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金 《辽宁教育》2018,(1):53-5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而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与"思"的过程中积淀。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作文,我想头疼的不止是学生,还有我们的老师。面对作文题目学生"望洋兴叹",在他们眼中写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面对学生的习作老师"苦苦摇头",在老师眼中作品空洞索然无味。特别是刚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从教十余年的经验告诉我,无法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无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又怎会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脱离苦海,我做了如下尝试。(1)激发写作热情———让学生乐写,(2)日积月累———让学生"厚积"而后"薄发",(3)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取材,(4)练习评改———让学生在改中练,(5)肯定与赞赏———让学生更加爱上习作。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课堂环境感知的差异性——以某市为考察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整班随机抽样选取某市四所普通中学的602名学生,运用"课堂环境量表"(CES)考察中学生课堂环境的感知差异。结果发现,(1)本研究采用的"课堂环境量表"(CES)简易版本三个维度在中国的课堂环境中同样具有心理测量学所需的信度和效度;(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合群"方面存有差异,这与"个人发展维度"里的竞争程度有关;(3)初中学生在"参与"和"秩序与组织"两方面的程度要低于高中学生,而在"创新"方面则相反;(4)不同组别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在"教师支持"、"任务定向"、"规则明晰"以及"教师控制"方面的差异特征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潘桂珍 《考试周刊》2012,(1):178-179
就如何提高职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这一问题,作者总结本校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出以下对策:(1)增强教学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2)注重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讨论发言中享受成功;(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产生自豪感;(4)加强双基练习,让学生在课内外练习中打好基础;(5)倡导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创业实战中成长;(6)关注教学效果检验,让学生在各类比赛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是很重要的。当前的课堂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少(学生收获少)、慢(收效慢)、差(效果差)、费(时间浪费)的"瓶颈"状态,令众多语文教师上下求索,倍尝艰辛。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埋没了学生的天性,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教师导、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程序,让语文课堂教学不再乏味。  相似文献   

6.
陈堃 《少年月刊》2014,(6):12-13
活动地点:五(1)班教室括动目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在参与活动及讨论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中来。活动准备:1.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2.排练三句半《养成文明好习惯》;3.练习诗朗诵;4.明确主持人。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衡翠萍 《教师》2011,(3):100-100
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把知识对象化,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获取知识。那么,数学课应让学生体验什么?下面简单谈谈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教育理论家布卢姆认为:"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英语情境的创设就是要在教学中把课堂设置成"一定的场合"(情境),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身份",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已成为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所有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情境创设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效"与"度"呢?笔者将结合具体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李淑华 《教师》2012,(12):89-89
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把"三案"(指学案、教案、巩固案)灵活地应用到教学中。如何利用"三案"把课堂教学向纵深延伸,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呢?我认为只有让数学教学"活"起来,才能让学生"动"起来。一、课前精心设计,突出学案的引导功能新理念下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童回清 《考试周刊》2012,(21):51-51
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好如下几点:(1)设计出"好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欲求尚未得,口欲言尚不能"的主动参与的位置。(2)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用顿悟直觉去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必要时,教师可给予一些提示。或将问题分解为几个阶梯式的问题,做好"台前"和"幕后"的工作。(3)教师尽可能把新问题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更一般的法则、原理,让学生体会到"钻一题,识全章"之味。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1)建立班级图书角,提供"书源",保证学生有书看。(2)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保证课外阅读质量。(3)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乐读"。(4)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5)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参与式教学,可从培养兴趣,以趣激学;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灵活运用教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多次强调,要让学生"学会默读","养成默读的习惯"。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尤其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默读更被严重排斥。究起原因有二:一是让学生默读,课堂显得太"冷清"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作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学改革尝试,以人性为出发点创设"和谐课堂"的教改思路,提供了课堂教学中几种情况的处理策略:(1)让后排学生座进高压区;(2)化解师生紧张关系;(3)进行有效课堂提问;(4)用独特的眼光观察学生个性。  相似文献   

15.
搞好写作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生活,捕捉灵感;课外多读书,读好书;坚持写日记;等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就文取材,开掘文本宝藏,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写作教学中,与文本相对应,我和学生把作文分为七个专栏:(1)解"言外之意"品"弦外之音";(2)与名家对话;(3)"狗尾续貂"篇;(4)赏析"生花妙笔";(5)读书札记篇;  相似文献   

16.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是一种验证性或操作性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在"教"学生实验知识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做"实验知识。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1)以探究的方式整合教材内容;(2)变实验演示为科学探究;(3)拓展延伸演示实验;(4)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小实验。  相似文献   

17.
姜爱平 《考试周刊》2011,(13):69-6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出:"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学习,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我认为在"德"的教育层面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参与活动的领域,在学生参与的种种活动中,相机渗透"德性"的教育,即教师更应关注自己的德育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8.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是学习的重要因素。因而注重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而且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实施差异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中学政治课学生感到其枯燥乏味,政治教师应尽量让政治课"活"起来。要把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观点与现代的教学方式、教学新观点、社会的新视线结合起来,与先进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1)开设"课堂辩论会",通过课堂辩论得结论;(2)走进"社会直播室",结合现实生活引起共鸣;(3)借助"音乐欣赏",运用高雅艺术熏陶升华学生情感;(4)运用多媒体教学,跟上时代潮流,让枯燥说教变得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种人文的、多元的、体验的理念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吗?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力求在教学中让课堂充满阳光,让每个学生都沐浴人性的阳光,让学生与我在"对话"教学中产生共鸣。怎样产生"对话"共鸣呢?(1)师生"对话",敞开心灵的互动与交流。(2)生生"对话",激活思维的交融与碰撞。(3)师生与文本"对话",超越自我的启迪与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