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四益 《寻根》2016,(4):106-108
正何宝民先生新著问世,责我作序。序,我何敢!但他结集之前,散见于几种期刊的"民国文学旧刊寻踪"系列文章,确曾读过一些。随着他的笔触,行走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那多姿多彩的"山阴道上",一丘一壑,一草一木,大有应接不暇之感。我读大学的时候,"现代文学史"包括了"五四"以后中国的全部文学。后来强调"十三年"(1949-1962),于是,把"现代"断在1949年之前,之后一段就叫"当代文学"了。这样,所谓  相似文献   

2.
金森 《世界文化》2005,(9):33-35
古希腊人把埃及金字塔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当年拿破仑曾来到金字塔下,巨大的塔身与他矮小的身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油然产生了“5000年的时间在俯看着我”的怆然之感。以致于当他回到法国之后还对金字塔念念不忘,说:我的梦都留在了孟菲斯。  相似文献   

3.
刘雁 《世界文化》2005,(10):7-9
不言而喻,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反反覆覆争辩不休的问题,可谓文学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一桩疑案。如果推而广之,问问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身为俄罗斯人对契诃夫有哪些影响?身为女性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有哪些影响?身为水手,波佩耶为何如此鼎鼎大名?他终于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且见解精到:“我就是我。我是什么,就是什么”。为破解这个逻辑难题,我不想囿于成说,需另辟蹊径寻求答案。这通常是小说家的功课:超越表像挖掘新意,开创令人耳目一新的认知,丰富已知的总体现实,砸开我们内心封冻的海面,不论你对达到新的境界有什么设想。首…  相似文献   

4.
正缘起张猛的故事是两年前我在一次下乡途中听到的。那个给我讲故事的中年妇女最后感慨地说:"谁又能想到呢,大学毕业后就混社会的人,如今会成为一个大老板!这就是命呀。谁又能想到呢?"我点了点头。"你知道他有多少钱吗?"看到我摇头,他就凑近我小声地说:"他的钱多到无法数清!"  相似文献   

5.
董晨晨 《世界文化》2014,(11):42-43
我知道父亲是不完美的,他打我屁股的时候,往往是我没犯错的时候,而我该被"修理"的时候,他又缓刑处理了。他性情温和,偶尔发起脾气来却令人不寒而栗,完美若耶稣是不会像他那样的。我知道老爸所有的错误,却没告诉他,因为我想告诉他也听不进去。他不完美,但是他真的很聪明。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想,所有真正聪明的男人都会成为总统的。我希望他成为总统的时候,我正好到了可以恋爱的年纪。  相似文献   

6.
记住阿东     
那是他出事前的一个月--近乎整整的一个月,一位酷似商人的<×书画报>的编辑千里迢迢来到大理组稿.我被通知前往晤见.然而,对于书画,我只是喜爱和爱好而已,是个不入道的外行人.我把我的担心如实地告诉给了编辑大人.他似乎并不以为然,只是一再地声称"只要出面组组稿……就有辛苦费".我禁不住也不以为然起来.他谈论版面的事,并拿出样报让我看,平心而论,这张报纸很美也很大气,加上是彩印的,就格外地抢眼.他一再地催我,并再三说,会有好处费的!"……有回扣的."他压低声音很神秘地凑近我说,那神情颇像传授祖传秘方似的.我直率地告诉他:我不适合.不过,我说,我可以推荐给你一个人,他也许会适合于这张报纸.  相似文献   

7.
半夏 《大理文化》2010,(7):7-19
这些年,我年年都要到大理两三次。去年的春天,我到苍山脚下的感通别墅,在一座叫"六合同春"的大宅里拍过一张照片:一丛紫色的鸢尾花,依附着莫残溪边的山石盛开。这鸢  相似文献   

8.
神奇的硬币     
正我的祖父有一枚神奇的硬币,我却没有见过,只是偶尔从父亲口中听到关于这枚硬币的故事。我的父亲说,小时候他很聪明——当然,现在依然聪明——而且很努力。从小到大,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几乎从来没有什么问题能够难倒他。可是,在选择读哪所中学的时候,父亲被难住了。他很喜欢沃克中学,他曾经去那所中学参加过篮球比赛,被那里豪华的体育场和高大的树木吸引住了;但他又想去佩里中学读书,因为佩里中学离家近,而且有很多好朋友都选择了那里。父亲考虑了一个多月,直到最后的时刻,他依然没有做出决定。  相似文献   

9.
道若大路然, 凡进退往来须防失足; 我本多情者, 愿父老兄弟相见以心. 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杨铿在贵州绥阳县时,在县衙门上撰书的对联.文如其人.杨铿在短短不到两年的任内,体恤民情,勤政廉洁,以德治县,贵州土匪多如牛毛是出了名的,但他不是妄捕滥杀,而以安抚施教感化为主,很快把一块多事之邦治理得秩序井然,社会治安稳定.在他匆匆离任后,黎民百姓为他盖了个"德政亭",以感其恩泽.据目击者言:"文革"前他路经此地,此亭俨然矗立.  相似文献   

10.
岩弥勒     
岩弥勒不幸去世!这个消息让我大感震惊,内心里难过了很长时间。悲剧本来可以避免的,只是他太大意,或者不是大意,而是太高尚了。半个月前,我到沧江县调研时还见过他的,是在他的家里,我是特意抽空去看他的。  相似文献   

11.
“我要做诗人,做作家,做戏剧家。不管怎样,我要成名。不能名扬四海,也要臭名昭著。”象这样狂烈的雄心壮志在青年中是比较常见的。在1874年说这句话的这位牛津大学的学生却实现了这一愿望,尽管后来实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奥斯卡·芬戈尔·奥弗莱厄蒂·威尔斯·王尔德不仅获得了他那个时代最显赫的名声,也遭受了最难堪的屈辱。他比他的同时代人飞得高,也摔得重。早在他1900年死于巴黎的一家简陋的客栈之前,他的生活就已成了一部传奇。他同命运搏斗了46年,但这短短的46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不寻常的。他的剧作中的一个角色说:“成功和过度是相似的。”关于王尔德的故事众说纷纭,在他动笔实实在在地写点东西以前,他就几乎不加掩饰地作为一个小说中的形象出现了。他的激动人心的生平,使人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2011,(8):58
【拍摄心得】这是Edward Steichen亲口讲述1903年拍摄商界巨头摩根肖像的心得。"人们在谈论我拍摄这幅照片时,认为照片可以真实洞察摩根的内心,犹如他将匕首紧握在手。其实这只是他们的联想而已,摩根的手当时正紧紧抓住椅子把手。当时的情形是,摩根来了,脱了他那顶大帽子,将长长的雪茄放在桌边,摆出他习惯性的姿势。我迅速检视完相机的玻璃后背之后说:‘保持别动’,按下  相似文献   

13.
有许多事情,时间隔得久了就会变得不那么真实了,正如远距离的景物.童年的许多记忆对我来说有恍如隔世之感.能使我的记忆变得真实的是那些儿时听过的故事.儿子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我讲故事,而我总是以"从前有一人……"这种模式开场的,讲述中我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个人的影子,他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在记忆的仓库里搜寻时,这个影子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它让我记起了一个儿时的伙伴和由这个伙伴带来的-段岁月记忆.……  相似文献   

14.
一   他叫"顺治"!   教过几年私塾的他爹给他这用媳妇性命换回来的宝贝取名时逢人便夸说:这名儿有两重含义,一日今后的日子可以顺顺畅畅;二日这可是清朝皇帝的专号,用这名儿沾点福气,我家就可发起来了.发不发还不知道,这"顺治皇帝"的名儿倒被叫开了!……  相似文献   

15.
提起洱源,生活在洱海边的人都自会有一种亲切感,向往感,道理不言自明.很小的时候,我就一直想去看看这洱海之源的水究竟什么模样. 少年时代的我,却一直没去过洱源.洱源离下关不过七十来公里,在贫寒的年代,这却是个不短的距离.因此,对于洱源,只能作种种想象,种种想象都与水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宾兴"的钟鼓楼钟鼓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宾川县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在县文管所所长张明先生的摄影作品中,我一眼就认出了它。张所长告诉我,这张照片是他站在南门街西侧临街一民宅的屋顶上拍摄的。我在照片上辨认出它的方位,这让我激动不已。钟鼓楼(原名宾兴楼)建成二十年后,我就是出生在照片左下角这间屋子后面一老屋里的。这间临街的民宅,斜对面就是建置至今五百余年的明、清几代王朝  相似文献   

17.
正尤利乌斯·伏契克(1903—1943),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所以对这个捷克作家情有独钟,是因为早在中学时代读了他的死囚手记——《绞刑架下的报告》,字里行间闪烁的乐观主义与理想主义人性光芒,如阳光般穿透了我的心灵。从此,伏契克与《绞刑架下的报告》,成为我用一生去阅读的书。歌德评价莎士比亚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于我而言,借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伏契克的钟情,再恰当不过了。如此,  相似文献   

18.
1921年10月,闻名于世的喜剧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来到法国巴黎,受到了空前的热烈欢迎。法国政府鉴于他在世界艺术领域里的巨大贡献,决定给他授勋。在授勋前,有一位美国记者向卓别林透露说:“法国政府在捉弄你,那勋章是他们授给学校教师的。”卓别林笑着回答说:“不,先生,您错了。教师是得到全人类尊重的人,我能够得到学校教师的勋章,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誉。”这枚勋章是卓别林首次获得的勋章。卓别林受勋章@木子  相似文献   

19.
1996年5月我将《一代诗哲吴雨僧》寄给《中华文化论坛》时任主编谭洛非同志,没有想到一个多月文章就在2期刊出。洛非给我来信说:文章写得好,他把另一篇文章抽下,先将这篇刊登。又说《论坛》新辟了《中华学人》和《学者谈治学》两个专栏,主要登载四川学者和与四川学术、教育有关的学人。他要我向王利器先生约篇谈治学经验的稿件,并说他认为王先生的东西可以流传。我回信说,《论坛》开辟这两栏很好。我同王利器先生很熟。大概在1996年9月,我去拜访王先生,讲起谭洛非向他问候及约稿的事。王先生说,他同洛非也相识多年。我…  相似文献   

20.
明朝时期,大理苍山的感通寺里,住过一个和尚,名叫担当,诗书画三绝。他写过一首名叫《读骚》的诗:"山僧戒饮兴偏豪,解愤还须借浊醪;好置一樽于座右,助余佯醉读离骚。"也许是对大理那片人间最美的山水盆景心怀无限深情,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前往感通寺喝茶,这首担当诗,铭刻我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