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荣庆 《今传媒》2003,(4):86-87
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有言,报刊“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民的视线内”。 报刊是社会的“探照灯”和监测器,反过来,报刊也需要“探照灯的光束”照射和社会的监测。 报刊监督社会与社会监督报刊的矛盾互动规律的科学,即“探照”、监测、评价报刊活动的学问,叫报刊批评学。  相似文献   

2.
胡婷婷 《新闻界》2000,(6):62-63
反映和引导舆论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大范围的舆论的形成、发展和消失往往是公众受到引导的结果。“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所谓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传媒所传播的新闻信息而形成的舆论。”①在社会公众和国际、国内发生的种种事件之间,大众传媒成为一种中介系统,“大众传媒处于形成社会舆论的中心位置。”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报刊视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机关。”将报刊比喻为舆论的纸币,“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形象地说明了大众媒介作为社会舆论的载体的重要功能,以及新闻舆论同社会…  相似文献   

3.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4.
周敏 《新闻前哨》2003,(3):13-14
大众传播媒介既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又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把报刊视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机关”,并称“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社会生活中,许多重大舆论都来自传播活动,而媒介作为传播的中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观念,最终把公众置于无法摆脱的舆论氛围中。  相似文献   

5.
苏蕾  董文辉  若文 《今传媒》2006,(6):27-28
在新闻传播中,活跃着一个过去比较陌生、而今引人注目的社会角色:报刊审读(或曰“阅评”)。报刊审读是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相应人员,依据审读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报刊进行审视监督与扶植帮助的动态过程,也是审读主体、审读客体、审读标准彼此融合的完整体系。自1988年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对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简称“1988年《通知》”)下达以来,报刊审读所发挥的作用已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有两种情况不能回避,一是对它还存在诸如“多此一举”、“个人偏见”、“专门挑刺”等等的另类目光;二是存在着报刊审读与媒介…  相似文献   

6.
编辑工作具有“中介性质”,这已是当今人们的共识。不论从大众传播角度讲编辑“过滤与广传”的职能;还是从新闻出版角度定义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环节”或“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究其内涵,都相当明确地肯定了编辑工作的“中介性质”。然而,对编辑工作这一“中介性质”的哲学、社会学基础及其宏观理论意义,则缺少更深入一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编辑作为社会角色其角色位置的“中介性”特征。笔者认为,编辑工作的“中介性质”,主要是由其社会位置的“中介性”决定和带来  相似文献   

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有关中央国家机关报刊管理部门,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批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应运而生。这类报刊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拓宽了报刊业市场,促进了报刊业发展。与此同时,这类报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有的报刊偏离正确舆论导向、刊载虚假报道、炒作“社会热点”、渲染格调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克服“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书”的现状,提高社会语文应用水平,一场群众性的报刊编校质量有奖竞查活动,于6月26日至7月10日之间举行。 当前报刊编校质量下降,错别字在报刊书籍上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代是我国现代革命报刊第一次大发展的时期。而革命报刊的蓬勃出现,当然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这一时期的革命报刊,主要的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共产党”、“新社会”、“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天问周刊”、“人道月刊”等等。“新青年”月刊,1915年9月15日创刊,在北京编辑,在上海出版。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才改称为“新青年”。该刊诞生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和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首倡  相似文献   

10.
重视言论是中国报刊与报人的优良传统,自近代报刊产生后不久,这一传统就开始形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报刊言论的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高质量的“独家言论”,往往“洛阳纸贵”,风靡一时,能够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把报纸言论启迪民众、引导舆论、推动社会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中国民营报刊选择正视当时严峻的社会生态,调动一切可调动因素,在炮火的夹缝中挣扎生存。停刊、复刊,迁徙、辗转,此时的中国民营报刊,悄然地在发生从经济利益为主到追求社会效益为首的转变。不少民营报刊并未因身处战火主战场就“全身而退”,而是毅然选择继续斗争,用笔杆坚守正义与无畏,捍卫领土与主权。“游击式流动”便是它们持续作战的方式之一。笔者考察发现,此阶段的中国民营报刊“游击战”流动路径的选择具有不约而同的“默契”,特选取若干在当时具较大影响力的民营报刊比较,分析其“不谋而合”中的必然考量。  相似文献   

12.
近读报刊,发现许多文章在当用“竭力”时,用了“极力”一词,如1994年12月1日《社会科学报》署名何锡蓉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现代社会,我们无须  相似文献   

13.
王君  张晓锋 《传媒观察》2023,(12):114-120
无线电是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最早表现形式是无线电报。本文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人对无线电技术引进的历史,试图探讨:无线电技术是在何种社会环境下传入中国?引入后国人是如何认知与接受无线电?研究发现,无线电最初是被国内报刊当作一门时下新兴的、具有多重功能的西学先进技术予以介绍。待至1905年,清政府为防西方列强“阑入”,主动引进无线电报设备,并小规模地应用在军事领域。无线电旋即从一种西学观念转变为传递军事信息的手段。辛亥革命之际,无线电技术在战争中发挥出重要的情报传递作用,并从军事信息向新闻信息领域扩散。至此,无线电成为报刊报道新闻消息的“中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4.
闵大洪 《传媒》1999,(5):32-33,35
一、我国报刊网络传播现状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尤其是1995年国内网络向社会开放提供因特网的全部功能和服务以来,众多的报刊媒体纷纷与网络“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  相似文献   

15.
张世涛 《青年记者》2017,(32):49-50
新媒体时代,传统报刊的发展之路可谓困难重重,一方面,受众结构遭遇洗牌,社会阅读习惯发生变化,传统报刊的市场份额减少;另一方面,新媒体相继涌现,传统报刊面临双重压力与挑战.如何整合传统报刊与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夹缝中寻求数字化转型之路,夺回市场主导地位,是传统报刊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转型对传统报刊的重要意义 1.适应受众阅读需求的动态变化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需求由单纯的“接受信息”逐渐演变为“消费信息”,这是传统报刊阅读群体老龄化、新生代阅读主体不断涌出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在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主动发现、搜索信息与资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纸质报刊承载的特定信息内容.  相似文献   

16.
刘娟 《编辑之友》2023,(6):91-99
民国时期,针对政治类谣言、经济类谣言、娱乐类谣言、社会类谣言,670家报刊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了辟谣,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了三种辟谣话语:解释性辟谣话语、教育性辟谣话语、规范性辟谣话语。上述辟谣话语和辟谣实践背后,潜藏着一种内在逻辑:民国时期报刊辟谣,不仅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报人和报刊事业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新民”和“共意”基础的话语实践,也是“救亡图存”“前途选择”的“唤醒国民”的实践。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报刊辟谣实践,不仅承载着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历史责任,也体现着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我国报刊经营必然发生转化。“3报刊发行的营利额”、“报刊广告收入”和“多种经营收入”使部分报刊业成为我国经营业绩较好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之一。中国报刊业出现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以副养主、以主促副”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1999年4月14日至17日,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各地以及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埃及等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些代表分别来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与研究机构、科研机构或实体等方面,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报刊与媒介新技术”“报业集团的发展”以及“报刊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等三个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便是“第四媒体”。一、“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备受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上网的人数约有15亿人。而中国的权威机构CNNI…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实用的报刊是农民掌握信息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助手”。但是,笔者发现,长年看不到报刊的农民大有人在,征订报刊的农民少之又少,甚至有一些农民压根儿就不知道有征订报刊这回事;在农村的一些地方,村里的报刊大多成了村干部的专用品,群众根本无法阅读。由于看不到报刊,报刊的“精神扶贫”、“信息扶贫”作用就得不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农民信息闭塞、思想僵化,有的地方迷信盛行,赌博成风,法制意识淡薄,道德观念淡化,这都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0.
韬奋办报刊,非常重视言论写作,他认为报刊言论的任务和作用,可以分成三个方面:一是代表舆论,也就是“反映社会大众的公意”;二是指导民意,也就是“根据理性,根据正义,根据合于现代的正确思潮,常站在社会的前一步”,用先进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引着社会向着进步的路上走”;三是增长读者的知识,彻共“了解现实的锁钥”他就是培养读者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组织与创造的种种能力”,使“他们对于任何问题都能具有分析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组织的能力,创造的思想,不盲从,不武断,具是非心,有辨别力”。 韬奋对于报刊言论的任务和作用的理解是正确的,而他在抗战时期发表的数百篇时论,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写作出来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