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克"即为彝语打歌之意.打歌,俗称踏歌,是彝族最古老的舞蹈之一.相传,踏歌兴于部落时期,可谓源远流长.据<蒙化府志稿>载:"婚丧宴客,恒以笙箫杂男女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一人居中吹笙,以二人吹箫合之,男女百人围绕唱土曲,其腔拍节皆视笙箫起止."南诏铁柱前的对联,"芦笙赛祖,毡帽踏歌"以及壁画,就生动地记述了踏歌的真实场面.  相似文献   

2.
陈翔 《华夏文化》2005,(1):44-46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踏歌的产生时间是相当早的。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踏歌就已出现。1973年秋,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舞蹈”花纹的彩陶盆。这件彩陶盆,“主题纹饰舞蹈纹,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多有一斜道,似为发辫,摆向划一,  相似文献   

3.
踏歌文化传播带与踏歌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踏歌是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在古代中国分布在三个区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本从化传播角度分析了这种舞蹈的出现、传播及其大致的流传情况。本认为,踏歌是一种典型的农耕化,它不仅是一种舞蹈,还有其独特的化内涵,包括崇拜葫芦、种植稻谷、猎头习俗、干栏式建筑。正是这些特殊的化构成,使踏歌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得到了长期保留。  相似文献   

4.
朱道朗是明末清初在江西将全真道与净明道融合的关键人物。他在1661年开始创建青云谱净明道院,与马常住商定了净明派辈分字号,确定人员辈分。主持修订了《青云谱志略》,支持胡之玟编纂了《净明宗教录》。本文考证了上述两书于1691年刻印,考证了朱道朗于1626年在南昌明藩王府出生,属于明代宁王朱权后嗣。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辑学术随笔文丛,张岂之先生的《春鸟集》是其中的一种。作者开篇写道:“唐代诗人顾况《听仙鹧鸪》诗云:‘谁家无春酒,何处夫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我喜爱这首歌的轻疾旋律,并受到诗人颂春情怀的感染。”作者说,他正是因此而将这...  相似文献   

6.
"滇人善联",李彪应算上一个.因为,大凡到过大理州弥渡县看过南诏铁柱的人,无不对一副楹联赞赏不已,"芦笙赛祖,毡帽踏歌,当年柱号天尊,金镂翔环遗旧垒;盟石掩埋,诏碑苔蚀,几字文留唐物,彩云深处有荒祠."对联书法清新潇洒,平仄工整,内容肃穆深沉.其撰写者便是清末滇西一代名师李彪.……  相似文献   

7.
<正>马远《踏歌图》轴时代:宋材料:绢本、水墨类别:中国画规格: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收藏处:北京故宫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断域     
(一) 青年教师张一弓对数字的着魔使他出了名.还在读中学时,数学教师只要求把圆周率记到第六位,张一弓漫不经心的计算使他一下就记到第二十九位.第二节课数学教师提问,张一弓使全班同学和数学教师都吓了一跳.  相似文献   

9.
对命运微笑     
一位身残志坚的病人,一位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在牛津和剑桥学习期间,突然患上一种运动神经细胞坏死病,一种不治之症,以致他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说话.这也就宣告了这位活泼好动、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将永远以轮椅、辅音器为伴,直至死亡.厄运的突然降临,曾使他一度颓废,但他最终还是重新振作起来.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又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与病魔的顽强斗争中,他艰难地完成了<时间简史>的著作,极大地增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闲话二题     
拯救别人也就拯救自己 从报上读到一则颇富哲理的小故事,令人回味不已. 那故事说:一位登山者,在山中遇到暴风雪而迷了路.这场暴风来得突然,出乎他的预料,事先他没做好御寒准备,穿得太少.他想,要是不尽快找到避寒的地方,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一刻也不敢停歇,但即便如此,他的四肢还是被冻得麻木了.他迈着愈来愈沉重的双腿,感到十分绝望.就在这时,他的脚踢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雨后虹     
这是一个大雪纷飞、北风狂吼的日子.一家医院里,一位妇女正在分娩.医生和护士忙里忙外终于顺利地为她接了生.她生的是一个男孩,更值得庆幸的是她们母子俩都很健康,五天后她们就已出院.男孩白白胖胖的可爱极了,妇女时常亲吻他,对着他总是有说有笑的.时间又过了七天,这男孩还差两天就有半个月大了.但不幸的事却发生了,男孩患了急性肠炎,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死去了.从这以后,她的脸上再也没有过半丝半缕的快乐.她茶饭不思,只是在日夜不停地哭泣,流着一些无用的泪水.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她的身体渐渐地消瘦下去,最后,死神把他带走了……  相似文献   

12.
与鸟共存     
铁栗 《大理文化》2004,(6):12-13
一位朋友约我去弥渡,说是去采访张应徐.我不知道谁是张应徐,但我知道弥渡是<小河淌水>的故乡,我同意和他一起去是受了那首民歌的吸引.朋友早已加入了有车一族,平日出去采访都自己驾车,这一次也是.他在车上对我说,张应徐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养鱼人.后来他的鱼塘里落下了一群鸟儿,鸟群吃了他的鱼,他干脆就由一个养鱼人变成了养鸟人.  相似文献   

13.
出差顺便逛了逛书店,因为时间还多,得以从容地在特价书堆中"淘金",其中一本<马克·吐温传>让我一翻开目录便不想放下,当晚就在宾馆里浏览了一遍. 马克·吐温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位外国作家.肃穆的沉寂与黄昏、雨后那闪烁的叶簇、泥土的气息、野花的幽香、野葡萄的甜美与芳香--他童年时常去的密西西比河边的那座密林总在他的生命里闪现着自然生动的光芒.在学外国文学史时,我几度被他作品中奇特的想象、奇异的地域风情、奇绝的生动描绘深深打动,可惜文学史中对作家的生平往事介绍少得可怜,我一直遗憾于无法了解他的创作来源,如今看了这本传记,我才了解到他的生活和他的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禁深深感叹于马克·吐温的与生俱来的不是莽撞,而是善于认真思考的冒险精神.也许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无论他有着多么不同凡响的才气,如若没有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头脑,不知道从生活中汲取养料,那么他离江郎才尽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相似文献   

14.
戴维·赫拍特·劳伦斯1908年从英国诺丁汉大学毕业在戴维森中学教书才3年多就辞去了教职,他想到德国的大学去谋一个教职.他一下就想到了他的母校诺丁汉大学的老师威克利,这位语言学教授曾在德国的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学习和教书.1912年3月底的一个早晨,威克利告诉夫人弗丽达:他以前的一个学生劳伦斯要来找他帮忙到德国的大学教书,他要请这个学生吃午饭.他说他中午前赶回来.  相似文献   

15.
蚊子住43号院.一直在巷子顶头,黑咕隆咚,一走三拐脚. 我去蚊子房里主要有两件事,蹭吃,蹭喝.如果有一天中午我厌腻了餐馆的饭,加之有洗锅恐惧症,我就在QQ上吆喝蚊子道,求午饭.他便爽然答应,不管背后他是否有怨言,但至少面子上倒是乐意我蹭的. 我们提着一把菠菜、半斤豆芽、两颗糖蒜、几根葱、三元钱的面条,穿过人流荡漾、烟火渐旺的巷子,钻进43号院,上三楼,到他一月200元房租的屋子.他要做陕西油泼面,几天前他就买了两本手掌一般大的面食菜谱,想练练厨艺,为将来成为一个模范家庭煮夫打基础.在买菜谱之前,他就到处吹嘘,自己的厨艺是何等高超,甚至还嘲笑我把面条从锅里捞不进碗,更把有一次我将熟油倒进塑料盆后盆烂了油淌了作为笑料随处给人宣扬.但无所谓,这并不影响我蹭饭的决心,谁让他大嘴,是我学弟,还是一个半拉子诗人呢.  相似文献   

16.
野境     
一 郝前程是被电话铃声叫醒的.那部电话安在他家客厅里,响了好几声他才听到.此时的郝前程半睡半醒,所以他听到的声音隐约含混,似乎还掺杂着水的流动和风的飘忽.但那声音很快就显出了力度,像一束耀眼的阳光从云层里钻出来,忽地就照进了这个早晨.  相似文献   

17.
另一种学习     
我十八岁那年决定学钢琴.见到的第一台琴是叔叔的.叔叔并非音乐家,他是在部队文工团遇到的钢琴,当时他二十四岁.女儿诞生后不久,他终于买了琴,令家中财政几陷绝境,天天吃咸菜.婶婶回忆说:"我熬不住了就跑回娘家吃一顿,可是叔叔和妹妹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失怙记     
刘鹏 《大理文化》2021,(6):42-46
初梦 那晚,我梦见了父亲. 闹钟响起,父亲的鼾声像往常一样戛然而止,起床穿工作服,简单洗漱后骑上电动车赶往码头.等待他的,是一艘万吨级货轮.他把电动车像往常一样停在厂门口,然后过安检,顺着舷梯走下船舱.他像往常一样和交班的工友们打招呼、说笑,像往常一样走过去帮他们搬运货物.那些工友们也像往常一样喊道:"老刘,又这么早就来啦?"父亲已经搭了一把手,肩膀正从他们手中接过一袋子重物,另一只手扶住袋子的一角,用力将整个重物向上挫一挫.他一边走,一边说:"醒了就睡不着."  相似文献   

19.
舍利 《大理文化》2001,(1):26-27
一 1999年7月4日,在昆明世博园听到禾雨生病住院的消息,我立即赶到昆医附二院内科病房看望.进病房,见他鼻插氧气管,坐靠在床头.一见我来,他要拔氧气管下床,我马上前去劝止,他说没事,患肺心病,有点喘,但经医院精心治疗,好多了.看他脸面、嘴唇有点发紫,但目光一样炯炯有神,笑容可掬,言谈侃侃,自信不久就可以出院.我为他早日康复默祷!  相似文献   

20.
苏金鸿 《大理文化》2013,(6):109-111
对于山地,我甚至有些陌生,至少不会比好友刘绍良对山地有更切身的体会,他新出版的散文集《山地的事》就我的创作领域而言是无法与他相比的.他对山地独特的视角和感受,诚挚和真爱,是个性化的.他用他的那支笔写下的华章佳句所传达给我的"山地的事",在我的心灵世界里打开了一扇独特而新奇的窗,让我看到和读到了刘绍良内心世界里令他朝思暮想、相偎相依和无怨无悔的那块山地里的许多人和事.尽管这些人和事有时不值一提或微不足道,但细细一想必定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