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翻阅辞海,想看看先哲先圣们对“忠诚”二字有多少高妙深彻的诠释,我想用这些诠释去恰如其分地表达一个人。其实,人世间还有一本无字书,无字书往往与有字书互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只不过薄厚有别内容形形色色而已。屈指数来,我与文珊同志的忘年交已经有十几年了,我就觉得这个八十老翁是一本很厚实的书,通过与他的交往,我陶冶了情操,扩展了视野;增加了修养,提升了境界。我从他身上至少读出了三个忠诚:对党和组织的忠诚,对工作和事业的忠诚,对亲人和朋友的忠诚。  相似文献   

2.
我静静地读着琚平和同志编著的《人事人才人生》,仿佛这位老同志牵着我的手,返回他编织美好年华的人生征程,去感受一种信仰赤情和澎湃激情。此时此刻,身上暖风习习的惬意,心里甘露滋润般清爽。曾听人说,工作是幸福的。琚平和同志一路走来,读书做人,苦苦求索,忠诚于党,执著于事业,一步一个脚印,一程一个灿烂,以此诠释他的人生再恰  相似文献   

3.
向刘义权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献身使命,忠诚事业的精神。 通过学习,我对刘义权同志的经历以及感人事迹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总结,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次涤荡心灵查找不足的学习。我认为刘义权同志的精神闪光点主要是以下内容:学习刘义权,要像他那样增强使命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结合学习刘义权同志,展开重新认识档案工作的大讨论,看到档案工作是一项为事业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前几日,从新闻广播里听到了全国档案战线的优秀楷模刘义权同志不幸病逝的消息,他走完了近60年忠诚而执着、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我被深深地震动了。这也许是因为我与刘义权同志有一些相似之处而产生的共鸣。一是我也曾经当过兵;二是我也曾在部队做过档案管理;三是我现在仍从事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5.
事业感言     
前两年,我曾经讲过一次党课,有位同志递了张条子问我,你工作的“座右铭”是什么,我当时说了16个字:忠诚事业,如履薄冰,多干少说,忍辱负重。 我在报社工作40年,当总编辑、社长15年。特别是这15年,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社会政治生活都发生过很多重大的变化。身处北京,面对这些变化,我有一条始终坚持,就是忠诚事业。这个忠诚事业,不是简单唱高调,而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党所要求的新闻宣传工作负责,对广大的读者负责。 然而,作为一个人,最使我感到为难的,往往是要在忠诚事业与个人感情之间,做出选择。 前年初,报社酝酿启…  相似文献   

6.
陈翰伯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依然十分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翰伯同志从事新闻出版工作50年,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到顽疾缠身的暮年时光,半个世纪内为党和国家的新闻出版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也历经风雨磨炼和许多坎坷,在“文革”中更受到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残酷迫害,但他始终坚韧不屈,保持一个战士的本色。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执著,对工作的严谨细致,对同志的真诚坦串,对后辈的关怀爱护,至今仍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986年11月29日,首都新闻出版界200余人集会,举行翰伯同志从事新闻出版工作50周…  相似文献   

7.
力以同志是我敬重的老领导、老同志。我敬重他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我出版工作的引路人——在我工作和成长中,他给了我诸多的教诲、指点和帮助,使我较快熟悉出版工作;我敬重他,更是因为在我心中,力以同志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是一个尊重科学、讲究工作方法的人,是一个工作勤奋、  相似文献   

8.
<正> 老馆长杨汝杰同志在久病之后溘然长逝,并留下了"将遗体献给学院作教学用"的遗言.他为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奋斗了一生,奉献出了一切.作为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一个卓越的科学工作者,他是当之无愧的.我在他的领导、帮助下工作数年,对他的高风亮节和真知灼见有一些了解;他的言传、身教更使我受益终生.杨汝杰教授是我国老一辈医学科学工作者,他多年从事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寄  相似文献   

9.
刘义权同志30年来,始终把忠诚于党与忠于档案职守统一起来,把理想信念体现在爱岗敬业上,他无私奉献,在默默无闻的档案工作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把献身档案事业作为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学习他献身使命、忠于职守,在平凡工作中为档案事业作出贡献。学习他高度负责、满腔热忱,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融入到档案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0.
黄洛峰同志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位老前辈,解放前是读书生活出版社的负责人。生前凡是同他一道工作过的同志,对他的为人都很敬重。我曾长期在洛峰同志领导下工作,有一件事印象很深。1943年,我在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工作。那时出版社经济困难,要经营副业来补助。我被派和新华日报馆的苏国华同志合作经营梁山土报纸生意。洛峰同志是内部的总负责人。我是对外经理,苏国华同志是产地负责人。因为一件事情,我和洛峰同志看法不一致,并且都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争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11.
我和泰昌同志,认识的时间,不算太长;接触的也不是太多。在一些文字工作的交往中,我发现他是一位很干练的编辑,很合格的编辑。他在工作上,非常谦虚。当今之世,不合格的编辑并不少,有的人甚至不辨之无,而这些人,架子却很大,很不谦虚。今年春天,泰昌同志对我进行了一次采访,就是登在本年  相似文献   

12.
昌泗同志不幸逝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优秀党员,我国出版事业失去了一位忠诚战士,我们失去了一位值得尊敬的同志。 1947年夏秋间,我从浙东三五支队来到上海,参加新知书店工作,接谈的第一位同志就是昌泗同志。新中国诞生后,我们又在北京和上海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共事。1954年初,中华  相似文献   

13.
悼邵老     
2004年8月25日4时25分,一个跳动了90个春秋的赤子之心悄然停止了搏动,一个毕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革命老人安然走完了他的“征途”。这个怀着赤子之心的革命老人就是令人敬仰的邵文杰同志(以下尊称“邵老”)。邵老生前不仅对他所领导和分管的事业恪尽职守,而且对档案和档案工作情  相似文献   

14.
朝鲜开城停战谈判期间,在我方代表团,我曾与浓建图同志共事三年,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当时,特别是在斗争比较艰难的时刻,建图同志的榜样曾给我很大的启示和教育。令人难忘的是建图同志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由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建图同志在朝鲜三年,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应该说是大大超额地完成了任务。人们都很熟悉建图同志以吴敏的笔名发自开城的许多锋利的报道和短评,有人以为建图同志就是新华社驻开城的专职记者。事实上,建图同志当时肩负着很繁重的任务,作为代表团新闻处的处长,他  相似文献   

15.
乔天富 《军事记者》2003,(11):62-63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八路军老战士、我国著名的新闻摄影艺术家、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处原处长韩荣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0日晨7时45分离开了我们,享年78岁。韩荣志同志1925年7月出生在河北省清苑县。1940年,在抗日烽火中他进入了我抗日根据地晋察冀第三军分区边区中学学习。1942年5月他未满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6月,他参加了八路军,曾任文书、收发、晋察冀三分区教导队书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从事摄影工作,此后历任旅摄影员、炮兵连副指导员、晋察冀野战政治部摄影干事、十九兵团政治部摄影记者、摄影…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我到太原出差,与吉林日报一位编辑刘宝玺同志同住于一个房间。闲谈中,听他说了一件感人至深的事。刘宝玺同志是陕西省乾县人,在老家有一位年迈的母亲,生活上有困难。刘多次想接她去东北同住,老人却故土难离,始终不肯。又由于刘宝玺同志爱人的父母住在西安,所以他向组织上提出,希望能调到陕西工作。事隔不久,吉林日报总编辑李准和总编室主任徐中天出差  相似文献   

17.
刘玉山同志走了已经一个月了,我却总是不能相信这个事实,仍感到他似乎还在他的办公室里审阅着书稿或正找人谈话,安排工作,我总想轻轻推门进去,与他好好聊一聊……  相似文献   

18.
邓拓同志逝世二十年了。我深深地怀念他。邓拓同志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对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很有才华,既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我开始认识邓拓同志,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那时担任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一九四一年,我在晋察冀边区三专区任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兼任《抗敌报》通讯站的工作。一次,为工作,我应邀去抗敌报社。那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报社住在阜平县山沟里的一个村庄。他身躯瘦瘦的,举止文雅端庄,目光炯炯有神,态度和蔼,在接触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可敬可亲感觉。这就是我第  相似文献   

19.
1986年3月,赵西同志不幸病逝。从此,新闻战线上失去了一位老战士,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赵西同志是山西阳泉人,20年代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在国家危急存亡的日子里,他积极参加学生救亡运动,投身  相似文献   

20.
德培同志:我于10月底离京赴长沙开会,11月中返抵广州。你调工作事恐怕还未能实现。目前各出版社正忙着整顿领导班子,下一步才能考虑下面的人事安排。冯牧同志专职负责鲁迅著作的注释工作,你有空可先找他谈谈。我离京前曾跟他谈及你调动工作的事,他说可以考虑。看来他对你的印象还不错。韦君宜同志不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