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诗从数量上看,不论是旧体待还是新体诗,都不怎样多,他创作的诗歌约有60题75首。其中最早的是《别诸弟三首》,是1900年1月26日由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回家度岁后,2月19日返校后写的三首惜别诗。毕生最后一首是《亥年残秋偶作》,作于1935年12月。以鲁迅先生的话,是“为季市书一小幅”。鲁迅诗作前后历时三十多年,作于1928年以前的大约有18题27首,其余的42题48首是以后创作的。主要收集在《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还在其他菱中也可偶尔见到一些诗作,旧体诗占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的时候,即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郭沫若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了《释鲁迅“题三义塔”诗》。编者加了这样的“按语”:“鲁迅先生有一首叫作‘题三义塔’的诗,原句是: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街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读者来信询及此诗涵义,经郭沫若先生代为解释如后。下面是郭沫若先生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藏克家写的。请认真阅读课文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主要歌颂谁?为什么要以“有的人”为诗的正题?前一个问题你一定能正确地回答,从诗的副题“纪念鲁迅有感”,以及诗中有些从鲁迅的名句脱出的句子,可以看出它要歌颂的是鲁迅先生。这是诗人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当年10月1日,人们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诞生。不久,又在首都隆重地召开纪念鲁迅的大会。诗人在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后,写下了这首热情赞颂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的诗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早年的重要诗作《自题小像》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值得讨论一番,因为它牵涉到对诗意的正确理解。鲁迅的这首诗,其实是应该称作《无题》的。一九○三年鲁迅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将此诗题赠友人许寿裳时,并无诗题。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上海两次重写此诗,亦无诗题。只是因为鲁迅是将这首诗题在断发照片的背面赠给许寿裳的,所以许寿裳在回忆此事时,给这首诗加上了《自题小像》这个题目,以后就被大家所沿用了。应该指出,鲁迅写这首诗的动机和诗  相似文献   

5.
《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十六日,后收在《彷徨》这部集子中列为首篇。鲁迅先生在集子前面引了屈原《离骚》中的几句诗,有两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三月《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都说明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所谓彷徨,并不是消极的徘徊,而是积极的荷戟求索。一方面,继续为革命而创作,“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自选集”自序》,见全集[四]348页),“对于  相似文献   

6.
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这是胡适1938年10月31日在赠送陈光甫先生照片背面题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7.
鲁迅写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的《阻郁达夫移家杭州》,是鲁迅诗歌创作中一篇重要的作品。最近,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注解的《鲁迅诗歌选》(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十月初版)也收入了这首诗。对于鲁迅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书中是这么说的:“鲁迅曾去过杭州,亲眼看到杭州反动势力的猖獗,因此在听说郁达夫要去杭州时,便借给王映霞题赠的机会,写  相似文献   

8.
殷夫早期诗作,几乎全部收入了作者一九三○年顷自编的诗集《孩儿塔》。其中,最早的一组小诗写于一九二四——二五年间,是作者十四、五岁时的试作,但已崭露诗人的头角,充满了少年殷夫对明媚春光的向往和青春探索期的苦闷。最末一首写于一九二九年秋,时,作者已成为职业革命家,故落款处题“于上海流浪中”。“题记”写于一九三○年,已是诗集编成后的事了。 《孩儿塔》诗稿原存鲁迅先生处,这在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鲁迅先生所撰写的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 1- 2题。读《山海经》陶渊明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 ,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 ,良辰讵可待。1.这首诗被鲁迅先生评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请结合全诗的思想内容诠释鲁迅先生的这一评价。答 :                         。2 .这首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 3- 4题。山 中王 勃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3.首句中的“滞”字 ,用…  相似文献   

10.
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反映作者在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敌斗争既激流勇进,又巧妙周旋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韧”的斗争精神。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看作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评价这两旬诗为“肝胆照人”,“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很多出卷入也对这两旬诗中的“千夫指”和“孺子牛”的含义设题。但答案却很不一致,让答题者无所适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五单元后附录了鲁迅的两首诗,为帮助同学们理解,下面且作一浅析。 (一)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是鲁迅留学日本初期题在自己的小照后面,送给许寿裳的。鲁迅在1931年重写这首诗时说:“二十一岁时  相似文献   

12.
《加兴师专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刊登的陈子典同志的大作《采用·变革·创新》,较为了详细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生前对民间歌谣的采取和发展的情况,作为对鲁迅创作活动的研究,作者选择论题的角度,无疑有它独到和新颖的地方.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可商榷之处.本文试图从对鲁迅先生《我的失恋》和《公民科歌》两诗的分析和解释上提出一点浅见.鲁迅的《我的失恋》作于一九二四年.对这首诗的创作动机,鲁迅作过这样的解释: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呵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  相似文献   

13.
屈赋与鲁迅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作家中,鲁迅、郁达夫、田汉都以擅长写旧体诗词著称。“于古诗文,虽工而不喜作”①的鲁迅,在他那多是投赠友人的诗篇中,每能咏性情,述怀抱,砭时弊,意境深闳,戛戛独造,别具风格。诚如郭沫若所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②鲁迅旧体诗来自哪一路?主要得益于哪些前辈诗人?说学杜甫者有之,说学李商隐、李贺者有之;柳亚子认为“鲁迅先生的诗,追踪汉魏,托体风骚”;③郭沫若赞扬《“惯于长夜过  相似文献   

14.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己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自嘲》是鲁迅诗歌中的名篇。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赞扬,千百万人奉为座右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出自此诗。怎样理解这首烩炙人口的好诗呢? 对诗题的理解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自嘲”仅仅是一种“曲笔”。因为,如鲁迅先生这样的伟人是“无需自嘲”的;(董大中:《鲁迅<自嘲>诗小释》)二说“自嘲”乃“表面上”是嘲讽自己,  相似文献   

15.
《有的人》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诗人臧克家所写的一首优美的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不久,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人民群众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他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深切地追忆了鲁迅为人民战斗的一生。在诗中,作者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伟大精神,有力地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16.
写文章,学点“仿调”术,能使文章流光溢彩,平添无穷魅力。“仿调”,指仿拟既成的格式或语气。鲁迅在《崇实》中写的一首诗,就是仿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其诗是:“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这首仿调诗,语言活泼有趣,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无情的嘲笑和辛辣的讽刺。有人曾仿《黄鹤楼》的前四句作题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毕生爱国救国并为之战斗了一生.他无意作诗人,《鲁迅全集》辑录了他的旧体诗不足五十首,论篇幅字数不及全集的百分之几,但都是结合当时政治风云咏怀言志的不朽之作.读其诗可以深察其为人.这四十余首诗,几乎完全运用《楚辞》“托物言志”“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其中直接引用屈原辞赋的文句或掌故的近十篇之多.诵读之余略谈体会一二,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8.
一、鼓励修改的积极性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每逢教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教师总不忘举文中那首七律诗词语改动的例子.诗里有这样两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1932年7月11日鲁迅日记上写的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而1933年作者写《为了忘记的记念》一文引用这首诗时,把“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两字之差,表现出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被虐杀的无限痛惜,对嗜血成性的刽子  相似文献   

19.
《我的失恋》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唯一分行抒写的诗篇,这首被李长之称为“无聊”之作的“拟古的新打油诗”,一直以来被当作小小的讽刺诗而排斥在“真正的诗”之外。在创作中,鲁迅采用了幽默、讽刺、夸张、漫画的手法,以自嘲、戏谑的方式,表达了恋爱中的鲁迅苦闷、彷徨、焦虑和自卑情感。其实,这是一首真正的恋爱诗。  相似文献   

20.
<正>《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先生已仙去,他的文字还留存,他的思想犹如中天之日月,永照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