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构式"也……也……"是指由"也"叠用而固化成的一种语法格式,连接的两项成分可以为词、短语或小句,表并列关系。根据"也……也……"的主语和连接成分的异同可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替换规律。"也……也……"的句法功能灵活,可以充当单句的谓语、谓语中心语、定语、补语或宾语,也可以连接复句的分句。"也……也……"和"又……又……"都表并列,但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2.
"既A又B"、"既A也B"的异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A又B”和“既A也B”都是表示并列关系的结构.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1680万字语料为基础,对“既A又B”、“既A也B”进行了形式、意义考察,以期进一步明确两个格式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作家作品中搜集到的例句来看,又A又B这一格式不同于不A不B,也A也B,越A越B,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运用描写的方法,就进入又A又B格式中A、B的材料、又A又B格式的句法功能、又A与又B之间的构成顺序、又A又B格式中A、B之间的语义关系四个方面对又A又B这一格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目的是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一格式,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格式来传情达意、写景状物、叙事述怀.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又A又B”中的A、B的特点和A、B的语序问题,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对“又A又B”进行了研究,并对“又A又B”的构式化进程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初步得出结论:典型的“又A又B”起源于南北朝,后代继续发展,清代成熟.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在现代汉语的学习中,经常会对一些形式相似、意义相近的关联词组感到困惑。"既……又……"、"又……又……"格式就是其中的一组。传统的分析认为"既……又……"前后两项有轻重之别,而"又……又……"没有轻重之别。本文通过典型例句,结合上下文语义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这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对表达离析或者融合效果的选择;二是对语体和使用环境的选择。同时,本文简单描述了这组关联词在表述多于两项时的形式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双语教学中对于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又A又B”格式的用法不仅仅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形式那样简单,更多地用在连接词和词组充当句子成分上。我尝试着利用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提供的语料,做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希望能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固定格式是语言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达力式之—,而“又A又B”(包括“又A又B又C……”)又是现代汉语中运用广泛的一种固定格式,但至目前为止,尚缺乏对它作多力面的研究.本文力图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对能进入“又A又B”格式的词语的构成形式、特点,A和B的概念关系,“又A”和“又B”之间的语义关系,“又A又B”的句法功能、表达功能等等,作一定的探索.为了便于讨论,本文的“又A又B”格式限制在短语身份出现的范围,例如.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句式“一边A一边B”在语法上属于并列复句。并列复句各分句之间,在理论意义上表达在同一时间并列或交替进行的几件事,因此其分句在语序上是可以前后互换的。但在现实交际中,“一边A一边B”句式并非所有的前后分句都可以随意互换位置。若改变其前后分句的位置,则整句的意义和效果都会有所不同。该文将从语义方面,就“一边A一边B”句式中前后两个分句的语序进行分析,讨论其是否可逆、是否存在语序规律。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该句式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很A很B"是以"很黄很暴力"为原型形成的流行格式."A"和"B"在音节和词性选择比较自由,"很A很B"可以进行组合式、并列式和拆分式扩展;"很A很B"具有多项意义强化功能,成为一个表达整体概念格式;"很A很B"主要运用于广告、社会评价和标题.  相似文献   

10.
"不A不B"格式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否定类对举格式。由表否定的副词"不"构成"不……不……"形式,再嵌入可变量"A、B",语义极为丰富。能进入"不A不B"格式的以反义语义场和同义语义场为主。同时,A与B间的语义关系对"不A不B"格式的语义有很大影响。当A与B为反义关系时,"不A不B"格式可以表示程度适中,也可以表示程度尴尬。当A与B为同义关系时,"不A不B"格式表示强调否定的语义,其感情色彩由A与B的本义决定。特定的语境和A与B的位序都会对"不A不B"格式的语义产生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边VP1一边VP2”和“又VP1又VP2”是汉语中常见的格式,两者在语义关系、语义特征、格式义三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一边…一边…”格式中VP1和VP2存在并列、主次、对立、先后、修饰五种语义关系,“又…又…”格式中VP1和VP2存在同义、矛盾两种语义关系;前者要求动词具备[ 自主、 动态(±心理)]等语义特征,并要求语义具有区分度和不矛盾性,后者要求动词具备[ 相对(不自足)]或[( 心理、情绪)矛盾状态]或[ 同一语义范畴]等语义特征;前者表示纯客观的叙述,后者表示过分、超乎寻常。  相似文献   

12.
"没有"作为副词已有定论,"有没有vp"的规范性也得到认可,那么"有"在"有vp"中、尤其是在"有没有vp"中的副词性也应该得到承认,这样才能既符合语言发展的事实,又使现代汉语语法理论更加严密.  相似文献   

13.
在演变为话语标记的过程中,you know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从句法角度看,you和know或多或少失去了它们的范畴特征,尤其是know,它已经没有了时、体、态方面的变化。从语义角度看,在很多情况下,you know是认知情态的表达方式,表达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和推测。在语用方面,you know能表达提醒、劝说,给说话人思考的时间等语用功能。这些语义和语用特征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4.
英语短语either...or表示选择关系或析取关系。逻辑中的析取关系分为相容析取关系和不相容析取关系两种,该短语究竟表示哪种析取关系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为这个争议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会话含意的可取消性质被视为区分语言单位的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的有效工具。借助这个工具我们得出结论:相容析取关系是either...or的语义意义,而不相容析取关系是它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defining topic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which television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and unsuitable. Having discounted certain rationalisations sometimes used by ETV practitioners, he surveys the evidence offered by the writings of a number of authorities on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media. His conclusions emphasize the value of developing multi‐media material.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63条"无…不…"型成语的研究,我们发现可以将该类型的成语分为四字的和非四字的,其中四字成语又可分为主谓型的、动宾型的和特殊类型的,每一类型具有共性,亦有个性,可从语素的词性和意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这种研究对成语深层语义和引申比喻义的掌握往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我们获得一种启发:汉语成语扩及汉语词汇是成体系性的;促使形成分门别类积累成语的意识;还利于对此类成语的活用或者说此类成语的"潜成语"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有喜”在词典释义中只有一个义项指“怀孕”.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有喜”可以指“有婚姻之喜、有喜悦、有喜事、有喜色、有惊喜”等,不再专指“怀孕”.“有喜”使用范围和指称的对象扩大了,可以说“男士有喜了”、“房子有喜”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喜”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8.
“又”和“再”是两个常用的副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通过分析发现,副词“又”和“再”还可以细分,“又”和“再”在与词的组合能力,语法意义这两个方面存在异同,找出两者之间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全面细致地把握它们的具体用法,有助于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又”“再”这个教学难题。  相似文献   

19.
Mary Flannery O’Conner utilizes the literary devices of foreshadowing and irony(dramatic,situational and verbal) in her short story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to convey and emphasize the concepts that we each experience reality,however skewed,through the unique,sometimes morally-distorted lens of individual perception.The application of the literary devices certainly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profound import Flannery intends to express in her novel.  相似文献   

20.
The graduate level sport management cumculum must go beyond the level of providing technical competencies—it must also orient graduates to using competencies in the fulfillment of management tasks. The sport management curriculum should also emphasize the unusual and sometimes unique aspects of managing a sport organization. Sport should be studied in relation to other industries. An ideal curriculum revolves around four components of knowledge: core knowledge, functional applications across segments, supplemental electives, and segment specializations, including internships. Graduate level sport management curricula should produce managers, not entry-level technici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