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中国国内技术性劳动力和非技术性劳动力报酬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是我国参与的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和区域内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开展。其影响途径在于:企业基于对华外国垂直型生产投资的增加必然增大对技术性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这种投资造成跨国公司内部人员工资的调整;同时源自行业内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延伸至行业问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准确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是一个非常值得且需要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特征展开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理论、影响因素、规模测度进行归纳和评述,提出从分工演化视角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的研究展望。从本质上讲,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上的分工深化,分工理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测度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与普通劳动力相比,学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特殊性体现在供需同一体的结构与供求平衡悖论、双重等级结构下的有限竞争及薪酬、声望的双重"价格"机制三方面。学术劳动市场运行机制特殊性的形成原因包括学术劳动力市场在基本假设、内部结构、学术人的学术信仰和职业偏好等方面的独特。这些特性使学术劳动力市场在运行时表现出三对张力:内外张力——学术职业与非学术职业的选择;地域张力——封闭的本土市场和开放的全球市场的联接;等级张力——扁平的学术分工和纵向的身份等级。学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三种张力之间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劳资矛盾凸显,显现出"资强劳弱"的劳动关系失衡特征。以此特征为现实背景,对现阶段工会的理论定位与现实作用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工会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胶东半岛经济圈在国际产业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能够得到提升。胶东半岛经济圈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存在劳动力产业分布不合理、不同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变异系数未缩小、经济圈各城市社会保障存在差异等问题。胶东半岛5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社会保障体系标准差异、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阻碍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胶东半岛经济圈劳动市场一体化应积极借鉴日本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经验、加强5市间政府协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经济圈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质量,实现要素畅通流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产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个体差异,分工协作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形式理性选择。生产活动中存有不同形式的劳动分工,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这种分工协作有效的解决了劳动力的差异问题。此外,分工协作亦巧妙地解决了传统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问题,使有限的劳动人口发挥了更大的生产价值,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受王清华《哈尼族梯田农耕社会中的女性角色》一文启发,本文意欲对哈尼梯田农业中的其他劳动力个体差异及分工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优化配置和国际间的重新分工。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或重新配置就意味着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和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中国正在参与对世界范围内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信息技术革命所推动的多边贸易和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促使国际分工形式从垂直体系到垂直与水平并存再到全球价值网络分工的演进,理论解释也随之演变.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市场规模和制度因素是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细分影响因子后发现,提高研发投入、外贸依存度和扩大利用外资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认为的会提升行业地位,其作用取决于该行业在分工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即从事中间产品生产的全球分工地位推升作用明显弱于从事最终产品生产.有针对性地增加研发投入,优化行业内部要素投入结构,是从根本上提升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与跨国流通组织的全球拓展相伴随的是全球劳动力的分化与整合,不计其数的劳动力被纳入到跨国流通组织的全球空间,跨国流通组织凭借资本权力关系在异质空间的销售与采购,建立了一个结构化的劳动控制网络,形成工人阶级的分裂和分散化.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跨国流通组织所主张的管理理念和认同的管理实践,只不过是对福特制进行了一些表面性的粗浅修饰,并没有触及福特制劳动分工的本质.因此,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中的跨国流通组织在劳动与资本关系的解构与重构中,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资本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一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种植业中的劳动力拥有量大于耕地的容纳度,而需要按照农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各部门之间依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分配耕地无法完全吸收的农业劳动力,以促使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多余的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以外的部门转移,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建劳动力理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之同时,前瞻性地萌发了"劳动力资本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理论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走向,其中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中的劳动力资本化研究。而劳动力资本化的前提是劳动力所有者占有或拥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等精神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化的实质是劳动者将其所掌握的精神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将其视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作为针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统一的"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生产系统这一"对象域"加以研究和建构的理论,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使劳动力资本化研究在理论上成为可能:它的三个基本原理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原理依据,它的"价值链"网络结构模式为劳动力成为资本奠定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运动的理论基础,它的"科学价值库"理论、价值"孵化"理论、科学实现价值增值的规律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它的"四大结论"在理论上为劳动力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找到了根据。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学习本身是一种劳动.学习的性质体现为形成劳动力价值、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增殖及其学习的回报性.与物质生产劳动相比较,学习劳动明显表现出多方面的特征.确立学习的劳动观具有重要的教育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中,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涌入,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自身生活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社会资本作为成人教育固有功能,为农村流动劳动力身心健康发展,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和谐发展有着重耍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实现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机制出发,利用效用函数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措施,即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多渠道多层次转移;优化政策制度,保障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转变和稳定人力资本的流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转移劳动力素质与信息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黑龙江省的农村城市化移民,就面临着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性、职业技能培训意识淡薄、难以得到所需的教育等问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发挥应有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教育保障、就业培训、就业跟踪服务和职业培训平台。  相似文献   

16.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制于各种经济、社会、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内在特点,经济贫困、劳动力素质低、传统文化与民俗风俗以及非农产业落后是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应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为核心,以当地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节约型非农产业为载体,以农村劳动力的近域转移(本土化就业)为重点,并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流动规律是指劳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基础的变更、产业结构的变更和劳动力自身通过教育使自己劳动技能提高,不断流到最合适的就业岗位上去,以达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动态的最优配置.劳动力流动规律要符合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流动要适应客观要求;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有三大合理流向.只有完善的立法保障,才能排除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使之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劳动与劳动力价值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劳动、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等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仅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组成 ,还应包括家庭对其抚养教育的活劳动 ,特别是还包括劳动力自己的活劳动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是指某地农村劳动转移后,到异地自我雇用或自主创业模式。与雇工式劳动转移相比较,自我雇用者收入水平较高,有利于资本积累与技术积累,也有利于创业精神的培植。多数参与转移的劳动力其发展路径是:异地转移——自主创业(自我雇用)——积累资金与技术——回乡创业,基本上能实现“一潮”(外出打工潮)带动“三潮”(创业、城建与开发潮)的理想目标。在众多回乡创业农民的支持下,流出地乡村社会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湖南西部贫困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对典型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民个人及其家庭的收入状况,证明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一般性分析结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几种主要形式中,教育和劳动力迁移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产生着几乎同等重要的作用。技术培训对于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有效,而对增加外出务工收入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