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联系生物课堂教学实际,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具体分析了此方法实施时应注意的几个教学环节,并进而提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认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要义,要把握教学技术与媒体的应用,更要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有正确的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必须整合在一起。教育要适应全球技术的革命,关键在教师。  相似文献   

3.
高师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尧英 《教育信息化》2003,(12):48-48,56
本文以地方高师院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为出发点,提出应用校本培训模式,分阶段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中应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重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训练,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目的。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确定的两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包含两个方面,既是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又是一种渗透于其它学科课程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协作性、问题性、亲历性等特点。在整合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整合的基本理论;以小组指导式学习、互动合作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为整合的具体方式;以强化教师培训、改变教学方式,创建网络平台和构建评价体系为整合的实话策略。  相似文献   

5.
1 信息技术与程整合的基本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只是活动中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其四大要素,因此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理想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现代汉语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运用到现代汉语教学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联系生物课堂教学实际 ,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 ,具体分析了此方法实施时应注意的几个教学环节 ,并进而提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我校自2002年4月开始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模式的尝试。实践证明熏课程整合模式的教学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推进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教师的素质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成败。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转变观念现代教学观不只单方面强调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要求教师不单纯是教学过程的讲授者和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强调师生之间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强调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从学习者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强调合作学习、问题…  相似文献   

9.
丁旭东 《成才之路》2009,(33):25-25
拳文重点探讨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界定、概念、基本内涵及主要措施。教师要做到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王凡 《考试周刊》2009,(35):137-139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理论,引领着教育改革的浪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先驱,从实践层面发挥着它独有的变革功能。本文主要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具体指导作用.并对在整合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金莲 《青海教育》2006,(11):52-5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力争把信息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综合大家的做法,主要的整合形式有以下几种:1.利用信息技术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备好课,教师必然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查阅资料,精心设计并写出教案。在这个过程中,高质量和教师的轻负担是相矛盾的。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教研,上网查阅资料,用网页等…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无论从国家政策、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我们都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迅猛发展。伴随着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中国,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引发了一场极其强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小学活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在具体分析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学习者特征和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课程整合、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协作、创新学习等思想为指导.构建出的一种新型活动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主要整合的模式方面,可以尝试以学科课程学习为主,信息技术课程为辅;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为主,其它学科课程为辅;信息技术与多学科整合等几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最大限度地为教师提供整合的平台;重视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大力提高教师整合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等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指导者,而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相似文献   

16.
以地方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为出发点,提出应用校本教师培训模式,分阶段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中应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重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训练,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郭惠敏 《天津教育》2014,(21):35-37
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点的研究,是目前生物教师积极尝试的内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的关键,是在充分考虑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下,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点.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与认知主义理论。人类进入信息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建构主义理论的教育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陈俊林 《化学教学》2002,(10):20-22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曾指出 :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 ,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在这一变革中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建构新型的现代学科教学模式将成为我国面向 2 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1 与化学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基于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 ,借助其它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情境”、…  相似文献   

19.
1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基础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信息技术功能强大的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推进犬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倡导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方式克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通过对监控理论及孔子学习观的一致性关系探究,笔者批判了教师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特点的错误认识,揭示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不良的主因,并建议用孔子教学理论搞好教师教育工作,用其包装监控理论并使其本土化,以推动教师信念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而服务于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听、说、读、写立体化模式的课堂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