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诚意伯庙中,保存着古今士官名流、邑人、裔孙、文人墨客从不同视角撰联赞颂和缅怀先贤勋业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保存之全,为国内其他名人纪念建筑中所罕见。这些楹联匾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墨客政要对刘基认识与评价。从诚意伯庙楹联匾额的内容出发,结合史实,分六个角度探究楹联匾额所反映出的刘基成长环境、智谋形象、功业、文学成就、总体看法以及庙享千秋的荣誉,表达钦建诚意伯庙宇楹联匾额也是刘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2006年6月,修武县城关镇赵厂村韩氏后裔在赵厂村北韩氏祖茔内挖掘出宋熙宁款《唐韩文公故里》碑、明嘉靖款《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碑、明隆庆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清嘉庆款《韩文公祠祭田》碑、清道光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等五通石碑。这些碑刻确认了韩愈故里在修武、韩愈墓在修武的事实,从而为研究韩愈故里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析"诚意伯"     
刘基以诚待民、事君、治国、治军、治文,无愧于"诚意伯"的封号."诚"是刘基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阶段,对刘基文化,特别是"诚"文化,有必要加以发掘、研究、开发和利用,以诚立人、立业、立校、立市.  相似文献   

4.
刘基,字伯温,文成人.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封诚意伯;明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刘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有"策士无双,文臣第一"之誉,和姜太公、诸葛亮并为"三大军师",人称"千古人豪",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文学家、思想家,在广大民众中,他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刘基强调"穷理修身,涵养本心",力行"诚意、正心".刘基一生,无论是待人、处事、治吏治军、治国安邦、赋诗作文、出处进退、人格人品,无不是以"诚"、以"信"."立身处世,诚信为本",这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刘基文化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未进上,并做过官(县丞,儒学副提举等职),因受到排斥和压制,怒而归隐。元至正二十年(1360)后,刘基同章溢、叶琛被朱元璋邀请出山,协助平定天下,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谥文成,著有《诚意伯文集》。  相似文献   

6.
作者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初文学家。明朝初年,刘基曾封为诚意伯,他的文集就命名为《诚意伯文集》。刘基号为“郁离子”,他的一些寓言故事等又编集为《郁离子》。本文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本篇是一则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寓意深刻。人所训养的猴十分聪颖,舞蹈水平很高,引起一小儿嫉妒。小儿悄悄投几个茅栗,群猴因纷争茅栗而原形毕露。作者借用这个故事批评“不制之师”的“见物而争趋之”的现象,讽刺一些人为争名争利而斯文扫地的丑态。  相似文献   

7.
《易》学理论是元明之际儒者刘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学家的刘基对于易学理论中的象数、卜筮之学是精通的,尤其是其易学名篇《灵棋经解序》一文对于灵棋课法与易学卜筮构成相为表里的关系进行了解读。此外,还可以通过《诚意伯刘文成公集》来摘撷刘基《易》学思想之片论。  相似文献   

8.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犁眉,浙江省文成县人.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谥文成.著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瓯越文化、江浙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汉末魏初著名书法家梁鹄的八分书对中国汉字字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梁鹄就是《受禅表碑》、《鲁孔子庙之碑》的作者,梁鹄故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  相似文献   

10.
《卖柑者言》是一篇寓言性散文。作者是元末明初有名的诗文作家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1310—1381年)。自幼聪慧,才识过人,通晓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法律、天文、历法。元末中进士,曾任县丞、儒学副提举等职,后协助朱元璋建立明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晚年遭朱元璋疑嫉而去职赋闲,忧愤而死。刘基文学造诣很高,诗歌以古朴雄放见长,散文富有形象性。一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1470年,御史戴用等人将他的著作编刻成书,共二十卷,名《诚意伯文集》。《卖柑者言》就选自这一文集。  相似文献   

11.
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探讨了刘基诗歌创作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在元明鼎革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刘基诗歌具有"一代宗师的文学地位",与同时代的高启比较,刘诗是士君子言志之诗,高启是文人之诗,两家诗歌,各有千秋,未可轩轾。刘基的诗歌创作于仕元期间,在越诗派就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入明后,因其政治地位而影响更著,对有名一代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刘基法治思想及其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主刑辅”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刘基力主以民为本,立法以德。刘基法治思想对朱元璋影响颇大,其法治思想只有通过朱元璋才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察了"诚"是成物成己至高德性三层含义理论前提,认为"诚"是刘基大德之根、"仁、智、勇"是刘基之德之干;而其他如"正直公正,严于执法,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公而忘私,待人以真、爱民情怀"等种种德性则是枝蔓,这一切形成了刘基所立之德这棵茂密的大树。但是"至诚"无疑是刘基所立之德的核心,他把至诚品性挥洒得比较完整,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既是明理的哲学起点,又是所有品德里之至高德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英烈传》所塑"刘基"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为范本,以刘基生平履历和小说故事情节发展脉络为次,与《行状》、《神道碑铭》、《明史》、《明太祖实录》等文献纪实相比较,逐一解读、认真考辨,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基,同时也为刘伯温传说衍变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基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成就,后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也自负一代文宗。论文抓住刘基散文的理明气昌与气昌而奇的风格特征,从散文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考察其艺术成就与影响,论述了刘基在唐宋八大家地位的确立与宗尚形成中的先导作用,及其与明代复古运动的关系等,进一步深化了对刘基散文创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刘基的货币思想体现在五个方面:钱币八政首,功在通有无;楮币多若土,扬火自焚躯;世人积金贻子孙,一朝金尽难复论;钱币相比较,好丑天然殊;钱币无用物,价贵靠威令。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不平凡的一年,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相关的10余种专著出版、20余篇论文发表、30余则新闻报道。更为引人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刘伯温传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伯温还以“大明第一谋臣“的身份走进了央视《百家讲坛》,这也正式向学界宣告:“刘伯温不仅属于文成、温州,更属于全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的一份宝藏。“  相似文献   

18.
刘基治国的经济思想,继承了儒道墨法等百家思想之精华。其主导为遏制"人盗",行之为"天地之盗"。其内涵是施以仁心,行以仁政;理民养民,不使民困;去奢尚俭,澄心省事;勿忘小民,不争民利;轻徭薄赋,取之有度;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相似文献   

19.
在考察传统学术视野下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刘基和谐思想的内容、特色及其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刘基作为历史上的"三不朽"伟人,既有经世的实践经验,又有传世的所立之言,他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丰富而且深刻。刘基和谐思想既继承了传统的和谐观,又有许多创新,他更着重于动态和谐的建设,主张"通其为天地之盗",认为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政刑",并且"政刑"是体现王道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惩恶除奸的刑法和约束人们行为、让人事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在刘基这里得到了更有力的强调,并且他进一步指出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光靠顺道之"德"和确保德教落实的"政刑"之"方"还不够,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这剂药,以促进和谐社会得以实现。刘基把制度建设提到"王政"层面上,重视制度建设,提倡"天地之盗"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儒家和谐观一种有力的推进,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萧山任氏虽然在刘基的诗文中被提及过,但历来为研究者所忽视。据《萧山任氏家乘》记载,刘基于元末任江浙儒学副提举时即与任氏交往,到洪武七年去世前不久还有联系。刘基与任氏的交往不仅时间长,且涉及刘基的多种经历。系统地梳理刘基与任氏的交往对进一步研究刘基的生平经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