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成绩突出,在湖南慈善发展史上地位重要,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灾荒救济缺乏长远规划,时常疲于应付;没有形成稳定的慈善救济专业人才队伍;现代慈善意识和理念缺乏,传统因果报应思想浓厚;灾赈机制运转效率低下,慈善救济效能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会慈善救济事业种种 清朝中期,特别是在晚期,运城的慈善救济事业有相当的发展,设立了众多机构,对社会流散、孤贫、疫病等穷苦百姓、盐池工人进行救济,并对轻罪囚犯传授技艺。设置在运城这座盐务专城里的这些慈善救济事业,多是地方行政首脑兼盐务官吏举办的,盐商也多在财力、物力上予以资助,因此,是和盐务有着直接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从1819年开埠起,随着华人的南来,新加坡华人社会逐渐开始形成.殖民时期新加坡华人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华人社会团体的兴起.华人社会内部通过成立宗乡会馆,实施族群内互济互助,自发捐款捐物行善等方式进行慈善救济.殖民时期新加坡华人慈善事业的特点主要有慈善组织的民间化和帮群化,华人领袖的作用突出等.中华传统慈善思想的影响、殖民政府的华人政策、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则是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两宋时期,由于政府性社会救济对乡村社会的忽略,导致民间慈善活动在乡村社会中格外活跃。其中,以血缘性慈善活动为主,地缘性慈善、业缘性慈善、教缘性慈善活动也得以依次展开,由此构成两宋乡村社会民间慈善活动的多元结构。在这种多元结构的背后,是两宋乡村社会结构仍遵循了传统的血缘-地缘模式原则,只是与传统世家大族控制下的垂直型社会结构而言,具有了更多的平行性质。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在官方、民间和佛寺慈善活动三方面均得到体现.该时期由于受佛教因果报应学说和慈悲观念影响,施行慈善者遍及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慈善救济活动,对保持当时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17世纪的新法兰西时期到19世纪末,加拿大社会福利一直处于早期的救济和慈善阶段,涉及的范围相对较窄,甚至在法语地区主要由教会开展救济和慈善活动。尽管当时的加拿大还远远谈不上有效的社会福利制度,但是在欧洲传统,主要是英国、法国两国的社会政策传统影响下,加拿大在救助孤儿、流浪者、穷人和老人以及工伤赔偿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为加拿大全覆盖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世俗慈善救济权威的建立,是指世俗之人在此事业上不断发声、不断争得一席之地的进程。在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这一进程在思想领域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为慈善救济注入了更多世俗性和宗教个人主义的色彩。具体而言,一是主张者身份的世俗性,代表人物为威克里夫和他的追随者罗拉德派;二是涉及慈善救济管理权和使用权内容上的反教权、反托钵僧、反代祷以及强调世俗力量的倾向。这些特点正是将慈善救济事业与社会环境变化进行整合的结果,也正因如此对慈善救济的探讨有时会杂糅在那个时代的信仰和政治需求中,涉及其本身的一些重要问题尚被忽略,慈善救济去魅化尚未实现。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作为新兴政权,从未放弃对重建正常社会秩序主导权的争取。在主要占领城市,太平天国政府相继建立起各类独具特色的救济组织,打破过去"官督民办"的模式,独揽城市"慈善"事业。太平天国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滞缓的原因,不能以"战乱"一言以蔽之,还要注意到民间慈善组织与太平天国社会组织制度的冲突、"战乱"造成的"社会失控"等因素。社会组织制度的弊病、"社会失控"是造成太平天国覆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在国家和地方官员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其中既有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慈善机构,也有育婴堂、清节堂等善堂。这些慈善机构和善堂在救济灾荒、保障民生和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慈善药房是近代英国一种旨在为城市下层民众提供医疗救济的慈善机构,其兴起迎合了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需求,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失。通过创新医疗救济形式、拓宽医疗救济范围,慈善药房增进了下层民众的医疗服务供给,助力了英国的贫困救济。此外,药房的家庭探访服务也为其医务人员进行深入的疾病病理和治疗研究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英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并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南京民间的慈善组织众多,不仅有传统时期延续下来的团体,还有许多新创办的近代慈善机构。这些慈善团体在政府的管理下,从事着一系列慈善活动,较好地补充了政府救济的不足,对稳定社会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民间慈善活动的发展也推进了南京城市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英国都铎时期的社会贫困与慈善、救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贫富严重分化,开始引发社会冲突,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严重威胁,都铎王朝政府不得不推行一些慈善救济制度,以自上而下地承担起救济贫民的封建家长责任。这些慈善救济制度虽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但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为都铎王朝时期的繁荣和强大奠定了社会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北洋政府时期,华北地区灾荒频仍,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随着政府控制力的减弱,国家赈济职能衰退,民间慈善组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开始替代政府行使救济灾民的职责,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一旦遭遇天灾,对农民的生命财产将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以中国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组织,以挽救生命为职志,勇于挑起慈善救济的重担,并把以工代赈、教养兼施等西方慈善理念引入到我国,改变了传统灾荒赈济模式。当然,民间慈善团体的赈济效能并非完美,他们所筹发的善款、物资相对于庞大的赈济支出而言微不足道,但他们传播新式慈善理念和救济方式的行为,有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民间力量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发达,内容广泛,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但其阶级性决定了其与现代社会救济相比,仍未脱离传统社会救济的统治恩赐性质。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发达,内容广泛,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但其阶级性决定了其与现代社会救济相比,仍未脱离传统社会救济的统治恩赐性质。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在明清国家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其中既有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慈善机构,也有预备仓、常平仓等仓储机构以及育婴堂、清节堂等善堂。这些慈善机构和善堂在救济灾荒、保障民生和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晚晴潮州商人和商人团体的慈善活动除了社会救济,还有兴办新式学堂和捐助医院等公益事业。以商人为主导的潮州慈善事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汕头开埠后,西方事物和西式慈善理念的传入极大地影响了商人的慈善活动,陈雨亭是晚清潮州巨商,他的慈善活动展现了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和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慈善事业以博施济众为极功,在社会变迁中获得新发展,慈善组织的救济内容更趋宽泛,总括而言,即有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两大类.慈善救济包括以济贫助困、赈灾救荒等善举,慈善教育则是开办习艺所、贫儿院、慈幼院等机构,注重教养兼施.与传统善举相比,慈善家群体的形成、多样化的慈善组织、多层化的慈善道德、广阔的救济区域、先进的救济运作手段和广泛的经费来源等成为近代慈善事业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中国,慈善行为和慈善事业之所以长盛不衰,自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仁爱同情与慈悲为怀是中国传统慈善行为和事业的情感动力,积善成德与见义勇为是慈善行为和事业的理性基础和道德实践,而福善祸淫与善恶有报则是传统慈善行为的普遍价值信念和赏罚机制,三者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慈善行为和事业的思想基础.在当前我们努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时候,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慈善思想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推动现代慈善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教育救济":1917-1937年北京新型妇幼慈善事业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在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努力下,北京传统的妇幼救济开始向现代转变,养教一体的"教育救济"成为新型妇幼慈善.这种救济模式力图通过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传授从根本上改变贫苦妇幼的境遇,使其未来不仅能自食其力,而且可以参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负担转变为社会进步的助力.1917-1937年,妇女救济院和香山慈幼院是北京妇幼教育救济的典型个案.北京官方与民间人士以谋"完善教养"、"社会进步"为宗旨进行的慈善创新与实验,其救济成效和救济机制值得今人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