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这一认识长期存在。事实上,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同样都处于主体地位,只是其侧重面不同。“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属于“学”方面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问题仍是个值得再思考的老问题。“教师——教材——学生”、“学生——教材——教师”以及“教材——教师——学生”,尽管只是前后主项的移动,事实上是构建起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折射出教育思想的演变,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的真正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3.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教师考问学生“x=1是方程吗?”事实上,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广为流传,但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全面、深入的展开,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其中最主要的是探究主体颠倒或错位。相对而言,探究性学习应主要对学生提出,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而当前事实上,教师成了探究主体,学生没有有效探究,课堂上“重教师问题设计,轻学生文本感知”,充斥着教师的“布道”与遮蔽。教学的展开一直是教师在“探究”:如何导入,如何阅读课文,如何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的提问。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在用教师预设的方法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从而得出教师预设的答案或结论。而教师精心设计的这…  相似文献   

5.
论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三种存在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对孔子启发形式的认识仅局限于“愤徘启发”一种,事实上“引而不发”和“开而弗达”的启发形式也同样存在于他的教学之中。确认启发教学的三种存在形式,对于克服目前仍盛行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法和“教师问,学生答”的假启发等均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光琴 《成才之路》2009,(18):83-83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事实上,在小语教学中,离开教师高质量的组织和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仍有不少教师对“错误”敬而远之,敷衍塞责。事实上,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进而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这很正常。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这些“错误”信息,便能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血有肉、绚丽多姿。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多数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仅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传承;教学生如何求“真”,但忘了教学生怎样去寻找“善”与“美”。事实上,数学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弘扬以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一、走出教师包办的误区叶圣陶一直主张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改作文,反对教师越俎代庖的做法。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教师仍然一味坚持学生作文教师改,舍不得放手。在作文教学中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应该把“改”的优先权让给学生。正如叶圣陶所言“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走出教师包办的误区,打破“一言堂”和“一支笔”的做法,有助于营造民主化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对话”理论的引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进行其他对话的基石,因为教师要介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场,并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自己必然要先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文本”是与“对话”相伴相存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提升学生对话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离开了“文本”,“对话”只是空中楼阁,徒具形式而缺少实在内容。一、当前对待“文本”的不良倾向事实上,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  相似文献   

11.
陆萍 《湖南教育》2002,(24):30-30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重结论、重评价、重深刻”,似乎要生成为历史学专家,但事实上绝大多  相似文献   

12.
张朝全 《教书育人》2007,(12):15-16
校本教研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应该说,它是推进新课改、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同时它也应是一所学校中校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新的对话方式。然而,在现实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互动”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互动”成了“互冻”倒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3.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主动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事实上都是导的作用。学是教的根本目的,本文研究历史教学中“导与学”的关系,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否学到家,教师是否恰当运用教学方法,都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研究“导与学”,首先教师要研究学生,  相似文献   

14.
“共生效应”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术语,系指生物群体生长生活在一起、相依共生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事实上,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也存在着“共生效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几乎所有教师都在实践中提倡学生要互利共生,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却提及很少。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间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  相似文献   

15.
师德如良种     
一位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常常会使学生产生终生难忘的印象 ,成为学生人生路上效仿的楷模。教师赞许的笑意、鼓励的眼光 ,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自信力的源泉。巴拉诺夫说 :“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 ,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 ,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可以说 ,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的教师 ,会在他的学生心中播下美好人格的种子。  那么 ,什么是良好的师德呢 ?  首先 ,要有执著不渝、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人们常把教师的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灿烂的事业” ,事实上 ,与众多的职业相比 ,教师的待遇仍…  相似文献   

16.
毋庸置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进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参与热情,课堂研讨易于深入。但是,如果一味满足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甚至放弃教师的引导,让课堂研讨在学生的热烈参与中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则在事实上背离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样,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学生的主体性也难以实现。因而,“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应该是并重的。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习作中的身边人、事例与小作者感受的“虚假”饱受诟病。事实上,有些所谓的“虚假”是习作“镜像”,应与“虚假”区别对待。否则,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与认知。  相似文献   

18.
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事实上,教学是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是借助对话来实现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唱“独角戏”,课堂上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就没有学生展示自我的生命活动,也没有学生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因此,现代教学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  相似文献   

19.
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总喜欢用“跟着感觉走”这 句话’事实上这句话在教学理论上就是学生的“直觉思维”,只 是教师在教学中还未将其上升为教学理论观点。教师应将学 生的直觉思维“摆放”在课堂上“并制定具体的培养直觉思维的 方法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的英语课堂中,一些英语教师仍习惯于讲授,教师总是在尽心尽职地讲解,替学生想替学生说,努力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成绩。在应试教育中,教师的"独白"似乎能够提高知识传授的信息量,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也让教师更容易组织和控制课堂。但事实上教师的"独白"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