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塑造异性形象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在某一层面上完成心理易性.茅盾在塑造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这些热情、性感的时代女性时,受阻于自我的男性立场,忽视女性生命逻辑,使得人物失去性格的内在统一性而成为"狂乱的混合物".在塑造静女士-方太太-琼华这些性格相对弱一点的女性形象时,茅盾表现出出色的易性想象能力,塑造了一批符合女性生命逻辑的圆形人物,有效地弥补了封建等级文化所制造的性别鸿沟.茅盾卓越的艺术才华还体现在<蚀>与<野蔷薇>中男性立场与女性立场的对话关系上,尽管其男性性别立场中既有现代人的生命真实,也还残留着男权文化的遗迹.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女性的就业处境愈加困难.解决女性就业难的问题,实质是一个争取男女权利和机会平等的问题.鉴于男女就业不平等背后深藏的文化因素,要实现男女平等就业,必须加强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传统性别文化推崇把料理家政、生儿育女及相父教子当做女性人生的最高价值,其实质就是要形塑她们的依附型人格。即便在现代社会,传统性别文化仍通过各种途径对妇女的人生价值取向施加影响,并且由此而影响和支配她们的生育意愿。传统性别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商业性结合与"新儒家"文化融合后,向现实家庭生活的悄然渗透与现实性别发展差距的相互认同和相互加强,诱使一些妇女生育意愿中的男孩偏好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4.
关于"个人化叙事"的讨论,即使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极少看到其为女性群体叙事的方面。"个人的"与"集体的"关联从来没有成为争辩的话题。林白等人叙事的"个人化",其实带有浓烈的群体性及政治性,其所表现的"性",大多是被遮蔽的女性群体的"性别性",是对传统女性理论话语及文学呈现的反叛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性别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西方现代性发生时所面对的文化传统、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可整合的思想资源不同,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在东西方文化现代性追求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同从中国现代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性别意识状况必须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考察的范围。在创作实际层面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一直呈现出现代性的正面价值前现代性价值、现代性追求的异化状态并存的复杂局面。本文对此展开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畅  张志刚 《文化学刊》2012,(4):141-146
本文从女性导演、男性导演与同性恋阴性气质的导演关锦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导演及作品,对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女性导演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女性主义电影,一部分女性导演所拍的电影与在导演人数上占优势地位的男性导演别无二致的主流电影,而女性导演一旦表现起女性主义电影来就具备男性导演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部分男性导演所拍的女性题材电影难以跳脱男性视角的束缚和父权意识的局限.男性导演唯有在影片中消除了男权中心的叙事视角才能拍出女性主义电影:而关锦鹏导演“第三类视角”的电影实际上是他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找寻,难以被复制?因此,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我国电视剧独特的视像本体和文化品性,反观电视剧通俗叙事的传统美学精神,从符号呈现与现实构建、从艺术生产与观者感知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视剧日常叙事审美性之必要性和可能性。电视剧视像文化借助日常情感的潜移默化以实现深层价值认同,在平俗叙事和诗性美学精神的结合中实现其审美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8.
长期遭受奴役的悲惨命运、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带来的不平等待遇,决定了黑人女性戏剧创作的身份探寻和自我认同的主题基调。身处父权文化和种族偏见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美国黑人女性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是处在族裔和性别边缘的"他者"。吉布森《重聚》讲述的便是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经历和精神困惑。本文意在探讨黑人女性颠覆"他者"身份,改变边缘处境,构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有关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敏 《文化学刊》2024,(3):166-169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品。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酋长的女人的眼光为叙事视角来进行叙事,生动地刻画了鄂温克族的生活境况和历史变迁,展示了弱小民族在严酷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的双重挤压下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亦融入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民族的多维度图景,揭示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整部作品透过富有特色的叙事方式体现了其史诗般的品格,本文将从作品自身的叙事特点深入分析作品运用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主要存留在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的"活袍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史诗所记忆的民族历史,祭祀歌中蕴涵的生命哲学,以及叙事歌传达的生活智慧,是一直滋养阿昌族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重要源泉,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表现民族情感智慧、塑造民族伦理精神等重要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