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翻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  相似文献   

2.
东陵侯①既废,过司马季主②而卜焉.季主曰:『君侯③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  相似文献   

3.
东陵侯①既废,过司马季主②而卜焉.季主曰:『君侯③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  相似文献   

4.
所谓风俗就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六朝《刘子·风俗》云: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也就是说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环境而形成的习尚称之  相似文献   

5.
一、古老而崭新的命题 环境与人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关注。从大的社会风气言之:“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为性。谓之俗焉。风有薄厚,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以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焉;民习而行,亦为之俗焉。”(引自刘昼《刘子·风俗》篇)从具体的成长环境言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自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于潞,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引自荀子《劝学》篇)  相似文献   

6.
统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所在段落,它与后面的“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构成了一个多重复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陈述了学习中的两种情况,即不懂得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其主语虽未出现,但可以补出,为此,我们不妨看一下它前面的句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之友》2010,(7):42-43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风兮风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郁曲邻曲,无伤吾足!”  相似文献   

8.
《诗经·唐风》中有一首诗叫《扶杜》:“有林之杜,其叶渭渭。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做焉?有杖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畏晨晨,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我无兄弟,胡不做焉?”  相似文献   

9.
正确处理和妥善调节课堂教学与课余活动的关系,历来为中外教育家所重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专著《学记》在论及这一关系时精辟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里说的虽然是我国古代“大学”  相似文献   

10.
《浙江教育科学》2008,(2):30-35
惊喜感恩之心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是个乐事,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更是人生一大快事也。  相似文献   

11.
《诗序》释六义之“风”:“风,风也,教也。”风谓以“微加晓告”的方式加以规戒,教指教化。故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教训、风刺都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此既是《诗》的宗旨,也是风刺赋的宗旨。本文列举台湾赋作之风刺、教训之作品,区分为解嘲讽谕、诙谐刺谑、戏谑自短、箴警训示等四种形态,探讨其表现之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杂说一     
彭翊 《中文自修》2006,(2):55-55
猴,山溪之兽也。猎者得之,断其尾,掣以锁,戴以面具,教之百戏;喜怒悲欢,无不中节;往来通衢,藉以糊口。于是梨园傀儡而外,复多作伪之境焉。  相似文献   

13.
在北宋众多巴蜀本土文人中,冯山名位虽显,但在后世文名不彰,故人少论之。冯山为人耿介特立,长期居官蜀中。冯山工诗善文,不仅交游广泛,而且诗歌留存丰富。冯山与入蜀任职的各级地方官吏、蜀地本土文人诗文唱和,言道论学,展现出居官蜀地的生活世界与精神面貌。其诗以唱和、寄赠、送别为主,既书写胜游之乐,也抒发一己情怀;既观物理变化之理,也显明其用世之志,颇具平淡清丽之风。冯山的诗歌不仅有自家特色,且于尽变北宋西昆之风的文学革新中亦有力焉。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和文意的角度出发上博简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第三简《邦风》部分当读为:"《邦风》其纳物也,溥觀人俗焉,大斂材焉。其言文,其声善。"《邦风》的主旨是"纳物","溥觀人俗"和"大斂材"分别是"纳物"的两个方面,此句与"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礼记·王制》)相合。  相似文献   

15.
[原文] 房生直温与予二弟游,皆好学.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①,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②者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慄焉惛焉③,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  相似文献   

16.
《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多注释为“民风”,认为是避李世民之讳。其实,柳文中用“民”用“世”比比皆是。如:“观民风”(《永州铁炉步志》)、“凡民之食于土者”(  相似文献   

17.
高中第二册二三石钟山记三本文有四个句子用了“焉”字。把这四个句子找出来,说说“焉”在各句中的不同用法。 [说明]本文中用“焉”的句子是“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如乐作焉”。  相似文献   

18.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天赋予命的就是性,遵循本性而为就是道,修明道德就是教。道,不可片刻离开;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非常谨慎于没有看见道,恐惧于没有听见道。没有不被发现的隐密,没有不被显露的微细,所以君子在他独处时是非常谨慎的。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露时的状态是“…  相似文献   

19.
电大赋     
夫教者,经世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文明成果,薪火尽传。师道相承,克绍箕裘,五千余年文脉不绝,民族文化光辉灿烂。若夫近代,西学东渐,时风大变;经史子集,与声光电化共存;坟典丘索,并舆算步量同光。新式大学,相继兴办;莘莘学子,奇逸开张。国家新生,民族解放,学术与有功焉,教育与有荣焉。  相似文献   

20.
文言虚词“焉”使用频率极高,用法较广,译法多也较活,下面就句末“焉”的用法归纳如下,仅供同学们参考。一在陈述句末,“焉”用在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的动词)后,作代词用,相当于代词“之”字,翻译时根据具体的语境,可译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例如:1.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