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大仙信仰及水面醮是澳门渔民的一种民间信俗。朱大仙信仰只在船上进行膜拜,打醮活动具浓厚宗教礼仪祭祀色彩,只限渔民参加,外人无从得知活动过程,气氛神秘。朱大仙水面醮包含了仪式和节庆的内涵,代表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中,澳门渔民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论述该海神信仰活动及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2.
朱大仙信仰及水面醮是澳门渔民的一种民间信俗。朱大仙信仰只在船上进行膜拜,打醮活动具浓厚宗教礼仪祭祀色彩,并包含了仪式和节庆的内涵,代表了民族民化多样性中,澳门和香港渔民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年6月笔者在本刊发表的《澳门朱大仙水面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的姊妹篇,本文为朱大仙水面醮活动各环节过程的详尽纪录及人物访谈,是民俗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步入21世纪,中国以至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持其完整及优化利用,有利于对作为"人类无形文化记忆宝库"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含义及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档案。它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与"申遗"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记录和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相关工作历史过程与阶段性成果的各类文献资料的总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直接反映了文化活动项目的基本面貌、传承状况等,并且是承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实物,保存和利用好这部分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行了表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2011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人类的桥梁和纽带,有义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从图书馆自身的职能和特点来看,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整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通过教育传承、规模化宣传活动、数字化技术应用及深度挖掘研究等多种方式发挥图书馆的优势,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2010,(2):37-46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多样化的民族民间艺术类别,但其审美特性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艺术人类学为这一研究创造了条件。作为中国的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夹缬体现出丰富的艺术人类学品格。文化传统及其表征是在艺术人类学视域中民族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内涵。民间文化传统分别呈现为信仰认知、生活行为以及情感性文化事象三个部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是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人类学意义的关键,也是艺术人类学研究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意义的主要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它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资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形式,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们知道,在档案管理工  相似文献   

9.
王晓灵 《档案》2008,(1):57-58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庆阳市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大市”战略,各级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为之做出了巨大努力,使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保护,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各级档案部门也主动介入了历届中国庆阳民俗文化香包节等重大活动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蔚 《云南档案》2011,(2):17-18
<正>一、充分认识征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在非物质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它包括非物质文化活动的道具、实物等,以及对非物质文化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  相似文献   

11.
周星 《文化遗产》2013,(2):1-10,157
民间信仰是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共同关心的重要学术课题,本文在详细归纳了民间信仰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由于无神论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一直面临着"合法性"问题的困扰。民间信仰获得合法性的路径,除了"民俗化"、"宗教化"之外,近年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了"文化遗产化"的新动向。通过对一些经典性研究个案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英 《档案管理》2012,(1):80-82
自从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后,全国不少地区都积极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创新研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给档案管理部门带来一定挑战,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档案的特点,顺利实现档案建设与管理,已成为研究的一个课题.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那部分档案,即所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对于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其档案还应包括与"申遗"工作有关的一系列档案文件材料.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之间的关系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过程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如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樱井龍彦  陈爱国 《文化遗产》2010,(2):115-123,158
"文化遗产"是一个极具近代性的概念,它是由国家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公共机构来参与管理的。而另一方面,"民间信仰"是作为历史上延续着的传统而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未必是一个被国家所容纳的概念。由于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两极对立的概念,这导致"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是较难处理的。目前,在中国,为了民间信仰的文化遗产化,通过对民间信仰加以"登录化"及"整序化"等管制行为来去除其"迷信"部分,并把被认定为"传统文化"的部分加以有效的利用来使其遗产化。本文把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丫髻山庙会和天津葛沽镇的天后宫作为事例,对如何看待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来表述笔者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王云庆、赵林林在《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1期上撰文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征及其保护原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征1、地方特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地方特色性主要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性决定的。而由这些地域独创文化活动而来的档案自然也具有了鲜明的文化指向性,它们不只反映了某项文化活动的真实面貌,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拜湃 《报林求索》2009,(4):53-53
<正>今年年初时,在北京举行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这次活动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充分展  相似文献   

17.
这篇文章主要考察地方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与争议。本文的个案是研究山西省洪洞县几个村子对于远古时代圣王尧和舜的活态信仰。这一民俗事象的官方名称是"洪洞走亲习俗",其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论文重点讨论的是地方上有关非遗保护的冲突与争议以及变迁中的主体和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学术讨论会于2009年8月7—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岭南民俗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温州大学、中南大学、广东民族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神奈川大学、爱知大学、福冈大学以及美国崴涞大学等国内外大学、科研单位共8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并提交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张铭远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致欢迎辞,刘晓春教授公布第四次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名单,康保成教授为获奖代表颁奖。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岩本通弥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徐赣丽教授、名古屋大学樱井龍彦教授,就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的关系做大会主题发言。高丙中教授以河北范庄龙牌会为例,探讨“迷信”如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他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俗复兴中,乡村民众将村落的信仰界定为国家的对象,在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化是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技术、人员素质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综合考察自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近年来相关活动的开展以及各种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步入法制化阶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