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10月10日的《中华新闻报》“记者之家”周刊“新闻背后”栏目刊登了安徽《新安晚报》记者刘文章、童建明写的《暗访“酸牛奶”》一文,文中写道:记者在2001年春节后不久就得到举报,合肥市有的供奶站每天都把卖不完的牛奶换个标签,第二天当鲜奶卖。记者暗访多家供奶站后证实了这一消息,可是并没有马上披露,原因在于:一是春节刚过,读者的注意力还不容易从节日中被吸引过来,二是时值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牛奶稳定性较好,如果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后果将更严重,消费者更容易被“激怒”。“为了让宝贵的新闻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新闻效应,收到最好的…  相似文献   

2.
李幺傻(笔名)《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作者,暗访过职业乞丐、妓女部落、血奴、代孕妈妈、地下钱庄等几十个黑暗部落,被网民封为"最神秘的暗访记者".不见天日,却乐在其中记者:您作为暗访记者,不可避免会遭受人身攻击、法律纠纷或各方面的压力,您遇到过怎样的情形?李幺傻:我在《暗访十年》中写到很多自己当初暗访时面临的危险境地.暗访小偷群落一个月后,被小偷在大街上撵打;暗访假烟团伙时,被对方跟踪;暗访酒托团伙时,被堵在卫生间搜身;暗访假钞团伙后,连续一个月接到威胁电话;有时候还接到电话说,从美国邮寄的高档商品到了,让我去领,对方已经付钱了,如果我贪图小便宜,一定会自投罗网.  相似文献   

3.
近来记者暗访有点热。有的记者通过暗访揭露了社会的严重阴暗面,确实是冒风险做了好事,《南方日报》出版社出了一本《偷拍实录》,记录了中央电视台记者暗访那些违法犯罪行径的过程,读了令人感动。 但是暗访并不是百无禁忌的,不是什么地方什么事都可以给记者去暗访的。最近看到有家报纸登了一组报道记录记者暗访发廊卖淫、舞厅吸毒等“发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文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  相似文献   

5.
是舆论监督 不是负面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记者郝建军,因为“负面报道”多被报社炒掉了。(见《内蒙古晨报》2003年10月22日)据说郝建军很敬业,领导承认他工作很辛苦,而且写出了一系列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重视的新闻,促成了问题的解决。郝建军写了哪些报道呢?有《记者暗访黑职介》、《记者暗访“性病专家”》、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近日,由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中国画报出版社发行的年度重磅图书《第四种权力——一个记者的暗访生涯》出版上市。今年5月,一本名为《暗访十年》的  相似文献   

7.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8.
暗访的是非之争 暗访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国内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反对暗访.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三大冲突:~是记者暗访与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保护的冲突;二是记者暗访的眼前利益与媒介长期公信力下降、增加采访难度的冲突:三是暗访偷拍的小"不道德"与维护"公共利益"大道德的冲突.简言之,主要是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9.
谭榷 《新闻记者》2002,(6):30-31
为文持论须有分寸 ,一图痛快往往会走向另一端 ,此所谓“过犹不及”也。读《新闻记者》今年第4期季为民的《质疑“亲历盗墓”》一文 (下简称“季文”) ,我就有这样的感觉。现将陋见陈述如下。去年央视记者以暗访的方式摄录了盗墓者的一次盗墓过程 ,并把它作了报道。当时的反应是一片赞许声。季为民先生为此撰文 ,引用许多具体的法律条文 ,从犯罪构成要件进行论证 ,认为这个记者的“亲历盗墓”已经构成了犯罪。我以为这种看法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 ,季文的问题在于抹杀了盗墓者的盗墓行为与记者暗访的客观区别 ,也就是说 ,没有将两者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在10余年记者生涯中,我亲身实践了600余次暗访,没有一次因为暗访的手段、过程和结果而引起诉讼,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也没有出现过记者被打的恶性事件,虽然有10余次遇险,但都化险为夷.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笔者在暗访中对"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记者在经过长达3个月的暗访后,揭开了“瘦肉精”重现江湖的惊人内幕。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资深记者“弓弦”组织暗访报道了这一惊人事件。 央视记者花费3个多月对整个链条进行了详细调查,每个环节都有重要的证据。面对调查中总资产过60亿元的大企业,央视记者的胆量不可谓不大,除了胆量,过硬的采访作风和专业的采访技巧,都是报道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一般是指在隐瞒记者身份或虽公开记者身份但隐瞒真实采访意图情况下开展的采访.因其实用性,成为新闻记者常用法宝.通过百度高级搜索可知,自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十年间,后五年标题中含“新闻暗访”关键词的稿件比前五年增长了182%.本文作者龚升平曾在媒体工作多年,饶纯武为《楚天金报》首席记者,均有丰富实操经验.他们认为:隐性采访在信源、采访方法和记者心理方面存在一些相对特殊的非常态路径.  相似文献   

13.
马邵娟 《记者摇篮》2005,(1):39-39,41
《大连晚报》连载的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带着“偷拍”机——记者亲历录》长篇文学,生动记录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记者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暗访的足迹,再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读后使我颇受感动。为了把握事实的准确性和维护正义的尊严,揭露和鞭笞腐败与邪恶.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深入“虎穴”进行偷拍暗访。  相似文献   

14.
质疑"亲历盗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 ,央视的一位记者在一个叫做“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在行动”的栏目中 ,理直气壮地搞了一次暗访———《亲历盗墓》。为了让观众了解盗墓者究竟是怎样盗墓的 ,央视记者竟“乔装打扮 ,打入盗墓者内部” ,与盗墓者一起从西汉古墓“取出”13件西汉文物。之后 ,又将这些文物买下 ,“捐给”陕西省文物局 ,而盗墓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几乎悉数逃脱了公安机关的抓捕。对于这次“行动” ,央视评价为 :“我们的记者乔装改扮 ,打入盗墓者内部 ,历险7天7夜为您真实记录了盗墓的全过程。”而且在网站上用了《生死7日7夜 !记者深入虎穴亲历…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0月,澎湃新闻记者暗访了云南丽江的“酒托”,楚天金报记者暗访当地建筑渣土私自倾倒长江现象,河南电视台记者暗访郑州白领公寓暗藏“淫窝”等等.这些暗访带来的社会反响,都没有超过2015年高考期间南方都市报记者暗访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当时卧底记者还进入了考场,且声称自己事先与警察取得联系,警方随后也宣布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对于记者的卧底采访、尤其是进入考场替考的行为,社会各界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16.
暗访也叫隐性采访。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暗访也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 暗访,一般运用于采访社会的阴暗面。你要进行舆论监督,被监督者有时要进行“反监督”,他们要把他们的行为掩饰起来,让你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和你进行“捉迷藏”游戏。所以,记者要想暴露这些人的丑恶行为,就不可能拿着记者证、乘着“采访”车、住宾馆、听汇报、翻资料所能完成任务。 1880年,美国《世界报》女记者勒丽·蓓蕾为全面而翔实地报道纽约克威岛疯人院虐待被收容妇女的真实情况,乔装疯人潜入该院,受尽折磨,伺机逃出后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公之于众,引起了轰动效应,成了暗访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诱导式暗访引发新闻投诉 今年6月29日,重庆市民张先生受当事人刘紊梅(化名)委托。到重庆某报投诉,认为该报记者诱骗他人违规违法,人为制造新闻,欺骗读者。张先生强烈要求记者就自己错误的采访方式,向当事人刘素梅道歉。投诉源于6月25日重庆某报17版头条新闻“朝天门卖喜烟。玉溪140元一条”。报道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记者在重庆市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朝天门暗访买假喜烟的经过。  相似文献   

18.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19.
蔡斐 《中国广播》2012,(12):64-67
记者暗访遵循的原则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记者暗访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分,适用不同的原则进行规范。非介入型记者暗访和非诱惑性记者暗访应遵循自由使用原则,犯意诱惑型记者暗访应遵循禁止使用原则,机会提供型记者暗访应遵循谨慎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20.
杨江 《新闻记者》2013,(3):55-57
《人物》杂志对河南"爱心妈妈"袁厉害的报道《厉害女士》一文可探讨的地方实在很多,比如记者暗访的行为规范、实习生采访的素材如何处置、人物报道与调查性报道的写作要求区别等等,在这里,笔者想谈谈立场预设的问题。在兰考大火发生后,笔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经过5天的调查采访后,先后写下了调查报道《多面袁厉害》,以及记者手记《兰考大火中的各种声音》等。而细读《厉害女士》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