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拜读了《语文建设》2013年第8期上徐江先生的系列文章《“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廉颇蔺相如列传)另类教学思考》(以下简称《思考》)、((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和《培养学生珍贵的另类辨别力——(廉颇蔺相如列传)反思性教学实录》(简称《实录》),获益良多。但对于他的假设的某些具体分析,我们还是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2.
徐江先生的示范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在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从表层认知文本,还是教学生会做? 从表层认知文本,就是如徐先生在课堂上点评学生的发言时所说:"自《廉颇蔺相如列传》选人教材以来,大家都是这样分析的.正如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所说:‘作者选取"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很明显,只是依从文本来做表面的分析、推断,其结果是教学生所能,教师和学生在一问一答中做着已经预设好的教学推演,文本资源、课堂资源、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资源其实都在这种浅层的思维训练中耗费了,阅读教学的效能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3.
近来,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8期),作者用反事实假设思维法评判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外交活动,并得出结论:“完璧归赵”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文章否定了蔺相如的智勇形象,并认为他是一位冒险主义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看了《哪吒闹海》课堂实录,感受薛法根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很多教师都上过《哪吒闹海》这篇课文,通常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逐段解读,然后随即添加一些内容。这些语文练习往往是围绕每段课文的内容理解展开,学生学完课文最后留下的痕迹还是"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绝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点儿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作文课是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的课程.在作文的课堂里,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分析问题、做事情以及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实际能力.一句话,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生存实践智慧."谈到当前的作文教学,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先生的话掷地有声.为了"让作文教学承载起培养学生生存智慧的任务",徐江先生到天津市复兴中学讲了一堂以"反事实假设论证法"为主题的观摩课.本刊随后对徐江先生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6.
《将相和》(第十二册)第八、九自然段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两个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生: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小语界同仁已达成这样的共识: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催化剂",也是确保教学成功的"核心竞争力",更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基本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力如何,成为决定其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么,作为一种与阅读教学相伴始终的教师言语活动过程,文本解读是否也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读新课标,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这一特点,创造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我的认识是用真实体现工具性,用诗意体现人文性. 一、语文课堂的真实 语文课堂的真实在于真正的回归语文,体现那种浓浓的"语文味",绝不要"荒了自家的地,去耕别家的田". 1.营造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上好语文课.教师需要注重文本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5日9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经典的缺陷可化为教学资源》的文章,说的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老师在教学经典文本《拿来主义》时,能针对文中"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之病,引领学生进行质疑探讨。课后作者问:"你为何这么大胆地解读?"徐老师答曰:"我在用逻辑思维进行文本讨论。我认为,语文教师既不要热衷于以批判  相似文献   

11.
笔者每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时,总会发现"让学生赏读重点词句"、"解读课文第二段"之类的言语,再看具体教学环节,发现他们对"赏读"、"解读"二者概念认识不清,混淆使用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有不少教师由于担心提"解读"会使语文教学重新回到"重理解、分析"的老路上去,于是有意回避使用这一概念.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赏读和解读作出辨析,以便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案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这两个故事着力刻画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赞扬了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真正深刻体会蔺相如的这一精神,我这样处理教材: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再精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深入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以下是我课堂上的一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曾经布置大家认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这两个小故事,看看文中几次出现“只好”一词,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相似文献   

13.
徐江是近年来关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并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尖锐批判的一位大学教师,他的个性化声音受到《中国青年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著名报刊的关注。对他的观点有赞同的,也有许多反对并批判的。为理性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实际,深入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切实地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于2006年10月21日至22日在武汉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先生、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的最终目的是教师能够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文本解读的知识、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15.
<正>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是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什么要注重逻辑思维构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语文教育是逻辑思维型的教育1.逻辑思维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语文知识学习,还要重视学生思维培养。首先,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训练学生思维。叶圣陶先生早在40年代就对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问题作了阐述,他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其次,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思维的提升。人们运用听说读写进行思想交流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解读文本,文学作品本身在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就存在多义性。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契合文艺学原则和语文教育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由于对文学类文本解读的认识不清,探求之路仍然囿于习惯、权威、传统的文学批评,以致师生的文本创生能力和建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鉴于此,有必要厘清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解读之本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是本色语文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7.
笔者每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时,总会发现"让学生赏读重点词句"、"解读课文第二段"之类的言语,再看具体教学环节,发现他们对"赏读"、"解读"二者概念认识不清,混淆使用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有不少教师由于担心提"解读"会使语文教学重新回到"重理解、分析"的老路上去,于是有意回避使用这一概念。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赏读和解读作出辨析,以便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师:《将相和》一文中,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三个小故事,在我们面前塑造了蔺相如、廉颇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骨肉丰满、性格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哪位人物,并请你谈谈喜欢他的理由。(在我的思想准备中,为学生提供了两个答案———蔺相如、廉颇。可是学生的答案却让我始料未及……)生A:我喜欢蔺相如,他在文中的三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能顾全大局的精神让我钦佩。生B:我喜欢廉颇。他在沙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立下显赫战功;虽然他一开始居功自傲,处处为…  相似文献   

19.
在其《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的诸多谬误受到严肃批评之后,徐江先生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角度和学术态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和偏激,又抛出了他以为更加得志的《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一文(见《人民教育》2006年6期),用近乎鸣冤喊屈的语气和故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头的方式,说笔者将他“上纲上线”定性为语文的“罪人”。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述人物形象的课文很多,于是引导学生解读、理解、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就成为贯串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往往都是通过文本对人物的外表及言行的描述而获得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或者传统的认识,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同时也暴露出缺乏深度解读与个性解读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