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年闰土》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时怎样才能有新的突破?我们采用了“情感为线索,对比解全篇”的方法,收效十分明显。这篇课文描写海边少年闰土的形象,通过“我”的回忆谋篇布局,“我”对闰土的感情贯穿全篇,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文章意旨。具体教学时,我们这样安排的: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出“我”对闰土的感情线索,归纳起来便是:喜欢———佩服———怀念。然后紧扣这根感情线索,运用对比的方法,悟解全篇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尽量缩短时代的距离。“喜欢”“我”是一个“少爷”,闰土则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我”为什么会喜欢闰土?因为一…  相似文献   

2.
《故乡》在描述水生时写道:“他(闰土)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二十年前的闰土”有多大?从小说提供的材料看,闰土应该二十一二岁。请看下面的两段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  相似文献   

3.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4.
教《少年闰土》的第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绘闰土刺猹的彩图,以印证他们的想象是否合理,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闰土刺猹的动作。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少年闰土英俊而能干的形象特点,在愉快、和谐、民主的气氛中,激起了学习兴趣,思维十分活跃。   又如在教《凡卡》一文时,我首先播放课文的录音带,让学生听凡卡悲惨的故事,然后打开学校闭路电视,让他们看凡卡当学徒挨骂、挨打、挨饿及给爷爷写信的镜头。最后设疑:凡卡的处境能改变吗 ?为什么 ?课文为什么以梦作为结尾 ?学生的思维一下便“活”起来了,“动…  相似文献   

5.
1.问题教学法。课堂上巧妙地点拨,在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故乡》时,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我这样问:“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不够吃呢?”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立即表露出  相似文献   

6.
1.鲁四老爷的起名作者为小说中的人物起名,为什么不用鲁大老爷、鲁二老爷、鲁三老爷?这是有一定寓意的。按辈分来说,小说中的我称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谐音"四书"。"四书"是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水生年龄的描写和说明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的《故乡》中在叙述了“我”和闰土少年时的一段交往后说:“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当文章写到闰土带着他儿子水生来到“我”家时,又说:此时所看到的水生“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将近三十年前的闰土是十多岁,那么二十年前的闰土呢?从这两处说明看  相似文献   

8.
片段一(开课)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少年闰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少年闰土长什么样吗?咱们玩个“猜猜看”游戏,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了三个人物画像)。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个是少年闰土呢?生1(没等老师叫名字,就抢着说):第二个。生2:第三个少  相似文献   

9.
怎样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生保 《考试周刊》2007,(23):39-40
伤仲永和闰土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仲永五岁的时候,不认识书具,突然哭着要。父亲感到诧异,借笔给他,他马上书诗四句,其文彩和条理皆很好。二十岁的时候,却“泯然众人矣”。为什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闰土是个有丰富知识、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知道下雪天抓鸟,知道守西瓜刺獾猪,二十多年后,他变成了一个什么样子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润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都是教育不得法所致。  相似文献   

10.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暗示没说出的: ①衬托闰土知识丰富; ②赞扬、怀念“我”少年时代的朋友。二、体会归纳,结合训练重点 1.齐读全自然段。 2.解答:闰土所知道的事很多,可为什么作者只选取这四件事? 3.引导归纳时教师做出如下小结: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职业、年龄、性格特点等,选取人物最熟悉、最有典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故乡》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象,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象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为什么"我"想到希望会忽然害怕起来?作者所说的"手制的偶象"究竟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闰土的愿望切近而"我"的愿望茫远?  相似文献   

12.
一、回顾旧知 授之以法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少年闰土》一课写人物的方法,知道课文是通过写闰土到“我”家来管祭器时同“我”的交往这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的,具体写了闰土的外貌(紫色的圆脸……)、语言(给我讲了四件事)和行动(看瓜刺猹),表明了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  相似文献   

13.
教学案例 在《少年闰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并呈现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闰土让鲁迅先生回忆了那么多年?教师让学生读书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正要读书时,教师却进一步“明确”问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鲁迅与闰土依依不舍的画面,并让学生谈“我”为什么与闰土依依不舍。学生回答:因为闰土心里有“许许多多稀奇的事”。于是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具体的“许许多多稀奇的事”。由此.一个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转了一大圈,  相似文献   

14.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15.
【案例】读完《少年闰土》后,有一位女同学说:我认为闰土讲的关于乡下的一些事多么有趣,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却宁可从乡下来到城里,而不愿呆在乡下生活?还没等我做出应答,学生马上议论开了。我干脆推波助澜一番,把向往闰土生活的一方定为正方,把向往文中“我”的定为反方,一场辩论激烈地展开了。  相似文献   

16.
《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说话放连珠炮似的滔滔不绝,仿佛“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但是到了中年之后,却变得语言迟钝,沉默寡言,仿佛木偶一般。对此前后变化,判若两人。中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小说已陈说详明,毋庸赘述。中年闰土见了阔别多年的“我”,为什么没有作声,而问起他的家境又“只是摇头”呢?以言者之见,经封建制度无情摧残后的闰土,如此举动更符合人物形象,更能有力地表达他心中的苦楚,深刻地反映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故乡》是按照“我”回乡的时间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自然地展开情节的。那么,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呢?是“我”还是闰土?我们认为文章的主题(见课本注解①)给了我们解开这道题的钥匙,根据主题去推断,小说的主人公应是闰土而不是“我”。因为小说歌颂的是闰土(少年时期闰土〕;同情的并“怒其不争”的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 :“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既要有先声夺人的开头 ,更应有“画龙点睛”的结尾 ,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 ,遐想联翩的余音。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收好这个口呢 ?一、延伸扩展一般地说 ,教师上完课 ,学生就静静地等待老师布置作业 ,此时 ,教师巧置疑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使教学过程再起波澜。例如 :《少年闰土》一文 ,我在总结全文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少年时期的闰土是天真可爱、聪明灵活、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三十年之后 ,闰土将会变成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由于局限于课文内容 ,没有…  相似文献   

19.
一、研读品文师: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段,想想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自学)生:写了“捕鸟”“捡贝壳”“看瓜”和“看跳鱼儿”四件事。师:你对哪件事比较感兴趣?(举手表示)师:既然这么多同学对捕鸟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件吧。课文第几自然段写捕鸟的?生:第六自然段。师:默读第六自然段,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自学,交流。)生:我从“须下大雪才好”体会到闰土很聪明。因为闰土知道下大雪时小鸟找不到吃的,正好能捕鸟。生:我体会到闰土很能干。“下了雪,我扫出了块空地,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  相似文献   

20.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导什么?怎么导?现以《少年闰土》为例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导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对突出文章的主题,表现文章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少年闰土》一文,是以所写的人物作题目,我们从题目知道文章所写的材料是——少年时代的闰土.我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提出:大家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想知道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孩子?有的说想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怎样写的?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课义.他们带着问题学,目的明确,自主研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