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近代学校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追溯到最早的近代学校萌芽,是1862年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虽然只是一所培养外交人才的外语学校,但它却开启了以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制和年度考核升级制为标志的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因此,严格地讲,从中国近代教育萌芽至今已整整发展150年了。1902年制订的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形成系统发展的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培养外交人才的学校——京师同文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62年即清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外交人才的学校.它的成立与发展对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现代化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京近代教育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此后直到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36年间,北京基本没有出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属于近代教育性质的学校。能够承接京师同文馆的,只有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们所办的学校。在近代教育意义上,外国人所办的学校大都按当时西方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开设课程,其中掺杂有中国以《四书》等为主的教育内容和兼采以背诵为主的教学形式。本文描述了清末北京的外国人所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并对其在北京近代教育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京师同文馆教学模式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官立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它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 ,它初步动摇了中国古典人文教育传统 ,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对同文馆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蹒跚脚步 ,对我国当代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祥是同治、光绪时期有名的宰相,为“同治中兴”事业和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过重要贡献。京师同文馆是在北京设立的学习外国文化、科学的学校。它从构思创建到经营发展,以至改革创新都凝聚了文祥的大量心血。在文祥的用心关注和积极推动下,京师同文馆最终成为当时引领中国教育潮流的新学校,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滥觞。  相似文献   

6.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第一所西式外语学堂。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长期担任总教习期间,同文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文馆的创立可谓中国近代教育的肇端。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期间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成为中国近代官办的第一所近代学校,开中国近代“西文”教育之先河;1866年12月11日,奕沂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1867年6月21日正式招生考试。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奏请创建福建船政学堂,1867年1月6日正式开学。福建船政学堂的建立比京师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要早五个多月。福建船政学堂公开标榜“西艺”教育,开中国“西艺”教育之先河,西艺教育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从1861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到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的建立和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的设立,前后只相距五年,从一定意义上讲,却标志中国近代课程发展的两个阶段——从“西文”教育跨人了“西艺”教育。  相似文献   

8.
冯琳娜 《考试周刊》2011,(47):88-89
1862年创建的京师同文馆不仅是中国近代官学体系的第一所新式学堂,而且是第一所外国语学堂。本文旨在研究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并探讨其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科技教育源于京师同文馆,它由一个翻译学校变为一个实用科学的学校,经历了顽固派与保守派的激烈论战。同文馆最早传授实用科学课程的是其中的算学馆,算学馆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科技教育迈出的关键的第一步。此后,同文馆不断输入新课程,制定了“八年课程表”,并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同文馆科技课程的输入和设置,以及对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文馆的科技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教育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1]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则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不是创办于北京或天津,而是创办于福建。历来中国教育史或中国高等教育史,对于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的考证,有几种论点:1.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置的新式学校,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2.创办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  相似文献   

11.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启动,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英语教学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和翻译活动对我国近代外语外交人才培养和翻译事业贡献甚大,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批懂得西文、西艺的人才,开创了外语教育和翻译工作相结合的新局面。但是,由于英美侵略势力的控制以及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办学宗旨,京师同文馆的教育受到时代历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局限,英语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的女塾,为近代史上外人在华最早设立的教会女学校。 1861年清政府创设的京师同文馆为我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1866年左宗棠于马尾设水师学堂,为海军教育之始。 1868年李善兰任京师同文馆算学总教习,为当时任自然科学教授的第一个中国人。 1872年曾国藩奏派幼童赴美留学,为中国派遣留学生之始。 1877年在华基督教徒于上海举行第一次传教士大会,成立基督教学校教科书编委会,中国教科书一名称自此始。 1885年李鸿章奏设天津武备学堂,为一般军事教育之始。  相似文献   

13.
王冬凌 《教育科学》2003,19(5):61-64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是中国官办学校最早实施科学教育的学校。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但却不是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是福州船政学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影响和不足。确实,她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出现以及西学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是近代中国由政府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外语学校,包括英文馆等外语教学机构和天文学馆等西学教学机构。《八年课程表》是京师同文馆草拟的一个"由洋文而及诸(西)学"的学习进度表,其本质是为"诸(西)学"教育,而非外语教育。《八年课程表》的招生对象,系从英文馆等外语专业借调学生,这与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员学者不能适应"诸(西)学"教育有关。《八年课程表》的出台,体现了140余年前近代中国在西学教育中盲目求广、求快的心态,试图以有限时间追求诸多西学专业的全面教育目标,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八年课程表》最终没有实施,"诸(西)学"教育实际上朝着专门化、长期化的方向发展。部分学术成果以未执行的"诸(西)学"教育《八年课程表》,对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育,做了过多的解读,颇值商榷。  相似文献   

16.
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创立、扩大与衰亡三个阶段,共历时40余年。其课程设置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可谓是我国近代教育采用班级教学的雏形;其考试也可谓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校内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及毕业考试。探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与考试对我国当代的教育与考试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镜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其“馆政”制度即行政管理制度;“掌教”制度即学校教学制度。这种行政与教学的严格分开制度,随着京师同文馆各项制度的确立亦日渐完善。“馆政”、“掌教”人员各司其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则根据他们各自的职责,制定不同的任用原则,并给予一定的侍遇。  相似文献   

18.
1862年,为适应当时对翻译人才、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的需求,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从组织分析角度看,京师同文馆属于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范畴。作为一个组织,京师同文馆具有比较复杂的组织结构。既有纵向的层次结构,又有横向的部门结构,还包括职位或角色结构。具体而言,京师同文馆组织层次结构分为管理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和教学层等;组织部门结构包括各外文馆、各科学馆以及各教辅机构等;组织职位或角色结构包括总管大臣、专管大臣、监察官、提调、总教习、教习、帮提调、助教、副教习、翻译官和纂修官等。它们构成了京师同文馆整体的组织结构。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组织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晚清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变迁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比较中日近代初期的官办外语教育,清末的“京师同文馆”和幕末的“开成所”具有典型意义。围绕这两所教育机构及相关的官办外语教育机构,从教师来源、教学要求、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等,进行梳理和比较,十分有助于了解近代初期中日官办外语教育的状况和西学东渐外语教育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京师同文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由国家办理比较早的一所学校.始建于1862年.恭亲王奕于1860年奏议兴办京师同文馆,选八旗子弟,学习外文,并让广州、江苏督抚各选一人来京任教.但因"无人可派",同文馆"日久未能举办".帝国主义则乘隙而入,英国立即选派教士包尔誊为英文教习.同文馆就是这样在清政府的直接控制和帝国主义扶助下,办起来的.同文馆最初仅设英文馆,学生只有十名,全是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1863年,又在法、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添设了法文馆和俄文馆,学生也是各十名.1867年,又增添了天文算学馆,招取满汉举人、进士,恩、拔、副、岁、优贡生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