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谌利华 《文教资料》2006,(33):62-63
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通常指作者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创作的喜剧作品,包括《错误的喜剧》、《维洛那绅士》、《爱的徒劳》、《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驯悍记》、《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及《第十二夜》。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化文学的典范之一。的确,莎士比亚作品不仅具有很多外在的狂欢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即莎士比亚相信人们可以从现有秩序中解脱出来,这种思想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认识世界和人类的方法。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浪漫喜剧具有的狂欢化特征,指出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是对旧的价值观念的重审,对既有秩序的颠覆,它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般的狂欢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关系。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的狂欢化叙事特征首先体现在故事发生的时空,如第十二夜是圣诞假期结束前的最后一夜,也是狂欢的最后一夜,而故事发生的地点伊利里亚地方的风俗也具有狂欢的特质;其次是该剧的多重叙事特征,小丑和下人等成为叙事主体,完成了权利的消解,体现了狂欢中的平民化特色;最后,对小丑话语的现代解读具有解构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瑞雪 《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2-263,151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第十二夜》是其最著名的浪漫喜剧之一。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促使人们对旧的价值观念进行重审,冲破中世纪的层层枷锁,创造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世界。《第十二夜》正是处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部沉浸在浓厚的狂欢氛围中的喜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别对这三个恶作剧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阐释《第十二夜》的喜剧性,以及莎士比亚轻凇浪漫的喜剧精神。《第十二夜》被莎评学者认为是最能体现莎士比亚喜剧才能和精神的典范之作。它的情节主要是由三个幽默风趣的恶作剧构成,通过错综复杂的框架结构,生动诙谐的人物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一个狂欢化了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是狂欢式文学的典范,其中以织工线团儿和小精灵蒲克为代表的丑角人物凸现出来.线团儿行为滑稽、言语粗鄙放肆却又睿智豁达;蒲克爱做恶作剧却善良可爱.他们代表着狂欢夜强化着狂欢,对于制造欢乐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狂欢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主仆关系的塑造是戏剧中不可小视的情节,莎士比亚的作品尤其如此。本文以其早期喜剧《皆大欢喜》中主仆关系的创设为研究角度,认为其中较典型地体现了巴赫金“狂欢化”的部分理论。全民性、平等性是狂欢化的重要特征,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这些都与作品中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之下人们的活动不谋而合。这为我们从方法论上研究莎士比亚喜剧创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可以将我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解读引向更为宽广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弗莱杜撰了"绿色世界"这个术语并用来描述莎士比亚喜剧中一种特殊的环境和模式.文章通过对莎士比亚最具"绿色"意味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的神话原型分析,指出"绿色世界"的构建是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在"绿色世界"中人可以回归自然和原始人性,尽情狂欢,经历蜕变,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主要关注文学中丑的、滑稽的、边缘的并让它们占领文学批评舞台的中央.它强调对话、更替和相互转换,这对于解剖单一文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狂欢化视角对<我弥留之际>做新的解读,分析其叙事、结构和体裁上呈现出的狂欢化特征,可以将<我弥留之际>的狂欢化特征归纳为复调、两重性和死生交替.  相似文献   

9.
葛晓芳 《文教资料》2008,(32):40-42
<休吉>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后期剧作之一.文章认为,该剧因其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描绘异化的人际关系,以喜剧表现悲剧的创作风格等特点而具有明显的荒诞色彩.本文拟以荒诞剧的文学特征为基础,解读<休吉>中的荒诞色彩,帮助读者从另一角度欣赏奥尼尔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喜剧代表作《第十二夜》中成功运用两相对照,层层铺垫的手法来构筑形象体系的分析,阐释了莎士比亚喜剧的精到之处,并试图提供一个解读莎翁喜剧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五幕抒情浪漫喜剧《第十二夜》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幅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画,表现了作家关于爱情和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试从抒情对比、木偶化、语言的滑稽和幽默等三个方面探讨和阐释作家营建喜剧场面、制造笑料的精湛技艺。  相似文献   

12.
喜剧是用于舞台表演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它与文化紧密联系,并极富文学性.喜剧的语言往往独具特色,例如口语化、简洁、动作性、性格化等等.本文以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为倒,阐明喜剧的语言特色,为英语学习者深入学习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莎士比亚的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喜剧《第十二夜》中的角色入手,具体研究喜剧中角色的产生、特别是小丑这一人物在角色凸显中的复活及其背后暗含的深层寓意。  相似文献   

14.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戏剧创作的终点,人文主义思想的总结,又是集莎士比亚喜剧艺术之大成的一部杰作。同时将其曾惯用的喜剧手法加以综合利用,如误会法,巧合法,女扮男装,明知故问,诱人上钩等。由此莎评家们几乎众口一词地用“最高级”的形容词来描绘它。赫士列特说:“全剧充满了甜蜜可爱和插科打诨。作为喜剧,它也许太善良了些。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学史上少数几个最杰出的剧作家和诗人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思非常热爱和尊崇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1859年4月、5月,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写信给斐·拉萨尔,针对他的历史悲剧<济金根>不从生活历史真实出发,而从主观观念出发的唯心主义倾向,明确地指出,文艺创作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我应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之邀,为剧社导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第十二夜》,以期在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演出,奉献给首都的观众。  相似文献   

17.
《约翰王》应当受到重视.从创作时间上看,它属于莎士比亚的成熟历史剧创作时期创作的作品.该剧具有莎士比亚的成熟历史剧的那些特点:情节生动,主旨深刻,人物性格鲜明,剧中的庶子腓力普形象具有独特的狂欢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中外喜剧理论对比,探讨了喜剧、喜剧意识及狂欢化,指出在当今多元的文化语境下,喜剧的核心是喜剧意识,喜剧意识的集中反映是狂欢化,狂欢要做到自由与约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第十二夜》:奥丽维娅 对薇奥拉一见钟情的心理解读 在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第十二夜》第一幕中,生动地描写了奥丽维娅对薇奥拉一见钟情的恋爱故事。文学作品里描写男女青年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恐怕已成司空见惯的题材了,但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个故事,却写得声情并茂,神采飞扬,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