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4,(7):13-16
信息传播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应对、处置中的重要环节,它往往决定着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最终走向,而政府传播能力的提升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点之一。本文将以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例,分析政府传播策略中的效果期待与控制,政府传播中传受者的互动,阐释如何提升政府传播能力以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并促进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正处于危机高发期,群体性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中,现场信息主要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从突发性事件凸现到群体性事件爆发,信息的传播依次经历了传言四起、谣言流串、从舆论转化为行动三个阶段。期间,群体的聚合呈现不同的特征,信息的流动亦呈现不同的传播流程,且均受制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及传受双方的心理机制,显示了人际传播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吕莉 《新闻世界》2013,(7):164-165
【摘要】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使得各界都对其投以高度关注。本文以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出发,区分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论,从现实和理论两个角度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戍因,并总结其信息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4.
《新闻导刊》2009,(5):62-62
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只是正常信息传播的碎片或者片段,因此,它构成特殊信息的强制性传播。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网络媒介环境中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所形成的舆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传播环境和形成过程的不同,会导致最终舆情的不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已经成为言论聚集的一大主要场所,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相对于现实群体性事件更为棘手.因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受到全国的关注,任何网络群体性事件都会接受全国公众的“言判”,同时,网民还可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不断扩大和增加关于某一事件的信息量,既可以引发正面的共振也可能形成恶性共振的叠加,产生巨大的破坏性效应.本文探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异变,并提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失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熊剪梅 《东南传播》2012,(10):32-34
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状,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扩展的过程中,个人的信息传播行为、决策行为,都对事件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由于突发性,各种信息的交杂,思考时间的不足,群体性事件很容易触发民众的启发性判断,而这种判断往往会产生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锚定效应。本文试图分析群体性事件背后这种启发性偏差,提供另一种审视群体性视角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李晔 《新闻世界》2012,(4):92-93
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不当往往成为事件引发的导火索。本文以邓玉娇事件为例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政府信息传播不当诱发的受众心理负效应,探索政府机构在处理类似事件中应该遵循的传播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迎辉 《东南传播》2012,(11):62-64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多有发生。本文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首先在了解我国学者论述的前提下对其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以"瓮安事件"为例,把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分为事件爆发前的流言传播阶段、事件爆发前的谣言传播与情绪酝酿阶段、事件过程中情绪的群体感染与行为的群体模仿,以及事件平息后谣言的消散和情绪的消解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9.
叶利明 《新闻世界》2014,(3):186-187
近年来,利益格局的急剧变化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目趋复杂化,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各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的新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此类事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媒体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和媒体报道展开分析,认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可分为三个阶段:群体磨合、群体兴奋和社会感染.每个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明显,其中传播的流言被政治化,并体现群体的普遍情绪.媒体针对此类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两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社会冲突框架.  相似文献   

11.
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与其他群体性事件相比,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进行分析有助于规避谣言带来的危害,建立良好的舆论秩序。本文将以PX事件为例,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中谣言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谣言传播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快速的通道,但同时也为假信息提供了温床,而随着微博等新兴信息传播方式的产生,使得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同时,在网民数量日益庞大的今天,网络和群体性事件也产生了交集,本文从网络中越来越多的假新闻入手,结合这些假新闻所引起的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解释此类事件在网络中的生成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杨兴魁 《新闻世界》2011,(8):143-144
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出发,试着找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利益的重新分配;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发泄通道受阻;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等。并且从网络群体事件中总结出其信息传播特征:群体极化趋势日趋显著;语言暴力等。以期有利于正确对待、评价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4.
面对呈上升趋势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给予高度关注,跟踪报道事件的发展进程.但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把关人"常处于缺位的状态,这使得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因此,传统媒体在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时,辨明信息的真伪,正确引导网上网下的舆论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群体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形成的积怨爆发,如"6·28"瓮安事件;有的是利益群体的集体维权,如"11·3"重庆的哥罢运.但无一例外的是,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总是走在政府信息公开之前,谣言的传播恶化了事件发展态势.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的舆论现象,谣言指"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如何正确控制谣言传播,使谣言在政府信息公开下融化与消解,对于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莹 《新闻前哨》2013,(5):53-5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前进的关键时期,社会的转型导致人民内部的矛盾时有凸显,尤其以群体性事件较为突出然而,群体性事件中很多激化的矛盾表现形式来源于不正确的谣言传播。加之数字化新媒体的时代大背景,谣言传播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本文以研究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来分析群体事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微博的信息传播首先体现在由头信息的围观速度化,形成舆论势力;而微博的媒体性和微博客身份的多元化,舆论焦点易走进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和事件相关人的关注范围,促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际解决;最后在微博的娱乐化传播中,权威遭到消解,事件的严肃性也被削弱,淡出公众的焦点视野。值得注意的是,微博的危机传播可能导致危机恶化,扰乱社会秩序和网络运营,应加强舆论引导和自媒体的新闻素质。  相似文献   

18.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是新媒体时代的衍生品,它随着新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而产生变化,因此笔者认为,在微传播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含义.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经历了“否定”到“去否定”的历程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日渐好转,官方给“群体性事件”这种现象的标签经历了从“否定”到“去否定”的历程,①即从“群众闹事”、“治安事件”、“突发(性)事件”、“紧急治安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到“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时代,微博以几何式倍增的速率发展,并逐渐在各类群体性事件中突显其影响力。本文论述了群体性事件中微博传播的三个层面,并以此引出如何优化与完善群体性事件中的微博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20.
孙茂庆 《传媒》2016,(15):49-50
根据Curiosity China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每个月的活跃用户数量为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其用户群数量十分庞大。微信的私密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为群体性事件传播创造了条件。微信与其他媒介渠道相比,在群体性事件传播中具有特殊性,微信用户群体行为具有实名性的特征,用户的微信好友来自于手机通讯录、QQ好友,增强了群体成员间的信任度,使得利用微信平台传播群体性事件更具号召力,增加了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力。而微信传播中以好友间互转、群里互传、朋友圈分享和公众号推送为主要传播方式,具有复杂性和隐秘性,这为群体性事件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渠道。同时,微信平台的群体性事件传播过程中,因为具有社会动员性强、时空演化进程快等特点,使得群体性事件传播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控制和把握。这给政府管理部门治理群体性事件增加了难度,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尽快找出有效治理办法,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微信传播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