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姓是徽州大姓,自从汪文和汉建安二年(197年)徙居歙县,成为徽州汪氏一世祖后,徽州汪氏非常兴旺发达。其十四世孙汪华生有九个儿子,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歙、黟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绩溪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而且汪氏人口众多。故人称“黟歙之人,  相似文献   

2.
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自从晋太康元年(280年)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五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  相似文献   

3.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26-26
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 自从晋太康元年(280年)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五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宁、黟、歙三县各一部分置黎阳县,四县划出新安郡置新宁郡,治所海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00-100
“小徽州”就是指徽州本土一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的地域范围,徽州化形成于徽州,研究范围局限于此.我们称徽州学研究的是“小徽州”。[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徽州文书的由来、发现、收藏与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文书是徽州所属歙、休宁、祁门、黟、绩溪、婺源六县遗存的民间历史档案,具有原始性、系统性、连续性、归户性的特点,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系统,是研究中国封建后期社会史和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文章对徽州文书的由来、发现、收藏与整理进行了爬梳,以廓清源流。  相似文献   

6.
隋末天下大乱,歙州汪华起兵据六州保境安民,唐初主动归唐维护一统,具有意在“靖民”的“王之大节”:汪华对地方安定、徽州文化的奠基、国家的统一都有重要贡献;由此衍生的汪华文化现象成为徽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125-125
晋太康元年(280年),吴国被灭,新都郡更名新安郡。所属新定县改遂安县,海阳县改海宁县。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所以徽州又称新安。文人也喜欢以“新安某某”自称,朱熹写文章就往往署“新安朱熹”。一些学术流派也以“新安”冠名,如“新安医学”、“新安画派”、“新安理学”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隋末天下大乱,歙州汪华起兵据六州保境安民,唐初主动归唐维护一统,具有意在"靖民"的"王之大节";汪华对地方安定、徽州文化的奠基、国家的统一都有重要贡献;由此衍生的汪华文化现象成为徽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汪华,人称汪公大帝,一直受到徽州百姓的敬爱崇拜.但是在<新安志>问世前,正史记载语焉不详,存有矛盾,并骂其为"贼".罗愿深受徽州百姓敬爱崇拜汪华的感染,在<新安志>中全面深入研究汪华,为新安之神汪华立传,为主动降唐的"王之大节"辩护,并深刻揭示新安之神汪华即靖民之神、安定和谐之神.  相似文献   

10.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92-92
徽州府、郡一级行政建置最早始于汉建安十三年(208年)。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威武中郎将贺齐率军征服歙县金奇、毛甘及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定县,西乡地置黎阳、休宁县(后避吴主孙休讳,改海阳),加黟、歙共六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新都郡就是徽州府、郡一级最早的行政建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商与儒学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明清时期,徽州府所属的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黟六县是个商贾之乡,其商人统称为徽商或徽州商帮(因唐时在此设置新安郡,故又称新安商人)。徽商人数之众多,活动范围之广阔、拥有资本之雄厚都居当时全国十余个大商帮之冠。这样一个执当时商界之牛耳的著名商帮,却对儒学教育情有独钟。明嘉靖、万历时期文坛上的“后五子”之一,曾官  相似文献   

12.
徽州專區位於安徽省南部,包括歙縣、休寧、續溪、旌德、太平、石埭、黟縣、祁門、寧國九縣及屯溪一市。全專區土地面積約一萬三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一十四萬,是我國最重要的茶葉產區之一,並且是上海,杭州一带重要的木材供應基地。  相似文献   

13.
汪华(587-649)是隋末起兵保障歙、宣、杭、睦、婺、饶人州的农民首领,号称吴千,保境安民,积极促成域内入徒氏族和山越土著的融合,在周边战乱烽火之时,域内百姓安居乐业,十年不见兵戈。在唐兴隋灭的朝代更替之时,汪华又顺应历史潮流,主动归附唐王朝,维护大一统,使域内百姓免于刀兵之火。由于汪华保境安民,  相似文献   

14.
徽州民居     
《红领巾》2006,(Z1)
我们曾经讲过“文房四宝”,其中的一宝就是“徽墨”。徽州是指安徽的绩溪、歙(shè)县、休宁、黟(yī)县、祁(qí)门和现在划归江西的婺源(wùyuán)一带。荨徽州民居有着白的墙、青的瓦,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茛荩挨着水的房子也沾上了水的灵气。茛木雕、石雕、砖雕合称“徽州三雕”,它们把房子打扮(dǎb n)得更精致(jīn zhì)。▲天井是给阳光留的门,阳光进来了,屋里亮多了。荨高高低低的马头墙让房子活了起来。徽州民居  相似文献   

15.
汪华(587-649)是隋末起兵保障歙、宣、杭、睦、婺、饶人州的农民首领,号称吴千,保境安民,积极促成域内入徒氏族和山越土著的融合,在周边战乱烽火之时,域内百姓安居乐业,十年不见兵戈。在唐兴隋灭的朝代更替之时,汪华又顺应历史潮流,主动归附唐王朝,维护大一统,使域内百姓免于刀兵之火。由于汪华保境安民,  相似文献   

16.
休宁西门汪氏为徽州一望族,宗法观念极其浓厚.明末清初,西门汪氏汪可镇支迁居浙江嘉兴后,宗族意识却日渐淡漠,与本宗休宁西门汪氏形成鲜明对比.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实与徽州、嘉兴两地的自然环境、社会信仰以及宗法观念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地处皖南山区的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今划入江西省)6县史称徽州地区。明清时期这个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才辈出,黄山、白岳、新安江等自然景观丰富,素有“文献之邦”、“东南邹鲁”之称。尤其是源远流长的“徽学”,举凡哲学、艺文、史地,无不自成体系,卓有建树;绘画、雕刻、建筑,无不具有独特鲜明的地方色彩。其中,徽派刻书业可谓是徽州地方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由于徽州地区山多田少,徽州人售艺他乡,负贩大江南北,形成实力雄厚的徽商。徽  相似文献   

18.
<正>唐模,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唐模村距呈坎约5公里,以古建筑和田园风光见长。它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公元923年,汪华的后裔汪思立迁回故乡,在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于是率领儿孙迁到此,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汪华的恩荣,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历史上因  相似文献   

19.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6,(6):F0003-F0004
①歙县老城阳和门安徽歙县历史悠久,始于秦代置县,迄今已有2000年之久。因地近歙浦而获名。隋开皇9年(589)置歙州。北宋宣和3年(1121)改为徽州;元至正14年(1277)升徽州路。朱元璋时又改为徽州府,直至1912年废。“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步入徽州老城,(即今歙县县城徽城镇),古风扑面而来,行走城街,俨然置身历史,这里有著名的许国牌坊、练江大桥、斗山老街。图为歙县老城东谯楼阳和门,原为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重檐式双层楼阁。阁内现已辟作古歙历史博物馆。②玉垒关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区西玉垒山虎头崖上,下临岷江,地势险要,可俯瞰都江堰…  相似文献   

20.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84-84
秦汉时期,黟、歙二县县境究竟有多大?至今仍是个史学难题。最初设县,并不明确划分地界,而是在一个政治、经济中心设立县治,县治势力达到的地方就归它管辖,两个县或几个县势力碰头处,就是它们的分界线,任何县的势力都没有达到之处,称荒蛮之地,哪个县去开发,就归哪个县。秦代整个皖南只设有黟、歙二县,它们的势力究竟达到了哪里,是个未知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