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1993年新疆木卡姆团演唱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录音中的《拉克木卡姆》进行测音所得到的大量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拉克木卡姆》在不同音区内形成不同的音列特征,V级音在不同音区形态不同,及其中各乐音在不同的旋律进行中所呈示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宝库,在我国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今天,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宝库,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民族融和发展元素和强身健体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发展模式,创建受新疆各族人们乃至世界不同种族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产品。  相似文献   

3.
从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与欧洲交响乐两者的共生的历史背景、整体结构规则、乐队演奏三个方面阐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从表现内容、形成历史、标题性、调式、音律、节奏、节拍特征、表演形式、乐队编制(器乐演奏)等方面阐明两者的区别。阐明木卡姆与交响乐都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体系中形成的具有不同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的宝贵艺术。  相似文献   

4.
古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是一首西域曲风极其浓厚的作品,其主要融入了极具新疆地区风格特点的木卡姆音乐形式。木卡姆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新疆地区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其中木卡姆散序是木卡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散序又称散板序唱,与中国传统器乐曲中的散板有异曲同工之妙。散板是我国传统的音乐板式体,节奏大多数是自由的,用来表现固定节奏无法展现的心理活动及情境,在乐曲的演绎过程中起到了引入和代入的作用,木卡姆散序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也以散板为主,这首作品中散板在引子和乐曲中段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林茵 《华章》2012,(23)
木卡姆作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在维吾尔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至深的影响.本文从审美娱乐、文化传承、教化族群三个方面探讨木卡姆对维吾尔族人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的认识木卡姆在文化传承中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十二木卡姆是一种流传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集传统音乐、歌舞于一体的大型音乐形式,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和集体性等特征。十二木卡姆知识产权保护,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和科学发展原则。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实现民族和谐,应明确侵权行为责任主体,建立侵权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从无形文化遗产的角度论述新疆十二木卡姆的历史传承、现存状况及其保护。  相似文献   

8.
新疆南部叶尔羌河畔的刀郎木卡姆因其原始粗犷、自由即兴的风格特点常被学界用来和典雅华丽的十二木卡姆进行对比。论文对形成刀郎木卡姆风格的诸多要素进行拆分,论述了刀郎乐器在形制与演奏上的诸多特征是刀郎木卡姆风格形成的源头与主因。  相似文献   

9.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中的第五个木卡姆,即潘吉尕木卡姆的共342首歌词,在《普遍性的特点》,《个案性特点》和《对歌词释义的分析与研究》的题目之下,进行了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普遍性特点》这一节里,陈述了在潘吉尕木卡姆所包含的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个部分里,有作品的古典诗人的诗歌数目以及所占份额,属于民间文学的民间长诗,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谣及其基本特点等。在《个案性特点》这一节里,阐述了在本潘吉尕木卡姆歌词里有作品弹唱的各个古典诗人的诗歌和格孜尔,在语言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独特建树等。《对歌词释义的分析与研究》这一节里,则用讲道理摆事实的科学方法,较细致的研究与探讨了怎样才能正确无误地解释属于察哈台维吾尔语的木卡姆歌词的词义这个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龟兹文献、察合台文献、维吾尔文献等多种文献及石窟艺术资料,从文献和石窟艺术的角度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及其发展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正确领会和阐明这一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卡龙琴     
卡龙琴是维吾尔人民喜闻乐见的古老民间弹拨乐器。自公元九世纪起,维吾尔人就广泛运用卡龙琴,据《拜凯史》、《乐师史》等史籍记载,卡龙琴是伟大的回鹘学者和音乐家艾甫纳斯尔·法拉比发明的,他用这种乐器演奏过《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乌夏克》等大曲和间奏曲。他晚年游历巴格达、叙利亚,首次将卡龙琴传到了阿拉伯。由于他通晓阿拉伯、波斯和希腊语言,在发明这种乐器时,冠以希腊语言名称。  相似文献   

12.
刀郎木卡姆是流传在所谓“刀郎地区”内的一种维吾尔族木卡姆。王秀兰、石夫、周吉、樊祖荫、吕钰秀、毛继增等多位专家学者对其展开了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广泛深入地发掘整理研究。本文将近十年来关于新疆维吾尔族刀郎木卡姆的研究作了一次梳理。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与《汉书》——吐鲁番出土文献札记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藏吐鲁番文献Ch.938与日本大谷文书中的一件残片是可以缀合的《史记》和《汉书》抄本。无论它们的出土地是库车还是吐鲁番,都对唐代西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为珍贵的是,《史记》、《汉书》抄写在同一写卷上及其有所先后的事实,为我们诠释古人《史》、《汉》并重及相关问题提供了直接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音乐精髓 ,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维吾尔族民间文化 ,以歌、舞、乐三者紧密结合 ,以浓郁的民间风格显露出“木卡姆”的民族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三)《十二木卡姆》的内容及唱词格律《十二木卡姆》中大部分“木卡姆”的名称源自波斯、阿拉伯语。对其语意的解释众说给云,较为统一的说法有:《西尕》意为“第三”,《恰尔尕》意为“第四”,《潘吉尕》意为“第五”。《拉克臆为“纯洁、自然”,《马扎勒》意为“高昂”,《乌夏克》意指“情人”,《纳瓦》意为“美妙”。其他几部“木卡姆”名称的意义尚在争论之中。《十二木卡姆》主要是依据音乐的逻辑连篇成章的,其中的每一部都没有完整的故事内容,前后连接的各段乐曲所填唱的诗词在内容上也完全没有联系。一般来说,每部木卡姆中…  相似文献   

16.
新疆木卡姆的传承还需要国家及各级政府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保护”木卡姆是被动的,木卡姆纳入教育与文化“传承”才是主动的。木卡姆保持着东方音乐文化的整体性和体系性,是我们东方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资源,应该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普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十二木卡姆     
唐栗 《中学生百科》2012,(31):60-61
如果有机会去新疆,一定要去看一看十二木卡姆的表演,这种集音乐、文学、戏剧和舞蹈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维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传说在16世纪,叶尔羌汗国国王阿不都·拉失德在草原上遇见了能歌善舞的女孩阿曼尼萨,一见钟情后将阿曼尼萨娶回宫中。成为王后的阿曼尼萨对来自于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最终形成了十二部套曲——十二木卡姆。流传至今有300多首,不停歇地唱完要24个小时。  相似文献   

18.
许媛 《华章》2011,(24)
"十二木卡姆"是集音乐、舞蹈、文学、说唱、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朵奇葩.但是,其生存环境以及其传承现状令人担忧.我们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年轻一代,应树立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9.
坎儿井不仅是吐鲁番人的生命线,而且一直在吐鲁番维吾尔人的信仰生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阐述吐鲁番维吾尔人有关坎儿井的信仰习俗、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木卡姆是一种跨国界的乐种,在许多国家均作为重要的传统音乐在流传,在国际音乐研究中对木卡姆的研究一直受人关注。世界木卡姆在其生存依托、遵循法则、音乐体裁以及织体思维方式等方面均存在着相似之处,但各国木卡姆又因自身所处环境、文化等各方面要素而体现出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的价值可能远远超出其共性的价值。文章重点论述了世界木卡姆分布、称谓、含义,木卡姆的音乐结构,木卡姆的音阶、调式、节奏和节拍,及木卡姆演奏乐器等四个方面差异,从而进一步了解木卡姆本质,丰富木卡姆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