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教会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极高的孩子怎样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影响孩子一生的学科。怎样才能做好科学教学活动呢?1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用科学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索中走近科学,感受科学,认知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通常只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科学教育变成科学知识的教育。1.1好奇心的保护与培养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门课程。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最主要特点也是以科学探究活动来构建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老师不要在课堂上通过灌输学生知识,而是提供身边的实验资源,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究的活动平台。通过巧用儿童玩具,选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活用电子材料,多用环保材料,采用新型材料,借用劳动实践基地等手段使学生更积极主地参与到科学课探究活动中去,从而最终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对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上知识的传授,更要从多方面入手,使学习科学这门学科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一种兴趣。我们可以尝试让小学科学的教学更加地贴近生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原理,也可以  相似文献   

4.
"超链接"模式在中外广告史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众多高校广告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广告史教育作为广告专业教学的一门基础课,它是对广告学科自身产生、发展规律进行探讨的一门课程.对于大多数广告专业的老师来说,广告史是一门比较有"挑战性"的课程,让学生喜欢广告史并从中受益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相似文献   

5.
一、准确把握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并规定小学高年级要开设科学课。如何理解科学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呢?首先要明确,小学开设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既要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基本知识、方法,又要促进学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使学生能体现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是走入知识大门的起步点。科学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何让科技深入人心,就需要从根本做起,需要从小学就开设这门学科,但是由于教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师不够专业,教学方法不够完善,使得小学的科学课本成了"漫画书"。如何实现这门课程的高效教学成为当今研究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科学学科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思维。那么如何借助实验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呢?创新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很多老师可能觉得实验创新遥不可及,非常难,但实际上,实验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是实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实验展示形式上的创新,当然还可以是实验教具的创新。创新实验的器材可以来自实验室,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我们身边。从科学实验教学的地位以及初中学生科学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通过实例着重对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8.
历史课程是我们国家开设的一门公共课,他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外,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从而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我们经常会在历史教学中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滔滔不绝地在台上讲,而台下的学生却死气沉沉、呼呼大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从此喜欢上这门课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正>在每次听课或评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谈的是有没有学科味。比如语文老师上的语文课要有人文味,数学老师上的数学要有数学味等等,那么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们上的科学课有没有科学味呢?又怎样才能让其更有科学味呢?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让小学科学课更有科学味,必须精心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科学课中务必要关注实验的探究过程有句话叫"过程即经历,经历即财富"。我们常说过程比结论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  相似文献   

10.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科课程,为了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而且喜学乐学,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重视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归纳推理能力等,使其成为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科学课程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学生们一起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一、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小学一直开设着一门课程——生活课。生活课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它不同于其他学科,而是一门重视亲身体验的课程。它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把自己的生活圈作为学习的场所,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与自己的关系。就是说,孩子们通过对自己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实践等具体活动及体验来获得知识。因此,体验既是方法,又是目标,也是内容。  相似文献   

13.
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综合课程的开设是课程综合化趋势的必然产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开设的初中《科学》,就是由原来的初中物理、化学、自然地理、生物四门学科整合而成的一门新的"科学综合课",属于理科综合.在《科学》综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正>针对初中生而言,物理课程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作为物理老师,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带到物理的天堂,让他们接受新事物,在物理世界里酣畅游弋,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习刺激是对学科教材的兴趣。"可以说:兴趣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打开通往知识海洋的动力,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愿望和营养剂。那么,怎么让学生喜欢上物理课,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呢?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科学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已经开始踏上了建设和发展的征程,但是科学教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离我们还很远。当前,我们应从以下三个主题重视科学教育学科建设:需要确认科学教育的学科身份,努力获得教育界和学术界对科学教育学科身份的承认,同时也要让科学教育者自身对身份形成认同感;需要实践取向的科学教育学术研究,尤其要加强实证的经验性的科学教育研究;需要从不同层面着手科学教育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的具体层面上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初中科学课程实施已有两年多了,老师们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难在哪里?许多人认为主要是难在科学知识的综合性上,我认为并非完全如此,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最困难的.下面是我去学校听课后执教的一节课,内容是"人的性状差异",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公共教育学是师范院校为师范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以培养师范生的职业信念系统和教育基本理论为目标。由于种种原因,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课程价值不能得到顺利实现。师范生在这门课上常会提出三个问题:我为什么一定要当老师?我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学好教育学就能"当好"教师吗?为了回应师范生的这三个问题,实现课程价值,转化课程危机,公共教育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当实现示范教师职业价值、解读教育知识和践行教育理论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初中科学是一门开放性的整合性的自然学科,它将生物,物理,化学与地理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科学,学习科学,掌握科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从各个方面来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而其中科学课堂导入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实践中证明,确实如此.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做好课堂  相似文献   

19.
知识、方法、能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蕴藏着许多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归纳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本领,受益无穷.新课程标准中将"过程与方法"确定为课程的培养目标,可见科学方法的教育已成为科学学习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理应引起广大科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在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沐浴"着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让他们学到终生享用的科学思维方法.那么高中物理教学中包含着哪些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方法又如何进行评价呢?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多年来在科学方法教学和评价的思考和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深入到日常生活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生活走进科学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