目前书价太高,后患无穷: 一、限制了图书正常销售。由于书价上涨幅度过大、全国出现了图书订数萎缩。近几年,每种新书全国平均订数不足两千册,既限制了生产,也影响了销售。过去新华书店经常顾客盈门、应接不暇。而现在却是看书的多、买书的少。据杭州《钱江晚报》调查,近年来买书人越来越少:78%的人,很长时间不买书了;半年没买书的人占了16%;只有17.1%的人还到书店买书,但每月购书额不超过15元,远远落后于其他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23,(1):23-26
<正>这套书分为《非常人家》《胡同八百年》《京味食记》《绝活隐于市》《老字号前传》五册,分门类别描述了一些身处庙堂朝廷、市井江湖、五行八作的人,以及一些发生在深宅大院、寻常人间、街头巷尾的故事。书中内容有关于老北京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化渊源,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文化,并体现了北京文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相似文献   

14.
晚清徽州学者汪文台撰写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对《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的文字训诂、校勘讹舛、版本异同辨析、史实依据考证等内容作了新的补正和审定,首开学者对"校勘记"的研究之风。他汇辑七家《后汉书》,为后人提供了《后汉书》所缺失的珍贵史料,成为研究东汉时期历史的必备参考书。他编撰《红毛番英吉利考略》一书,对英国以及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军事情况、财政经济、对外关系、文化宗教、民情风俗、行政区划、土特产品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当时学术界提倡放眼看世界的社会思潮相契合,展现了他持有开放的心态,被誉为学贯中西的"通儒"。  相似文献   

15.
顷读韩石山先生的大作《也谈鲁迅的买书》(《出版广角》1998年第6期),颇受启发。他的结论是鲁迅买书出手并不很大方,其前期平均一年买书只花了一个月工资(300元),后期也只有数百元,1930年1931年两年较多,千把两千元。这比起钱穆、胡适等人来,数目就小得多了。我很佩服韩先生仔细的统计和出色的对比。他还拿当下正高职称知识分子与鲁迅比,以为按鲁迅的开支比例来买书,是可以做得到的。  相似文献   

16.
80多年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以《前西行漫记》为书名再版),是一本以斯诺等人亲历陕北报道红色中国见闻的书。这部书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军事思想和治国方略,向全世界宣传了红军长征精神,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我和该书翻译者之一李放的长子李光先生因档案结缘相识多年,他把父亲编译出版《印象记》的回忆手稿和友人往来书信捐赠给了辽宁省档案馆。我也曾多次听他讲述了父亲和战友翻译此书的一些细节,那些曲折生动的故事仍然令今天的人们感动。  相似文献   

17.
书是有生命的,书也是有灵魂的。《星星点点:中外名家系列讲座集萃》(后简称《星星点点》)书系(1—10)在2010年春新书订货会上格外受青睐,能在茫茫书海自成亮点,获得市场关注,是机缘巧合呢,还是另有深意?多年来做书卖书、看书买书,逛书市找选题的亲身体验告诉我,  相似文献   

18.
周中孚是清朝嘉庆和道光时期杰出的文献学家,他仿照《四库全书总目》,利用协助整理李筠嘉私人藏书的机会撰成的《郑堂读书记》是其目录学代表作。《郑堂读书记》又与李筠嘉的《慈云楼藏书志》渊源深厚,周子美认为两者实为"同一书"。该文通过史实辨析,厘正了与《郑堂读书记》有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凡爱买书的人,有藏书作装璜和真读书、手不释卷、蜗行不止两种人,而我偏偏两者都不是。我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嗜好购书,古代文学、画辑法帖、外国名著,见而大喜,付款收之,乐此不疲。也曾想读书,终因是自己的书,随时都可以展读而束之高阁。忽一日,去图书馆读到《读书止观》;“无书求书,有书而不观,此学士通病”。感触良多,我已积习颇深哎。然而借来的书,因借期所限的缘故,却有紧迫感,虽囫囵吞枣,对治懒散之病不失为一帖良方。从那时起,我的买书热情开始降温,到图书馆借书看杂志勤快起来。半年下来居然看了10多部名著,写了两大本笔记。收获的欣喜之余,又使我感到惆怅,应了古人的话,学然后知不足。我,一个小乡镇高中毕业的“理科生”,为自己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贫乏而惭愧,于是到图书馆检索,自学起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等书。  相似文献   

20.
双红堂文库藏别本《牛头山》传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藏清抄本《牛头山》一册,书衣题李玉撰。而其内容与李玉之《牛头山》传奇(存丹徒严氏藏旧抄本)完全不同。今考此本实为另一种传奇,源出于明传奇《东窗记》与《精忠记》,与《精忠记》前半尤相吻合。《远山堂曲品》谓《阴报记》“前半与《精忠》同”,故疑此本为明青霞仙客《阴报记》的清初演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