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与农民起义的成败问题,是农战史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过去史学界有一种压倒一致的观点:农民战争总是陷入失败。而我认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而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对农民战争的态度。凡属知识分子参加和支持的农民战争,其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秦末、新末、隋末农民战争是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参加和支持农民起义从而成功的典范。因此,对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加入农民起义队伍的行为应给予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2.
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由陈涉首事的农民起义,一开始就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以秦二世为代表的封建王朝,并迅速建立了以陈涉为王的新政权。陈涉政权的建立,对于秦末农民战争的蓬勃发展和秦王朝的被推翻,对以后的一些农民起义,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探讨这一政权建立的历史条件、性质及其失败的原因等问题,对于整个秦末农民战争史的深入研究,对于目前关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的讨论,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尤其是关于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理论和观点,是正确研究中国古代农战史的指南,科学地理解和掌握他的这方面理论观点,是我们正确解说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等问题的关键。一、关于研究阐述农民问题、农战问题的出发点毛泽东继承了马恩列斯关于农民问题、农民战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农民问题,中国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次数多、规模大,这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重要特点。远在战国时期,就有小规模的民众暴动。自“陈王奋起挥黄钺”,农民革命更是绵延不断,此伏彼起。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具有发动的困难性、被动性、自发性和盲目性等特点。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不能建立持久巩固的农民政权,不能解决政权的封建化问题,更不能正确地总结、吸历史的经验教训以解决内外矛盾,因此,最终归于失败乃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初中《中国历史》课本中这部分教材合起来约占中国古代史全部教材五分之一的篇幅,足见其重视。本文想从讲授这部分教材时的几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教师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封建中国的农民起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当为世界所仅见。缘此,农民战争问题始终是古史研究中的热点。长期以来,由于理论的偏差和方法的陈旧,致使农战史研究进入了形而上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死胡同;农民领袖被过分美化拔高,农民起义被视为推功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结果,许多重要历史现象无从得到科学解释,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变成了简单的几条线。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强烈的逆反情绪。于是,当人们能够在理论上拨乱反正,在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时候,便出现了全盘否定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观点。历史研究毕竟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不论是盲目的夸大,还是偏激的否定,都无助于得出历史主义的科学结论,这也许就是近几年农战史研究出现冷寂的原因。去年10月,在四川举行了第二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提交了不少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的文章。这里所发王兴亚同志《李自成农民战争与社会生产力》一文,便是其中之一。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打击程度作为评价其历史作用的主要标准,不能认为打击越大,作用就越大;而应该看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文章通过对李自成农民军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的分析,认为这次农民起义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但这种作用又有很大局限性,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突破。作者这种探讨农民战争问题的态度、方法、角度乃至结论,对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同志,或许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末农民战争期间,士大夫围绕国家之兴亡、民生之否泰和自我之命运等时代命题,对农民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自觉总结。一方面,他们恪守正统观念、忧患意识和忠义精神,对农民起义抱持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心理,并渴望天下承平,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基于对礼法秩序、兴衰治乱、天道人心的深刻体认,他们明确而尖锐地评述了元末时势,并向统治者发出警戒,展示了其复杂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政治诉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这是我国历史的特点之一。反映在教学上,在讲授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时候,就必然一再出现农民战争的课题。讲好每一次农民战争的课题,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次农民起义,都是由于农民不甘忍受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发动的;都是反对封建剥削者与封建压迫者的黑暗统治,争取农民自身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改变。这是历次农民战争基本相同的一面。但是,由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不同,条件不同,因此起义的直接原因、发展过程、组织情况、斗争规模以及起义的结果,也就每次都不同。这是历次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规模之大,次数之多,是世罕其匹的.研究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不仅有助于深刻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宗教史、哲学史和文化史等学科的研究.因此,在建国以来,它受到我国史学界的广泛重视.许多史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对其中一些重大的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1.
农民战争(即大规模农民起义)领袖的阶级属性问题,我们认为有重新考察的必要。根据历史事实来看,他们有的虽然出身于农民家庭,或者起初也是农民,但是在参与或领导农民战争之前,就已经脱离了农民阶级队伍,经济地位,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变化,从阶级属性来说,他们已成了其他阶级的一员,再也不是农民阶级的一分子了。  相似文献   

12.
一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和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封建社会部分,用较多的篇幅叙述了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隋末的农民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千百次农民起义、农民战争难免失败的原因,史学界已进行过相当深入的探讨,找出了阶级时代方面的.政治军事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但相比之下,对于经济原因的研究显得不够深入,特别是在某些地方,不知何故似有回避,致使对它们失败的经济原因分析、总结的不充分,个别地方不确切。我不揣浅陋,想在前辈研究基础上做些再探讨,其错误一定难免,愿闻指教。  相似文献   

14.
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内容,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所占的篇幅不算少、以往关于农民战争结局的研究,基本上是固守一个著名论断,即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依照这一传统观点,许多历史教师不加分析地讲解,使学生产生了许多迷惘、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为了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还是皇帝轮流坐?《天朝田亩制度》似乎带来了对这一问题理解的一线曙光,然而还是陷于失败。迷惘的结果等于宣告了封建时代的农民战争的结局无论如何都只能归于失败,农民战争从本质上…  相似文献   

15.
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最后结局,自1846年以来,被经典作家论定为“毫无结果”或“总是陷于失败”后,一直被史家们所遵循,对农战史研究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不少无法解释的矛盾,限制了农战史研究沿着科学道路继续发展的速度。本人对此做了点反思,现将拙见行文如下。  相似文献   

16.
明末农民战争,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农民战争一样,最后仍然陷于失败。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重要的原因是“流寇主义”,即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从事长期的大规模流动作战。明末农民战争的确存在过“流寇主义”,即从事流动作战的战略方式,给农民战争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明末农民战争并不是始终采取流动作战的,其  相似文献   

17.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是中国古代史第一册中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秦朝速亡和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备课中,我考虑到秦末农民战争的史实学生在小学和中学语文课中都已接触过,就把教学任务的侧重点从知识的传授转到能力的培养方面,设计...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对毛泽东新式农民战争理论的影响李珍珠,张历凭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除了必须解决革命的动力、领导者、对象、性质等问题外,还必须解决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19.
与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规模是空前宏大的。但是,这场农民革命却未能取得应有的胜利,最后被中外反动派凶残地绞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失败有诸多因素,缺少知识分子人才就是重要的一点。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知识分子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当农民起义由绿林好汉式的队伍发展成为有组织、有制度、以夺取政权为斗争目标的革命大军时,队伍中有无知识分子及其是否参与决策谋划,成为敌我强弱的一大关键,对于农民革命的成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刘邦礼贤下士、克己待人,得到了肖何、  相似文献   

20.
近代巴西卡努杜斯农民战争,是由于农民缺乏土地而引起的,是巴西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起义领袖安东尼奥.孔萨尔埃罗通过他创立的新教派,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在农民战争过程中,起义者在政权建设、军事防御、社会经济和文教卫生等方面,都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与此同时,起义者运用游击战术,一次又一次地英勇反击政府军,并取得辉煌胜利。虽然这次农民战争在人数众多又拥有优良武器的政府军残酷镇压下最终失败了,但是,在巴西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