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知人论世"是孟子重要的诗学理论,要求我们在阅读作家作品的时候既要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还要关注作家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文章试以"知人论世"说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第六首对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潘岳人品及文品的出入问题作一个具体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孟子·万章下》中所提倡的"知人论世"原则作为研读李清照词的立足点,结合其生活生平的两个时期,帮助读者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研读李词。  相似文献   

3.
从大学新生问卷调查入手,综合分析其人文素质水平。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联系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特征,阐明大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及方法——注重作家创作内涵挖掘,知人论世,促进对作品的领悟;树立"大大学语文"观,实现大学语文从知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担当者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的文学批评观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融合了西方众多文化思想,超越了传统"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成为"知人论世"说的现代形态,同时也是其阐释"人格心态史"的有力武器。本文以《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为例,对陈寅恪先生的这种文学批评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尽管杨世骥只是一位业余的近代文学研究者,《文苑谈往》只是一本探讨近代文学思潮、派别和作家作品的论文集,然而该著篇篇文章都渗透着著者一以贯之的明晰的文学史眼光和学术史意识,作出了多方面的学术开拓。杨世骥通过新鲜、可靠、充实的材料提出并解决了诸多文学史上颇有价值的问题,其视野涉及到近代诗(包括新派和旧派)、词学、戏曲、小说、翻译文学、政论文等领域,隐隐体现出著者关于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总体构想。其文章往往能做到以小见大,由点及面,知人论世,论从史出,对近代作家作品既具"了解之同情",又不乏"当代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能够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文言作品《人琴俱亡》,讲的是东晋王子猷和兄弟王献之的故事,表达的是兄弟之情。但如果把这篇短文的主题仅仅定位在"兄弟之情"上,则不免显得肤浅而缺乏深度。教学时,可通过"知人论世",客观而准确地解读这篇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一、知人论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先生也曾说:“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要不然,是容易近乎说梦的。”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的时候,要了解作家的性格、生平、时代背景,把作品内容、时代精神与作家本身情况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知人论世”是一种将文学作品与具体的创作背景结合起来的文学文本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一方面注重对作家创作历史背景的考证,另一方面则注重对作家的考察。而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中,解读者往往对相关的背景资料详加考证,以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的客观性与阐释的深刻性,却忽略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形成了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困扰,从而造成了“知人论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张磊 《现代语文》2011,(4):96-98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诗词对仗格式背诵全诗。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0.
胡精美 《现代语文》2011,(1):115-11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意象的特定属性; 2.体会作者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点] 1.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生平理解作品; 2.分析作品如何以意象传"愁"。  相似文献   

11.
《小雅·苕之华》一诗,后人大多认为是自叹生活艰难之诗或自叹身逢荒年之诗。此二说似乎有道理,然此二说没有挖掘“苕之华,芸其黄矣(其叶青青)”和“样羊境首,三星在罾。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的深层内涵。此诗所写的其实是盛年女子找不到配偶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小雅·苕之华》一诗,后人大多认为是自叹生活艰难之诗或自叹身逢荒年之诗.此二说似乎有道理,然此二说没有挖掘“苕之华,芸其黄矣(其叶青青)”和“(样)羊(瓒)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的深层内涵.此诗所写的其实是盛年女子找不到配偶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三五七言》诗是李白的一首杂言诗,体式风格接近汉魏古乐府,过去一些人把此诗断为隋代诗人郑世翼之作,是因文献传抄过程中带来的作者归属的错误。它是一篇言情之作,主要内容是闺中望远,辞意和体制都脱胎于晋无名氏乐府《休洗红》,音律繁复,情辞哀怨,为乐府精品。由于其内容形式上的开创性,此诗在唐宋元明清引来众多的拟作,在清代还被当成词调对待,视为唐人创制的词之一体,可见其典范性。  相似文献   

14.
墨家逻辑中的“三物论式”“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非彼必不有;是而然,不是而不然”,展示了中国传统逻辑中典型的关于“必然地得出”的论式,证明了中国古代不仅在用逻辑,而且还在理论上研究逻辑。  相似文献   

15.
对通行本《仪礼.士相见礼第三》与《武威汉简.甲本士相见之礼》第12号简两个版本存在的异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整理者受通行本及郑(玄)注影响,将"久"直接释为"父",既不符合原简文字形,也不符合文意。对于简本的"久"字和通行本的"父"字,我们认为"久"是正字,"久"比"父"更加契合文义。此字关系到对古代礼仪的认识,因而弄清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尘不染"最早来源于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初品中菩萨释论》卷八,其最初形式为"一尘不着身",宋代的时候最终固定为四字格"一尘不染",在历史上还有"一尘不立"、"一尘不受"、"纤尘不染"、"一尘不到"、"不染一尘"等众多形式,因为音节对称、音韵和谐、通俗易懂、强调性强等原因在竞争中取胜,发展到现代,意义扩大,多含有褒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上博七》中助词有"之、所、者、是、亦、夫、噬、虽、其"9个,其中以"之"为主,占74.7%。"之"作结构助词,用法非常灵活、复杂。"其"、"亦"作助词用,都没有实际意义,也无表示语法、语气等作用,只起到衬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19.
曹植诗歌之“骨气”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植的诗歌具有“骨气奇高”的特征,但对于这个特征的理解颇多歧义,笔认为,在曹植一生追求理想并屡遭失败的过程中,他面对骨肉相残的现实所表现出的或顺从权势,或抗争灾难,或沉溺痛苦,或超脱尘外,以及任性而行和持性而作等矛盾对立是其诗歌“骨气奇高”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形成这个特征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儒道互补的人格和对风骚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20.
咏史诗发展至晚唐,理性精神渐至突出,与此同时,在艺术手法上诗歌的议论化倾向亦成为咏史诗的一大特征,历代评论家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对此或褒或贬,但从诗歌的发展历程来看,咏史诗中的“以议论为诗”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对前代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是诗体本身发展到一定时候的一种必然,而且对宋诗议论化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