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吕皓 《科学生活》2007,(12):31-33
2007年10月25日,联合国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保护环境是为了发展》(GEO-4)指出,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报告经过综合评估,认为60%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已经退化或正被以不可持续的方式在使用,1987-2003年,淡水脊椎动物的总数平均减少了将近50%,比陆地和海洋物种减少的速度快得多。生物多样性大范围的下降很大程度上与栖息环境被破坏、大量外来物种的侵入和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有关。科学家指出,生物多样性不是一个关乎动物和植物的简单概念,而是一个事关人类生活质量和发展质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忠东 《百科知识》2011,(20):34-35
海洋吸收过量二氧化碳 在2.5亿多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最引人注目的灭绝危机,大约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绝迹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如此之多的物种相继死亡,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我们国家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相对比较多,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我们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目前海洋出现污染严重,过渡捕捞等现象对海洋生物可持续利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促进我们国家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通过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科学家在浙江南麂列岛发现造礁石珊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5):414-415
海洋所研究员唐质灿及其合作者经过近20年不间断地调查,在浙江省南麂列岛发现了造礁石珊瑚。该发现在海洋动物地理学上显示出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将我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的分布北限记录,由华南福建东山岛海域,向北推进到东海浙江南部平阳县南麂列岛。不仅证明了适合热带海区生长的海洋生物物种在亚热带海区同样可以生长,为热带海区海洋生物物种的引进和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热带地区气候曾被认为是稳定的,对许多生物来说具备理想的生活温度,因此这一区域生物物种繁多。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全球变暖正迫使海洋生物"逃离"赤道地区,向两极方向迁移。研究人员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48661种海洋生物物种的分布数据,以评估气候变化对跨纬度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赤道附近的海洋生物物种数量减少,而亚热带的物种数量却有所增加。这些物种包括生活在海底及海水中上层开阔水域的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  相似文献   

6.
距今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次大灾难.超过95%的海洋生物物种和70%的陆地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了,但是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喜欢酸性环境的真菌却在那场灾难发生时大肆繁衍,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7.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10日报道,在长达20多米的日本船坞被冲上美国俄勒冈沙滩后,美国科学家们担心更多入侵物种将随着日本海啸垃圾到达美洲。海藻、螃蟹以及其他海洋物种将通过新的途径进入美洲,这不仅会破坏地球的天然屏障,还将危及西海岸的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8.
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对外发布。文章简要介绍了其中有关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的评估结果,并参考其他文献,介绍了有关中国的相关研究进展。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生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包括:物候提前,植物生长季延长;物种分布区向极地移动或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树线升高;物种局地灭绝或栖息地退缩;疫病发生频次或强度升高、范围扩大。这些生态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全球要进一步采取必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破坏与挑战。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对我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为制定和提出科学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和缓解对策,我国急需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生态学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渤海是我国唯一内海,是新时代国土空间绿色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整体。渤海综合整治收效明显但是问题犹存,生物生态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因此,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实施计划》为重要契机,制定我国“渤海绿色高质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明确“洁净渤海”“生态渤海”“低碳渤海”和“高质渤海”建设任务,启动科技、生态、产业与管理等渤海重大专项,树立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板。  相似文献   

10.
《未来与发展》2011,(2):95-95
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2010年12月29日在伦敦联合发布了由全球多个植物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植物名录》。这部被业界称为“陆生植物大全”的文献收录了约125万个陆地植物名称,包括各个物种的正式学名和各种别名。  相似文献   

11.
地球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星球,陆地、海洋和天空中充满了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从古至今,物种起源的问题就困扰着人们,其中也包括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他把物种起源问题称为“谜团中的谜团”,通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了《通过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简称《物种起源》)一书,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种,对物种进化、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它们几乎存在于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内,在其演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哺乳动物的生存很艰难,最新发布的《欧洲哺乳动物评估》所反映的情况正是全球哺乳动物现状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小易 《科学大众》2000,(9):35-35
海洋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其物质表现是海洋生物资源,它们具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首先它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每年为全球人类提供了22%的动物蛋白,此外许多海洋生物还具有重要的药用及工业价值。因此,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概况 (一)专项立项背景及总体目标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海洋管理部门针对我国近海海域综合调查程度和基本状况认识度比较低的情况,提出了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建议,并于2003年9月获得立项批准,专项名称“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简称908专项。  相似文献   

15.
海洋渔业过度捕捞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过度捕捞已逐渐成为危害海洋环境的重大问题。过度捕捞使整个海洋系统生态退化,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洋生境受到严重破坏,一些优质生物种类濒临灭绝。针对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现状,本文对我国海洋过度捕捞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过度捕捞的一些建议,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百科知识》2009,(9):30-30
2006年6月15日的《北京科技报》报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全球目前有1.6万多种动植物濒临灭绝。这几乎占全球物种的40%。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蕴藏着丰富的、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研究是挖掘和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关键。关注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发现功能多样的新颖代谢产物,揭示海洋微生物的关键次生代谢过程和主要调控机制,开发生物合成新技术,是发现创新药物和开发特色功能产品的重要基础。本文对中国海洋环境微生物的物种、遗传、化学和代谢多样性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外来生物在丰富了区域生物物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遗成很大危害。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现象越来越严重,入侵生物种类多,来源广泛,文中着重分析我国生物入侵现状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富,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孙晓霞,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胶州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中国海洋学研究委员会(SCOR)副秘书长,国际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统(OBI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ensus of MarineLife,CoML,2001—2010)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海洋浮游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群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973计划课题等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SCI收录1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多部。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学者奖,2014年获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技贡献奖。  相似文献   

20.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警告:外来入侵物种正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印度、南非3国每年因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多亿美元、130O多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而我国每年也为此损失数百亿元人民币。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