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马克思主义对其早期思想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葛兰西使鲍曼开始修正马克思主义的苏联实践,并为其后来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体系奠定基础。鲍曼“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2.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马克思主义对其早期思想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葛兰西使鲍曼开始修正马克思主义的苏联实践,并为其后来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体系奠定基础。鲍曼“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在重新解释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批判并解构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进而把社会主义界定为一种反资本主义的乌托邦,以此反思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虽不是鲍曼后期思想的主题,但其精髓却成为鲍曼洞察当代社会境况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同质化与封闭化的体系伦理,它同时存在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中,因此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要打破其体系化制约,并在使其保持差异与开放形态的同时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进行奠基;换言之,内蕴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之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破产告诉我们应该从“三分”的视野去考察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即应该注意存在于“价值伦理”、“体系伦理”与“现实伦理”之间的复杂与动态关系,这应是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之解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鲍曼著作中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稳固的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等概念做简要的梳理和诠释,以期推动国内鲍曼现代性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而提出来的,由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境遇,在百年历史中,现代性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处于“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的矛盾论争中。而今,当全球化把我们带进后现代语境,从关于现代性批判与质疑的后现代视野转到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从现代性的事实分析转向了现代性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以哲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论上始终坚持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践逻辑的特殊性,在本质论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特质与创新驱动发展,在方法论上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价值论上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如何建设美好现代性世界”的时代之问,呈现出具有“中国式”特征的现代性理念,为建构美好现代性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客观辨证地述评了后现代返魅哲学世界观关于宇宙物质实在深层有机差异的新见解,初步提出和运用特异物质自然力的概念来批判后现代返魅哲学世界观模糊意识概念、夸大偶然性和可能性及拒斥或淡化矛盾斗争普遍性的理论错误,并历史唯物地扼要探析了后现代返魅哲学社会历史观关于后现代“三大关系”、社会总体转向和现代性的继承诸问题的一系列观点之是非得失,旨在体现出真正的马克思学派在当代应坚持的理论思维取向。  相似文献   

8.
政治正当性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源自于一种特定的自我理解,一种“个体先于政治社会”的观念。这种自我理解并不是“自然的”,而是在西方现代性转变出现的一种特定观念,并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成为主导性的社会想象。本文探讨这种自我理解之形成的哲学基础与历史脉络,试图以一种辩证的方式避免“决定论”和“偶在论”的简单化解释,既强调西方现代转变的文化与历史特殊性,又注重阐明这种转变的内在实践逻辑。由此澄清政治正当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不同的文化结构和形态的详细分析和总结,证明后现代性和现代性之间既有巨大差异,又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连续性和发展变化的逻辑。从而也证明了后现代性是一种现代性,它并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是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0.
从资本逻辑看“全球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出发看待全球现代性问题,应当通过资本逻辑来理解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内在统一,把握全球现代性的矛盾本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资本逻辑,现代性与全球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其实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扩张的现代性形态即全球现代性。资本逻辑贯穿了整个全球化进程,并引发其根本性的矛盾悖论:全球现代性具有整合世界的文明同化作用,同时还包含着分裂世界的中心—边缘机制。全球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产生了一系列恶果,最为严重的便是全球混沌的无序状态。全球治理是超越全球现代性矛盾悖论的当代路径,从资本逻辑出发来审视全球现代性的治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性”已经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逻辑线索,并以主题的形式进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在现代性的主题思考与建构中,其理论如同社会学理论一样形成了“宏大叙事体”和“基础主义”;后现代性试图在超越现代性的同时,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变成多元和具有反思性; 当一种扩展的现代性——全球性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教育社会学家不得不把自己的研究视野从传统单一的“民族”、“社会”、“国家”扩展到国际乃至全球社会,并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民族国家中心论、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使得建构一种适应全球的教育社会学概念和理论体系日益成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教育学与后现代哲学文化思潮一致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出现了对教育现代性的解构和后现代的建构。后现代教育学的出现,为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奠定了基础。我国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教育的“现代性”之上的,所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带来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既有代表理性精神和主体性的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强劲的变革逻辑,又有现代性引起的精神焦虑和叙事危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现正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批判与重构.国内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后现代转向”命题的论争需要人们客观、辩证地对待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尊重差异、关注对话、倡导多元的思维风格;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和注重观念历险、想象创造的教育观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思潮的后现代转向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有效的建设向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我们应从何种理论视角审视我国处于特殊历史方位中的道德教育?如何实现道德教育的真实内涵?道德教育的根基在哪里?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为解答这些重要的相互关联的道德教育理论问题指明了方向。一、为道德教育找到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结合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重视人本身,克服了现代性态度的奴役人的工具化色彩。启蒙运动在对宗教蒙昧思想的批判中,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态度。现代性态度中的主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伦理已有的理论建构主要是规范伦理向度的建构.规范伦理向度建构面临着规范生成困境、规范有效性问题、规范与行动之间的逻辑距离、规范普遍性与主体差异性的矛盾等诸多困境.事实上,环境伦理在德性伦理向度的建构不仅可能的,而且可以有效地超越规范伦理向度的各种困境.德性伦理向度的建构思路包括传统德性伦理德目意义的拓展以及具有环境美德的新型道德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自愿和无偿是有关器官移植与捐献的首要伦理原则,然而,这两个原则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这个矛盾体现了当代生命伦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能否恰当地回应这一矛盾取决于我们对自主的理解。生命伦理学领域中的自主原则主要地来自康德,但是长久以来,康德的自主概念并没有在生命伦理研究中得到恰当、充分的阐释。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自主原则的应用越发困难。当代康德式建构主义理论通过行动者的自我反思有力地促进了规范伦理学的复兴,推进了康德对于道德义务的论证,同时构建了一个逻辑上更加自洽,并且更加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自主概念,即将自主阐释为理解理由并与他人交换理由的能力。这一自主概念的应用不仅能够化解自愿和无偿原则在表面上的矛盾,也能为理解和应对当代各种生命伦理难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推进道德哲学中对于普遍性道德义务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张俤  刘冰冰 《教学考试》2023,(25):14-20
<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在复习时有必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度拓展和强化,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危机与出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伟  胡娇 《教育科学》2004,20(4):1-5
本文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视角分析了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危机”问题.阐明了现代性的教育现的有限合理性,提出了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出路在于走向和合,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教育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哲学思潮导致人们形成不同的儿童观,以进步性、普遍性和规律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思潮导致人们把儿童看作“贫穷”的个体,而崇尚差异性、多元性、特殊性和无序性的后现代思潮则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到儿童的“富有”。  相似文献   

20.
我主张将“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内史”的研究,它注重学理层面的探究,注重问题自身的逻辑性,注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部分是所谓“外史”的研究,它注重理论与现实社会的横向关联,注重理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效应。就“现代性”的研究而言,内史要澄清的是,现代性概念本身在理论上出了什么问题?后现代性概念是如何从现代性概念中发展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