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大媒体开始迅速抢占移动互联网接口,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平台的新闻客户端开始兴起,随着其市场的不断扩大,将会对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产生影响。本文在总结归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媒体的数字化进程基础上,以新闻客户端为例,分析其给用户带来的使用与满足,并围绕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探讨主流媒体在移动终端上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无线网络应用于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标志着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小巧、便携的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与互联网媲美的信息服务,将人从电脑前解放出来。同时移动终端的普及与运用也改变了传媒产业的格局与组织结构,使媒介融合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大媒体开始迅速抢占移动互联网接口,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平台的新闻客户端开始兴起,随着其市场的不断扩大,将会对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产生影响。本文在总结归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媒体的数字化进程基础上,以新闻客户端为例,分析其给用户带来的使用与满足,并围绕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探讨主流媒体在移动终端上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利用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信息服务行业带来机遇与挑战,研究用户信息利用行为成为必要.文章在梳理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知识结构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利用行为模型.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利用方式和利用情况的影响,从信息获取、交流沟通、休闲娱乐、商务交易四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利用行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移动网络上,随着各种增值业务的不断丰富,在移动网络的后端,已经积聚了丰富的资源,如铃声、图片、歌曲、视频等。这些资源如何通过移动终端展现给用户,或者用户如何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另外,随着移动带宽的逐渐增大,特别是3G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用户通过移动网络获得互联网上丰富的内容成为可能,并且带来越来越好的用户体验。因此伴随着手机成为人们常用的信息工具,通过手机搜索信息也快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革命最先导致的是媒介的革命,4G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快速、稳定、兼容的特点,使以智能手机终端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更即时、迅速、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其广泛发展与应用将导致媒介形态的转变,这些变化表现在终端和内容生产等方面。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倾向,移动媒体从工具化时代进入娱乐化时代,视频社交移动终端的兴起,媒介使用标签和社交圈子来实现内容的大规模定制,这都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媒介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而发生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分享是快餐消费时代一个必然的生活方式,web2.0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化网络的兴起,让互联网的核心从信息转变成了每一个网民,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和社会化网络的建立,社会化分享已经成为用户网络生活的必需。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部近似电脑的强大的智能手机,每一部智能手机上都有强大的摄像头,除了传统的语音、文字交流外,更多的用户需要可视化的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8.
<正>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商业生态变革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是用户使用智能终端,通过接入移动或者无线网络访问互联网并获取互联网服务的一种新兴产业。近年来,在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电信运营商网络资费下调和Wi-Fi覆盖逐渐全面的多重推动下,手机等智能终端已然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也使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移动互联网已成为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为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基础,移动媒体的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新闻,移动终端的竞争,不仅仅在品质,也在对用户习惯的培养。移动时代,青岛报业传媒集团青岛新闻网确立了内容服务、生活工具、移动社交和地方电商作为疆域拓展的四个方向。2013年起,整个PC互联网都面临着流量下滑的危机。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补充、延伸,还是颠覆?无论如何,大势之下不求应变必定没落。PC互联网巨头早已瞄准、进军地方移动市场,部署节点,捆绑用户。新浪、搜狐、  相似文献   

10.
高钢文 《中国广播》2012,(11):94-95
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得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实现,从而推动着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使得信息传播得以在全天候、全地域、全社群中实现。二是智能便携终端的发展,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与互联网直接连接的便携智能终  相似文献   

11.
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一词的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相对于工业化思维,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至上、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强调零距离、去中心化,强调实时互动、参与、分享.具体到媒体内容生产上,体现为"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围绕受众信息需求、心理需求做文章.2016年12月15日至24日,《楚天都市报》及其新媒体用互联网思维指导内容生产,推出"小小煎饼摊撑起一个家"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2012,(8):93-93
我国首部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2)》6月7日正式发布,该书由人民网组织撰写,对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作了全景式的回顾。蓝皮书指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平板电脑的热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移动改变生活”已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词,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世界最大的移动终端产能,移动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时代发展催生技术进步,技术运用带动时代升级.在技术与时代相互促进、彼此助力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信息传播先后经历口头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广播电视传播时代.今天,早已进入互联网传播时代的人们正在探寻着走向以互联网终端为媒介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在这种背景之下,社交媒体逐渐吸纳传统的新闻媒体的功能,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进而决定着社交媒体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4.
张小敏 《图书馆学刊》2014,(10):131-134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成为研究热点,对用户信息行为理论模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行为、寻求行为、信息利用行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以及信息服务的供应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提起移动互联网营销,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短信广告",然而移动终端性能的不断提升、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和AR(虚拟现实)技术的日渐成熟,给移动互联网营销带来无限可能。移动互联网广告的优势截至2011年Q3,中国3G用户突破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快速提升,预计到2013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数量呈爆炸式增长,类型上亦百花齐放.与这样的新型信息环境相应的是智慧型图书馆的出现,它有能力将图书馆升级为信息中心、用户中心、知识中心.立足智慧图书馆,借助与用户捆绑度最高的移动媒介,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相关知识,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维度着手,探究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模式,这亦是图书馆建设拥抱互联网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7.
当下正处在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不远的将来,通过移动装置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很有可能超过通过桌面个人电脑接人互联网的用户。此前的桌面互联网时代已催生了门户、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等多种新型媒体形态,网络移动化则让互联网应用开始全面实时化,“它代表着五大趋势的融合(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日新月异的移动装置)”。  相似文献   

18.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担负着巩固基层舆论阵地、壮大主流舆论的政治使命,场景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要素,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成为"场景"之争.场景意义的凸显带来是传播格局的变迁、用户地位的提升、信息消费场景的移动化转变以及用户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的挑战.本文借助场景理论的研究视角,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具体路径选择,从而真正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壮大主流舆论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19.
隋欣  顿海龙 《当代传播》2013,(2):104-105,108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同时移动终端成为重要的广播收听平台,使用智能手机收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广播APP的类型分析了受众需求,依据用户体验要素提出了我国广播APP今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跨界与融合更加明显、更强调用户体验,被认为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这些人中,有的在PC时代就已经叱咤风云,有的则一直身处互联网行业之外,但无一例外的,他们都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在未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上的巨大潜力,以及蕴含其中的机会,这大概就是引得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齐齐进入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原因。2012年5月10日至11日,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以下简称"GMI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这个以"跨界、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