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上一期)大约在初中时,我受老师的影响喜欢上了古典文学,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床头的一本《唐诗三百首》已被我翻烂了,像背外文单词,我逐篇背诵,反复咀嚼,静心玩味。我喜欢南唐二主的词,尤其  相似文献   

2.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09,(12):59-60
我17岁高中毕业去部队.这是人生的一个机遇.一个亮点。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读书时一向成绩很好,当班长,当团支书,当学校团委副书记,中学阶段就在省《湘江文艺》等刊物发表作品。我很喜欢读书,可高巾毕业了,书也读到头了。那时没大学可考.于是就一心想在写作方面发展一下.  相似文献   

3.
我看副刊     
牧惠 《传媒》2001,(7):46-47
读彭燕郊先生《爱读副刊》,不禁也想写一篇关于副刊的文章。 我生长在广西贺县贺街镇这个小地方,读小学阶段几乎见不到什么报纸。开始读副刊,是考进中学之后。贺中那时已创办了近廿年,藏书好几万,阅览室里摆有十来份报纸。因为喜欢读书,除了没完没了地到图书馆借书外,课余喜欢去阅览室翻翻报纸。那时已是抗  相似文献   

4.
我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一名学生,却对新闻事业钟爱痴迷。大一刚入校时编辑老师随手把两本《新闻爱好者》递给我看,那时我对新闻知之甚少,后来有幸参加了大学生记者团,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喜欢新闻写作的学长,我开始尝试给校报投稿,每期的《新闻爱好者》成了我最爱啃的“面包”。很快,在老师的悉心关怀下,我采写的新闻稿开始频频在校报、校网站发表。  相似文献   

5.
兰江 《档案管理》2007,(2):84-84
说到收藏,还得从我刚参加工作时说起.1986年我刚调入档案部门,那时,档案工作正处于恢复整顿时期,经常同几位"老档案"一起指导乡(镇)和县直机关的档案工作.在整理档案中,有一些不在归档之列的重份资料和一些旧信封之类,它们鲜明的时代特征,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于是便一一收集起来.我发现,其实档案和收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久而久之,我慢慢喜欢上了收藏.  相似文献   

6.
我的梦想     
刘丹 《出版科学》1999,(2):54-54
十岁以前,我的梦想是当售票员或是售货员.那时.经常收集很多车票在家里模拟交钱撕票酌情景。爸爸还专门为我做了一杆小秤,让我在“卖”东西时,享受买卖公平的快乐。  相似文献   

7.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  相似文献   

8.
我写题画诗     
要谈写题画诗,还得先谈谈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唐诗宋词元曲我都喜欢,我也曾选出一些背诵得很熟。新诗我同样热爱过,“五·四”以来的优秀诗作,我也曾一本一本地浏览过。关于诗歌的这两方面的喜爱,对我产生了影响,所以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是从写新诗开始的,那时侯我还是一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或编报过程中我也获得不少写诗灵  相似文献   

9.
之前,我一直以为茄子是吉祥物,或说,它有着非常的含义,就像母亲高兴时喊“乌拉”一样。母亲学过俄语,她说,俄罗斯人快乐的时候,喜欢挥舞双手,大喊乌拉。记得我第一次在餐桌外听到别人喊“茄子”是在小学。那时,我在  相似文献   

10.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11.
2003年,那年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早,那年我30岁。常言道“三十而立”,可我在而立之年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和失败,一时我彷徨迷失,信步走人了虚拟网络世界,也就在那个时期,我喜欢上了起点中文网,记得当初的网站域名还是WWW.cmfu.com。  相似文献   

12.
我与档案     
档案是很美的,但要搞好却很难.我与档案,坎坎坷坷.一路走了三段,先为初识.次多应用.后是主业,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学生时初识档案。1965年14岁初中毕业后上高中前,“革”了.我在学校的“资料组”管档案资料收集、宣传材料编印。那时只知道有“档案”这件事。  相似文献   

13.
当年我有许多梦想:教师梦、作家梦、记者梦……无奈那时我在农村生活,脸朝黄土背朝天.梦想虽多,难以圆梦.但最希望的梦是解决商品粮户口走向城市的梦.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4年初.新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办的《军铜报》在全公司青年中招考记者,那时我才23岁.凭一时的冲劲报了名。在应试准备期间.我认真翻阅了近三年订阅的《新闻知识》杂志.将有关内容摘抄下来进行学习和领会。凭着从刊物中学到的新闻知识.在当年招考中我在300名考生中居然脱颖而出.终于成了一名党的新闻工诈者。新闻工作是十分艰辛的。进报社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我好多天都写不出一篇百字小稿。为此常常夜不能寐。苦恼之时,我想起了《新闻知识》.为什么不向这位不说话的老师请教呢?以后这位“老师”便成了我步…  相似文献   

15.
我的自述     
王益 《出版史料》2004,(1):48-52
1933年,我没满16岁,在无锡县立初级中学读初三。那时离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已有14年,我们的语文课(那时叫国文课)还尽教些《古文观止》上的东西,引起了同学的不满。有些同学怂恿我向老师作些表示,让我在上课时提出质问:“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潮流’?”我傻里傻气地照办了。老  相似文献   

16.
老安  卓子 《新闻通讯》2012,(11):59-61
老安有天突然跟我说起他父亲晚年的一番相亲经历。那时.我们大家都在苦劝老安也去相一个老伴。老安摇摇头,说人心其实很小,只够装得下一个人。老安大我19岁,我俩忘年交。老安喜欢喝点酒,说喝了酒说话才有意识流。但我知道,老安以前是滴酒不沾的。老安退休那一年,也是他们夫妻异地生活整二十年。终于盼来要团聚的一刻,老安很兴奋,说俩人已经计划好,要一起去国外旅游,第一站南非。老安拿来多帧大幅的植物根瘤照片,说媳妇一辈子都在北京研究这个。他得意地哀叹:我这辈子竞没斗过这些丑七八怪的东西……某天晚间,老安打来电话,声音颤抖疲惫——他夫人突发脑溢血,竞在京去世了。他俩临了没能团聚。  相似文献   

17.
自幼喜爱绘画的赵忠祥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书画大师.在他们的启发下,赵忠祥将绘画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赵忠祥和黄胄、范曾、周怀民过从甚密、亦师亦友。他曾说:“我非常幸运。我喜欢绘画,又能遇上这些大师。”以下文章中纪录的就是赵忠祥与国画大师交往的逸闻趣事.以及他由此而生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8.
朱玉 《青年记者》2007,(21):1-1
没来由的,我就是不喜欢"无私奉献"这个词。每当我曾跑的卫生行业里有人试图表达"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意图时,我都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冲上去:"谁说你们无私奉献了?国家有没有给你们工资?‘非典’时进入病房治疗病人是你们的天职,也是法定义务,你们不去难道让老百姓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09,(37):44-45
我是个唱戏的,我的工龄正巧与共和国同龄,60年。今年过中秋我就68岁了,我9岁登台,那时叫九龄童。  相似文献   

20.
正老安有天突然跟我说起他父亲晚年的一番相亲经历。那时,我们大家都在苦劝老安也去相一个老伴。老安摇摇头,说人心其实很小,只够装得下一个人。老安大我19岁,我俩忘年交。老安喜欢喝点酒,说喝了酒说话才有意识流。但我知道,老安以前是滴酒不沾的。老安退休那一年,也是他们夫妻异地生活整二十年。终于盼来要团聚的一刻,老安很兴奋,说俩人已经计划好,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